高校法制文化建设探析

2018-05-14 09:06李海王博超
丝路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实现高校

李海 王博超

【摘要】高校法制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内容。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如何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则凸显出来。高校法制文化建设需要明晰高校法制文化的内容,确定实现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高校;法制文化;实现

一、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的内容,就是实现法制的内涵和价值。法制是法治的具象化过程。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信仰法律。法律常被人们视为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规范权力的运行,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要求。法律至上则意味着高效的国家治理水平和优越的治理制度。法律至上同时还要求,除法律以外无其他。法律是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手段,是区别法治与人治的基本标尺。

(二)权利至上

权利至上,保护公民,实现公民权利。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公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也应保护人民(公民),实现人民(公民)权利。对于权利的侵害主要来源于权力和其他权利。权利之间存在实质的平等与对等,可以以对抗的方式实现权利侵害的救济;权力和权利之间存在法律上平等与对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对抗的方式难以实现权力侵害的救济,需要法律设置特定的方式和制度才能实现对权力侵害的救济,这是法律存在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首先,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捍卫法律的尊严和生命;其次,要求立法必须真正反映公民的利益和诉求,权利的设置应当具体、完善、可实现。权力应以法律授权为前提,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限度。法律应体现对权利的基本保护,防止权力的滥用。

(三)监督至上

监督至上,权力监督与制约。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必须受人民的监督与制约。

(四)程序至上。

程序至上,实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和程序正义。

二、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主体法律意识不足

在我国现有高校中,除法学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均无系统接触法律、法学的机会。综合类高校,受人文社科专业的影响,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有接触法律的零星机会;理工类高校,受人文社科专业弱势的影响(甚至不存在),非法学专业学生几乎无接触法律的机会。不知法,何谈守法、信法,法律意识更无从谈起。

(二)接触法律的形式不足

非法学专业学生接触法律的形式,无非有以下几种:各种媒体的法律相关报道、学校的法律宣传与教育、政法部门的宣讲、社会力量的宣传教育。就以上4种形式分析,在校非法学专业学生能够接触的绝对数量非常有限。

各种媒体的法律相关报道。法律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性,阅读和理解的门槛相对较高。在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受限于其法律素养,对于绝大多数法律问题不能准确理解,甚至不能理解,对于媒体报道的法律相关专业问题接受有困难,会丧失跟进的动力和兴趣。

学校的法律宣传与教育。这应是在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接触法律主要机会。但是高校具体举办的法律宣传与教育的活动有多少,每年年均能有几次,每次又有多少人有效参与?以笔者调研的数据为例,华北某高校,每年具体举办的法律宣传与教育的活动(面向全校师生的,不包括只针对特定群体的)不足10次,每次有效参与人数不超过100人。

(三)法律教育的方式不足

在校非法学专业学生以课堂的方式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只有两课当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是限于课程的学时和教师的基本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略讲,或是不讲。在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接受的法律教育严重不足。

三、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的实现

(一)破除形式化,建立高校法制宣传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高校法制宣传和法治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法制文化氛围的构建、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思维的渗透。高校除了开展“12·4”宣传活动外,还需要开展一系列促进法治精神和理念的教育活动。其次,法律知识植根于文化思想的传播,有效地提高师生法治观念,努力培养师生法治。法治文化的概念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并已融入师生自愿行动中,真正将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成为师生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师生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追求。

(二)拓展形式内涵,多渠道开展法制文化建设活动

高校必须依托校园媒体加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让广大师生在法律感受到不易察觉的教育,感受法治的权威,进而树立观念。通过校园网,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可以普及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课程的法律基础对老师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来理解法治的原则和概念。此外,除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之外,学生还必须加强法治实践。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推行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高校管理部门也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通过建立人,财,物多层次保障机制,健全责任制度,为高校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培育依法治校思维,开展高校法制文化建设

哲学是行动和培育法治文化的先行者。就自然而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大学法律文化的内在属性。换句话说,中国高校的法律文化建设必然要以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理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价值要求和精神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官方标准”“人治”“权力大于法律”等观念仍然长期影响着人们。因此,为高校法律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至关重要。因此,与强大的组织领导力相结合,为高校法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不可分割的。为有效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模范中发挥主导作用,用法治精神,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将决策、工作和日常行为纳入法治。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法学专业教师在高校法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由于法律教师既精通法律,文化素质相对较高,高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吸收法律素养较高的优秀专业学生和非法律专业学生。组建法律服务社区,负责组织或推动法学教育,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和文化活动,不时在整个学校让师生们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理念,逐步营造出高校法治氛围浓厚的氛围。

(四)以依法治国为导向,构建高校法律规范体系

让教师和学生相信法律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个是法律本身的正义,另一个是法律的正义。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与秩序的复合体。因此,高校在制定学科规定时,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避免与法律冲突,也要理顺高校、大中专学生和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可以在校领导和领导下,学校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委员会,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将组成一个委员会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纪律的科学性和决策的民主性,委员会可以全面公布校规。公开征求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意见。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在规定期限内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向委员会汇报意见和建议。最后,在充分考虑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了学校规章制度,并以各种形式公布了学校规章。

参考文献

[1]李林.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与法制文化概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6).

[2]廖郁榮.浅谈运用法治思维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南方论刊,2015(04).

[3]熊庆年.从制度入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7-7.

作者简介:李海,男,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教师;王博超,男,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党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实现高校
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系统设计及实现
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苏州信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