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训练理论对提高高校女子排球队竞技能力的实证性研究

2018-05-14 17:20董萍阿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0期

董萍 阿力

摘 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女子排球队制定板块训练模式的计划,提出“快节奏、大负荷、多调整”的以赛促练的训练原则,通过赛前3~4板块构成训练赛前准备期,积极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和目标的转换,为球队备战国内和自治区各级大学生排球赛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我国高校女子排球队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竞技能力 板块训练模式 高校女子排球队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a)-0054-02

随着当代竞技体育赛事的逐渐增多,这就要求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目标具备“强体能、多变技战术、稳定的心理”等特点,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新的赛事要求,这就要求运动队的训练内容更有针对性,训练质量更加科学、符合训练学规律。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专家维尔霍山斯基等针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安排,提出了“板块训练理论”,建立在传统训练周期理论上的板块训练理论,由于其设计理念独特、新颖,引起训练领域的广泛关注。板块训练理论要求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有影响的专项素质或能力,并且选择不同运动队的技战术“短板”,并设计成不同的训练板块,使专项技术和体能优先发展,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更加合理、科学。

本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板块训练理论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赛前1个月对球队球员技术、心理进行实验研究,找出球员的专项技术素质薄弱的环节,提出“快节奏、大负荷、多调整”的以赛促练的训练原则,通过赛前3~4板块构成训练赛前准备期,积极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和目标的转换,通过比赛来解决和实现女排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的问题,为球队备战国内和自治区各级大学生排球赛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我国高校女子排球队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内蒙古工业大学女子排球队中16位运动员,平均年龄21.2岁。研究方法采用:(1)文献资料法。截止到2017年10月底,笔者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以“板块训练”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资料52篇,为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2)实验法。实验时间为2017年10月1日至31日,计划分为4个周期。结合排球运动特点,重点强调球员无球技术训练,将身体素质训练获得成效转移到专项技术中。实验计划如下:第一阶段(10月1~7日),共安排5次无球技术训练,安排各种步伐移动、起跳及各种掩护动作为主。第二阶段(10月8日—15日),针对不同位置球员发展其薄弱技术,主要以有球技术训练中的传球、垫球、扣球、发球和拦网为主,分成3组,训练强度逐渐增大。第三阶段(10月16~23日),模拟赛事情景,设计战术训练,共设计6次战术训练,接近比赛的无氧训练,有球和无球技术相结合,这个阶段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有较强要求,训练结束后要求安排较长时间的抻拉、放松活动。第四阶段(10月24~31日),共安排4次训练赛,热身对手从初中女排到高中男排,其水平逐渐升高,通过比赛检验训练效果。(3)数理统计法。训练前后对球员的无球技术、有球技术、心理进行测量,统计数据在SPSS 18.0应用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处理。无球技术:定点移动(s)、原地摸高(cm)。有球技术:在比赛中传球、扣球、发球、救球、拦网的技术统计。心理测试:自行制定《排球运动员心理障碍与心理素质》的调查问卷,训练前后共发送问卷32份(每次16份),回收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100%。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无球技术测试结果

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在触球之前都是无球技术动作。比赛统计显示一场比赛中,无球技术动作约占70%以上,有球技术占用比赛时间的18.89%以上。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强调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和全队攻防结合已成为排球发展的趋势,在比赛攻防时占据有利位置,这就要求要求运动员的无球技术越来越高。定点移动(s)主要考察运动员移动能力,原地摸高(cm)主要考察运动员的弹跳能力。

通过赛前1个月“板块”训练模式,训练后女排队员无球技术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宏观上观察,全队定点移动平均成绩由训练前的30.15s提高到28.27s,原地摸高由训练前的265.4cm提高到267cm。从微观上分析,在比赛后对2项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得知:定点移动成绩在训练前、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地摸高成绩训练前、后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验数据表明:“板块”训练模式能有效提高女排的无球技术,球员攻防预判能力得到提高,其中定点移动提高效果显著。

2.2 有球技术测试结果

运动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正确的、合理的运动技术须符合项目运动规则的要求,有利于运动员的生理、心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运动员取得好的竞技效果。排球的有球技术是排球的基本技术,包括传球、垫球、扣球、发球和拦网。随着我国高校排球队竞技水平的提高,进攻和防守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运动员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有球技术,注意平时训练的技术细节,缺少比赛失误。

通过4个阶段“板块”训练模式的训练,赛前5场比赛数据和2016中國大学生排球锦标赛数据对比,训练后女排在比赛中有球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进攻方面,扣球成功率方面由原先48%提高到55%,每局有效一传由原先1.27次提高了1.98次;发球入界成功率由原先75%上升到80%,其中每局发球直接得分由原先2分提高到4分。在防守方面,有效拦网率由原先45%上升到62%,其中每局拦网直接得分由原先3分提高到4分,救球入界成功率由25%提高到43%。通过比赛数据表明:“板块”训练模式能有效提高女排的有球技术,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素质的训练负荷,集中训练和优先发展,使女排专项成绩有所突破。

3 结论与建议

第一,板块训练模式能有效提高女子排球队专项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但在训练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各训练板块之间要有紧密联系,更要掌握全队在竞技能力的薄弱环节,这需要教练员团队对运动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第二,在制定板块训练模式计划时,一定要安排好训练后放松和休息时间,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整,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时间和顺序使得制定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运动员长期疲劳而产生的伤病。

第三,根据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不同的训练场景,对运动员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提高其比赛适应能力。同时多鼓励运动员保证训练的强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四,板块训练模式在高校女排训练中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广大运动训练同仁进一步完善。一些板块训练内容的指标还要考虑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赛事的安排时间,以及比赛对手、场地等多方面因素。

参考文献

[1] 邰峰.浅析“周期训练”和“以赛代练”理论的冲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66.

[2] 孙晋芳.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努力实现中国网球更大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1-7.

[3] 陈晓英.对训练周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再审视[J].体育学刊,2008(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