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政治生态建设路径探究

2018-05-14 11:31何大正王勇徐源
中国西部 2018年4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从严治党

何大正 王勇 徐源

〔摘要〕 政治生态关乎党心、民心,关乎民心向背,是国家、政党、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也是一项错综复杂、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情况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需要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坚持多措并举、整体推进。

〔关键词〕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4—0044—08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n并通过修正案首次将“党内政治生态”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他还反复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坚持问题导向,共同推动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需要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坚持多措并举、整体推进。

一、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

2013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个概念。这一概念一提出,就引发政界及学界广泛关注,并对“政治生态”作了诸多研究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本文认为,“政治生态”具有特指性,在中国的政治环境和语境中,其内涵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概念中的“政治生态”是对历史和现实中某一阶段、某一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行政环境,政党政治和社会风气的综合认知,是对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行政、政党和社会风气等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状况的概括,属于“软环境”“软实力”的一种表现。狭义的政治生态是特指在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个概念以后,基于研究、表述我国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格局中,各方面政治关系、政治要素和政治活动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状态所形成的特殊概念,其特指基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执政党内部综合环境氛围。

党风影响政风,引导着民风。对地方来说,“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在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格局中,各方面政治关系、政治要素和政治活动都受到党内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的影响。其中,党内政治制度是根本,它是全党必须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党内政治文化是灵魂,是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与主观价值范畴,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态最直观的反映、最具体的体现。本文所研究的狭义政治生态对广义概念的政治生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决定社会政治生态,也就是说,党风决定政风和民风。

二、政治生态问题的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有目共睹。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七个有之”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政治生态问题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缺失,政治生态“压舱石”不稳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政治生态的“压舱石”。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如果出现问题,其根本原因肯定和当地的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也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有关。由于受到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对西方文化、市场文化、封建文化等抵制不力,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混淆,难以抵挡功利主义、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渗透。精神缺“钙”,党性必然受到侵蚀,在信仰上丧失了坚贞,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失范。

2.蔑视规矩,政治生态“警戒线”不牢

紀律严明是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仍然比较淡漠,执行纪律规矩打折扣、搞变通,对政治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有的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成“聋子的耳朵”“瞎子的眼睛”,按照个人喜好任意曲解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丧失政治立场,甚至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恣意践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搞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个别领导干部在班子中不讲民主集中制,搞独断专行的个人主义,作风霸道、自以为是、唯我独大,搞“一言堂”。在一些单位,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虚化,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民主评议等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上流于形式,导致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

3.导向偏差,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不准

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但现阶段,仍然存在干部选任违背政治标准选拔的现象,对党的干部人事纪律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个别单位党管干部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选人用人机制没有得到确立,仍然是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有的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有的部门在选人用人过程中不讲程序,不守规矩,以各种名义超常规选拔任用干部,使踏实干事的干部原地不动,提拔无望,阻断其职业成长空间,磨灭了其干事创业激情。有的在选人过程中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以一时一事的成效为借口超常规选用,使得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一些德才兼备、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受到冷落。这类选人用人导向偏差的出现,严重挫伤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助长了人身依附、裙带关系、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4.监督缺位,政治生态的“净化力”不强

健全的权力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去污除弊,是政治生态实现自我净化的重要环节。在党内,权力监督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在权力监督的对象上,对“关键少数”的监督依旧较弱和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相对不足同时并存。“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群众监督太难”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门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自视特殊,毫无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自覺,无视道德约束,无畏法纪威严,甚至藐视法律,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对基层党员干部监督“宽松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基层“微腐败”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变成了“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不敢“吃拿卡要”了,“干事有风险,上班求平安”的人也多了,这些悄然出现的“新衙门作风”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降低了群众对政治生态的评价。尽管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在信息社会正得到不断加强,但如何让党内监督快于严于新闻舆论监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5.担责不力,政治生态的“小气候”不佳

个别地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党建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担责不力,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不力,导致党建工作底气不足,其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其所领导的单位和部门“小气候”不正常。在管党治党上,少数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把主业当副业的观念,把从严治党当口号,“雷声大、雨点小”;一些基层党组织仍然习惯于“上传下达”,满足于“照抄照搬”,把开展党建工作认为是务虚,对做实和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动力不足,“上头热、下头冷”,导致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深推进不力,“从严治党”要求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落实。

三、衡量政治生态优劣的标尺

刘云山同志曾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举例说:中组部开展党风政风问题调研时,一位老同志说,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污染,水生态出问题了。从政环境也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是个别干部出问题,那可能是他个人有问题;如果许多干部出问题,那说明这个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这个例子正好说明,政治生态不是虚无缥缈、朦胧含混的,相反,政治生态恰恰是具体现实的,如同自然生态一样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并且是可分析、可检视、可衡量的。

1.政治制度是否落地管用

政治制度对政治生态具有根本的规范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法治制度。围绕这些制度,还建立了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为建设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判断一个地方党政机关的政治生态是否优劣,首先就要看这些地方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纪律规矩是否在这些地方落到了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过程中,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有率先垂范法规法纪和党规党纪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以党章为统领,以“两准则、四条例”为骨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纪律是否得到了严格执行。党规党纪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纪机关,只有严于执纪,党规党纪才具有实际约束力。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文和不成文的政治原则、政治规则、组织约束、优良传统和工作习惯等政治规矩是否得到传承和遵守。良好的政治规矩促进良好党风的形成和延续,只有保持发扬优良党风才能实现党的政治规矩代代相传。

2.政治文化是否积极健康

政治文化反映政党政治阶级属性和政治理论性质,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伦理道德影响,是党员干部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秉持的立场态度与价值选择。政治文化对党员干部自身、相互之间关系、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执掌一定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来讲,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公平正义与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应当是其基础性的政治文化,包括对党的宗旨的认同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程度、对党委和政府发展目标的信赖程度、对廉洁文化的普及程度以及个人对职业、家庭、幸福追求的健康程度等,也包括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现代伦理道德观的认同。相反“享乐主义”文化、“拜金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圈子”文化、“袍哥”文化、“裙带”文化等的泛滥蔓延则会对政治生态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

3.政治生活是否严肃规范

政治生活是政治生态的直接反映。严肃规范的政治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治团结统一,坚定自觉维护领导核心权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二是用人风清气正,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品行关、作风关、能力关,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得到重用,确保用人环境风清气正。三是班子作风民主,班长不独断专行,成员不推诿扯皮,成员问襟怀坦白,领导班子成员公平正直,整支队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四是干部清正廉洁,腐化的政治一定是生态恶化的政治,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革除产生政治腐败的任何可能和空间,才能让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4.政治因素是否良性互动

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要求政治制度落地管用、政治文化积极健康、政治生活严肃规范,而且要求这三者之间科学配置、良性互动。政治制度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政治生态,源自于科学规范的政治制度及其强大的秩序调控与引导能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讲,党的政治制度具体体现为党章党规等制度体系,党的制度规矩体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文化,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政治生活,并规范党员个人的价值观,指导党员的社会行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制定党内法规制度的价值引领,渗透在党内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生活是在政治制度的科学规范与政治文化的积极引领下,健康有序地运行、严肃规范地开展,是政治生态的直接体现和综合反映。党内政治生活检验党的制度规矩是否管用,推动党内政治文化与时俱进。三者相互融合并互动,三者间若有偏废,则导致纲目不举,三者良性互动则政治清明。

5.干部群众是否真正满意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干部群众是否真正满意,也是衡量政治生态优劣的根本标准。坚持选贤任能的用人导向,砍断干部的人生依附关系,干部能干事,干好事,让那些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跑官要官者无机可乘,让不能干事,止步不前的人“腾出位子”,则干部满意。干部心齐则气顺,能者上庸者下,党员干部能某事干事成事,能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幸福,则能让群众真正满意。政治生态的清明能讓干部群众为党风、政风点赞,能为党员干部的作风点赞。干部群众对政治生态的满意度还包括了对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的认同度,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对干部工作作风和效率的认可度等。

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

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构建“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也是一项错综复杂、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维度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系统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1.除“病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近年,党中央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有力加强和推进了政治生态建设,党内政治生态愈发清明。然而,政治生态建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艰巨,应结合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编得更密,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之策,也是祛除恶化政治生态“病灶”的治本之方。一方面,应加快政治生态制度建立完善步伐。另一方面,应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夯“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净化政治生态的基本平台。一是要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为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党性基础。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样才能守住政治生态的党性底线;应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为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夯实思想基础。要使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思想建设是补足精神之“钙”、驱散思想之“霾”的根本,也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在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亮剑的基础。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进而永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本色。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基本保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强化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培育严谨务实的学风,倡导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涵养锐意进取、谦虚谨慎的领导作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尤其要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保持党群、干群的鱼水深情与血肉联系。

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进一步强化党建主业意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载体。应积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强战斗堡垒。

3.抓“关键”,对“一把手”重点约束

“一把手”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少数,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环境起着引领、示范和主导作用。发挥好“一把手”带头示范作用:一是要选好“一把手”,只有好“舵手”才能保证航船不离航线。二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约束,“头雁”如果出问题,最容易带偏队伍、搞乱风纪。应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约束,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三是强化“一把手”自律,慎独慎微,把好用权的“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时时处处严要求,做廉洁用权、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敢抓敢管、扶正祛邪,为净化政治生态带好头、作表率。

4.强“导向”,树立好选人用人风向标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一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政治标准要求和政治能力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改革完善科学严谨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严格“凡提四必”要求,确保选人用人标准不空悬、程序不空转,真正选好人用好人,激励带动做好人。加强对下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选人用人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同级纪委对组织人事工作的监督,切实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强对“诬告乱告”“庸懒散浮拖”现象的访查和处置,整肃党员干部作风,形成良好的机关风气。三是对“为官不为”进行惩戒,加快形成“不为者让位,止步者让贤,弄权者下课”的用人导向,逐步形成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5.克“顽疾”,加大“微腐败”查处力度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严重啃噬群众的获得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加快查处群众身边“微腐败”问题,应积极在前期巡视成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着力查处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二是要突出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加大“拍苍蝇”力度,对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进行常规和非常规性查处,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为导向,在实现打老虎、查大案,办大事的同时,对群众身边的违规违纪和“微腐败”进全面纠偏整治,根除“苍蝇扑面”的恶劣环境。三是整合监督资源,把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委监督、民主监督以及新闻监督等各类资源整合起来,“五个指头”捏成“一个拳头”,增强巡视巡察的协同性和靶向性。

6.树“正气”,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文化

应扬正抑邪,匡正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文化,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加快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强调研,细化标准界限,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作保,形成鼓励广大干部从地方、行业实际出发,在把握好政策、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担当干事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做到“扬正”与“抑邪”并举,在大力弘扬正气的同时,要加强对歪风邪气的整治,通过肯定、表彰和选用等多种方式对先进分子进行褒扬,并持续强化对违反党规党纪现象的查处,通过从严管党治党,塑造出引领政治文化向好向上的中流砥柱。

(责任编辑 傅文)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从严治党
老虎苍蝇都要打 把打黑同反腐结合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的贵州实践
基层党组织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堡垒
党史视野下的“政治意识”演进历程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全面从严治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