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2018-05-16 02:18蒋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尿素氮蛋白尿肌酐

蒋俊

四川省蓬溪县人民医院肾内科,四川遂宁 6291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多见且严重并发症,主要是一种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其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后极容易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是糖尿病患者病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据我国医学研究统计:我国一经确诊糖尿病例数超过1亿,其中30%~50%患者出现肾脏并发症[1]。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存在相关性,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时,最明显的就是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还包含微循环障碍和局部微血管病变,临床上2种病变常常相互并存,具有进展缓慢、不易被察觉特点。还有针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指出,患者的24 h微量白蛋白尿发病率随着糖尿病肾病程度升高而增加,加重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预后和生活质量[2]。因此,研究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相关性,避免或延缓下肢动脉病变发生和发展临床意义重大。此次为分析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选择3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讨论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糖尿病患者3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按照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分为3组。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100),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 44例,年龄 51~73岁,平均年龄(65.5±1.2)岁;病程有 1~4 个月,平均(2.1±0.3)个月。 B 组(微量白蛋白尿组n=100),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 例,年龄 52~74 岁,平均年龄(66.5±1.5)岁,病程有1~4.5 个月,平均(2.1±0.4)个月。 C 组(临床白蛋白尿组n=100),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51~75 岁,平均年龄(65.5±1.8)岁,病程有 1~6 个月,平均(2.4±0.5)个月。对比 A、B、C3 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②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和分期标准;③患者对此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

排除标准:①排除原发性肾病所致蛋白尿等,无严重心、脑、肺等器官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②排除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影响糖代谢的疾病[4]。

1.3 方法

对300例糖尿病患者行视诊、问诊、触诊及临床检查,根据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标准,判断患者疾病信息。

1.4 检测指标

禁食12 h后抽取抽静脉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FBG、尿素氮、肌酐、收缩压。均按试剂盒说明严格操作过程和步骤测定各项指标。

1.5 统计方法

选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项数据处理,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其他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行 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3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FBG、尿素氮、肌酐、收缩压各项指标录入下表,C 组 HbA1c、LDL、FBG、尿素氮、肌酐、收缩压明显高于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两组患者的 HbA1c、LDL、FBG、尿素氮、肌酐、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对比3组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s)

表1 对比3组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s)

指标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100)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n=100)C组(临床白蛋白尿组n=100)HbA1c(μmmol/L)TG(μmmol/L)TC(μmmol/L)HDL(μmmol/L)LDL(μmmol/L)FBG(mmol/L)尿素氮(μmmol/L)肌酐(mg/L)收缩压(mmHg)8.14±2.98 1.14±10.98 2.54±0.33 1.09±0.04 2.11±1.54 6.89±1.17 1.51±0.23 0.77±0.29 120.3±21.1 9.18±1.18 2.01±1.54 2.21±0.21 1.32±0.02 2.21±0.23 9.47±1.74 1.58±0.24 1.02±0.25 124.6±20.3 11.12±1.14 2.54±0.33 2.01±0.24 2.11±1.54 5.14±0.98 14.12±2.11 1.97±0.24 1.75±0.22 130.3±20.5

经临床问诊和相关检查,A组患者共发生下肢动脉病变9例,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9%,B组患者共发生下肢动脉病变21例,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21%;C组患者共发生下肢动脉病变32例,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32%。B组、C组发生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早期最为明显的征兆就是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具有进展缓慢、不易被察觉特点[5]。临床研究证实,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比较高。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有无合并糖尿病肾病,其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都高于非糖尿病人群,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略低于非糖尿病人群[6]。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伴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尿蛋白量也会逐渐增高,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略小。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以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为表现的严重病症,且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若病情持续发展,可能导致患者截肢,因此,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预防和诊断,对该病症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7]。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0%~90%[8]。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动脉硬化,引起一系列组织受损的继发性症状[9]。在此次研究中,为了分析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将3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对比3组患者的各项检验他指标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分析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经过对所有患者的资料与检验指标对比分析发现,C 组 HbA1c、LDL、FBG、尿素氮、肌酐、收缩压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的 HbA1c、LDL、FBG、尿素氮、肌酐、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比3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例数,A组患者共发生下肢动脉病变9例,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9%,B组患者共发生下肢动脉病变21例,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21%;C组患者共发生下肢动脉病变32例,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32%。B组、C组发生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临床白蛋白尿增多是影响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且收缩压高、尿素氮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下肢动脉病变,当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时,那么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就会随之在升高。所以,在预防糖尿病肾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时,应多因素全面控制以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为早期及时干预性治疗提供依据,对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

综上所述,尿素氮、肌酐、收缩压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与下肢动脉病变发生有密切相关性,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对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松.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J].武警医学,2015(8):824-827.

[2]牛小叶.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17-819.

[3]卢爱娇.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及踝肱指数异常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2015,31(3):144-147.

[4]邱慧.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乡村医药,2013,20(20):3-4.

[5]刘朝阳.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比较[J].山东医药,2016,56(30):57-59.

[6]陈茂胜.糖尿病足截肢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9):1728-1730.

[7]陈莉明.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5):407-408.

[8]纪邦群.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13,34(10):883-886.

[9]潘长玉,姜育新.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9(6):323-326.

[10]赵克中.糖尿病肾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6):440-442.

猜你喜欢
尿素氮蛋白尿肌酐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血肌酐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肌酐-胱抑素C公式在糖尿病肾病超滤过检出中的作用
血肌酐、胱抑素C、简化MDRD和Le Bricon公式在评估肾移植术后肾功能中的作用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