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三月

2018-05-16 01:44李丽琴
大理文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诏马鞍山彝族

李丽琴

魏山古城

惊蛰的夕阳是老祖母珍藏的一件罗衣,给巍山古城披上温暖的光芒。卉街、古巷、古树、古楼、古门……走进去,仿佛一下子走进时光深处,嗅到了历史的芬芳。

巍山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就在巍山建立了大蒙国,开创了南诏的基业。巍山古城又叫蒙化城,号称南诏古城、南诏文化发源地,是茶马古道重镇、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阳春三月不凉不燥,黄昏走进和清晨拜访,都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温暖感。

住宿在城中心,出便见拱辰楼,拱辰楼是明朝时蒙化府的北门城楼,如今依然是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红墙青砖,重檐翘角,巍峨雄壮。与拱辰楼日夜相望的是被称之为印炳的星拱楼,楼上门窗透雕精致,楼下城门四面洞开,远远望着,就喜欢它的清朗俊秀和四通八达。城方如印,街如棋盘,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漫步在巍山古城的黄昏,时常有穿越的感觉。这座建于元代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扩建的古城,在600多年的时光浸润中,依然保留着典型的明清占城风格,呈标准井字结构的街道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的拱辰楼为中心,四通八达;城内房屋保持着传统民居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规模恢弘,内涵深厚: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连着拱辰楼和星拱楼,连着二十五条街道和十八条巷道,连着昔日的辉煌,轻轻触摸,就摸到了时光的纹络。日舁街、月华街、群力门……每走一段,就看到一座斑驳的雕花大门,这一座座老宅的木门经历了数百年光阴,依然保留着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一花一草,一诗一俩,美轮美奂;大水沟街的一个个院门挂着现代办公的匾牌,却明显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县衙风貌;南诏古街两边的古旧商铺,充满了原始真切的市井生活味道;小吃街路口的一个个古铜色雕塑,把我的记忆拉回小时候的生活形态;星拱楼下的一张张褐红色手写讣告,让我想起了某部反应民国时期生活的电影……在这样一座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和味道的古城中行走,我时常产生一种幻觉,仿佛时光根本没有走到现在,而是停留在数百年前的古代时期。古城里弥散着的韵味,就如南诏王珍藏了600多年的佳酿,味道柔和,意蕴隽永。仰望拱辰楼,恍惚间,我仿佛看到南诏王“魁雄六诏”“万里遮天”的雄浑气势。一个在公元738年统一了六诏而称雄西南地区的男子,经过时光流转,世事变幻,依然保留着他的旷达豪迈,豪气冲天,足以让一个小女子倾慕三世,铭记一生,.

在古城中行走,视觉、味蕾、心灵的触动无时不在。天未明的清晨,古城里到处是背着书包的孩子和家长,他们在橘红色的灯光中,走进一家家冒着热气的小店,围着一张小桌子等待,很快,热气腾腾的肉饵丝端上来了,一根就是一碗的手擀面端上来了,孩子和家长就在蒸腾的热气中温暖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天明了,随着灯光一盏一盏关闭,迎面就遇上了挑着蔬菜的老人,“吱呀”,随着一声声门响,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芫荽、韭菜、鱼腥草就进了一个个女主人的竹篮子,箩筐空了,大爷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扭着腿脚,把箩筐晃得晕头转向,大娘把钱揣进怀里的布袋骂一句“老不死的,也不等等我”,赶紧跟了上去。阳光出来了,一个个小店铺的门开了,草墩、篾编继续用各种各样的色彩和样式坚守着岁月,扎染土布继续在细碎的光阴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寻找一根面的时候,我还遇到了一位阿姨,她是迎面走来的,却在我问路后回头,左拐右拐穿两条街把我带到一根面前,看我过意不去就说:反正没事,就多走走。没有怀疑,没有猜忌,仿佛我是她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一边走一边问她关于巍山的种种,知道我和她女儿巧云是文友,下午都要去马鞍山看梨花,阿姨还笑眯眯地说:你看你看,咱们多有缘,是自家人哩!那种亲切,那种真诚,让我一下子有回到娘家的感觉,继续行走的途中,我再也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了。

从一扇大门走出,再进一扇大门。南诏溯源,青铜文化、围炉夜话、南诏小吃……南诏博物馆的数千件馆藏文物,记录着君王的智慧和仁爱,记录着百姓的平实和幸福,记录着历史的足迹,轻轻一触,就听到了南诏古都散发出的历史同音。民俗博物馆里数不胜数的字画、兵器、马帮用具盛放着旧时光里的生活片段,盛放着世事沧桑、口升月落,也盛放着一家几代人收集历史文化的决心、执着、努力和艰辛。凝视一张精雕细琢了数十种图案的古老雕花大木床,听此宅院还叫梁大小姐宅时,我仿佛看到数百年前的某个风和口丽的吉祥日子,一个身着占服的青春少女被花轿抬进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宅院,洞房花烛、琴瑟和鸣,女子能会持家,男儿素志爱国,花开花谢中,把日子过得如诗似画。南诏地质博物馆的上千件奇石展品,让我们直观地见识了大自然奇特的地质结构和曼丽色彩,离开的时候,这里的文友老师说,馆主是他朋友,如果看不够,下次他再带我们来。巍山古城的文化底蕴浓深厚重,尽管我早起晚睡一再徜徉其中,拍了数百张照片,我也只是一个过客,我说不完它也写不尽它,我只有把它藏在心中,慢慢品味。

回眸巍山,又开始嫉妒起生活在这里的文友来,他们就生活在古城中的某个院落里。春去秋来中,他们在紫藤花清甜馥郁的幽香中揽月抒怀,聆聽历史的回音,品味米酒糕点,在岁月清清浅浅的缝隙里,褪去凡俗杂念,只想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二月八

农历二月八,是多民族的一个祥和节日。我生活的地方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太子会,与我为邻的丽江在这一天过三朵节。巍山的农历二月八比我想象的丰富盛大,除了小吃节,还有彝族祭祖节。

在巍山,吃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吃的文化在数千年的积淀里,已是博大精深。肉饵丝、米凉虾、凉卷粉、一根面、青豆米糕、蜜饯、咸菜……这些带着巍山文化的美食,无一不给味蕾极大享受。在巍山的几天里,我想一边吃一边听老板娘介绍巍山饮食文化,但她们一个个比我的唇舌还要忙,我只能找机会跟巍山朋友了解。巍山曾位于茶马古道交通要冲,白唐代以来就商贾云集,加上本地从事马帮运输的乡民,为饮食文化的交融、荟萃提供了相应的氛围,传承发展并形成了酸、甜、咸、辣、淡的饮食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巍山餐饮形成了极富个性的地方饮食文化,素有“魅力巍山、小吃天堂”的美誉。巍山小吃节,游客能吃到的美食不仅是巍山名特小吃11个系列、91个品种,还有来自各地的精致美食。巍山小吃节我们只停留了三日,短暂的三天时间没有品完全部小吃,但我们已经品尝了酸、甜、咸、辣、淡。那几天,我们还在紫藤花香中品尝了南诏养生宴,见证了“最大碗肉饵丝”以1300两饵丝净重成功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我们和来自各地的朋友一起在广场上看着巍山大厨“黄嫂”和搭档现场将饵丝在开水中烫熟,加上炖好的肉、汤汁,放上葱花、酱油,再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以及巍山麻油等,虽然那一大碗肉饵丝不是让我们来吃的,但已经吃了几天的我们都知道肉饵丝汤汁鲜美,味道浓香,入口令人回味无穷。

肉饵丝在巍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南诏王皮逻阁曾用它招待大唐使节,受到极高赞誉。至今,肉饵丝在巍山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一种名特小吃,人们熟悉并不断回味它贴心暖胃的味道,从传说皮逻阁曾用它招待大唐使节到把460两饵丝、840两汤肉盛放在—个直径1.9米、高0.9米的巨型木碗中,无疑是种很大的升华。

南诏养生宴是在孔庙大院里吃的,拼盘、凉鸡、炸三拼、鲜辣鱼、千张、红烧鱼……那些精致的菜肴被身穿巍山彝族服装的工作人员端上来放到蔑编的长方形桌上时,我们纷纷起身去拍照。那席一看就让人误以为是荤菜的养生宴,其实是以“长寿养生”为主题、取材本地绿色蔬菜、纯手工制作的素宴。十五个素菜做法考究,色香味俱全,形状像什么味道也像什么,一碗一盘都渗透着巍山人的智慧和手艺。唢呐迎宾、山歌敬酒、跳菜上菜……巍山小吃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那天和一群文朋诗友在巍山文庙品味充满民族文化元素的精致美食,不仅感受了巍山丰富的饮食文化,还看到了彼此面对山歌米酒时一反常态的怪异反应,真是妙趣横生,别有滋味。

彝族祭祖节在巍宝山中的南诏土主庙进行。我们抵达时,白云已悄悄隐退,天空一片澄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安静地坐在蓝天下,虔诚地等待一个仪式的开始。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的老家,除了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到本主庙祭祀几次,人们还用一个个民俗节日来追本思源,感恩万物。在一个个特殊的日子里,老人们虔诚祷告,年轻人载歌载舞,祈愿风调雨顺、润泽万物、大地平安、生活幸福。

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南诏国历经十三代王,是唐朝时期威震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土主庙里供奉着十三尊南诏王的铜像,巍山的朋友们说,南诏土主庙是南诏国第三代王盛罗皮于公元714年所建,彝族从那时就开始了立土主庙祭祖的风俗,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寻根祭祖,这一活动延绵千年从未间断,兴盛不衰。2007农历二月初八,土主庙维修扩建竣工典礼暨开光祭祖活动的成功举办后,这一千年古庙就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中华彝族祖庙”,此后每年这天,彝族同胞都从四面八方奔赶而来,虔诚地祭奠共同的祖先。

祭祖大典庄严肃穆,进去时,我们看到身着盛装的彝家汉子像当年守护疆土的卫士一样,站在每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毕摩严肃虔诚有力的声音中,我们拿去了头顶上的遮阳伞,和众多的的彝族同胞一起,在大院里听毕摩讲述祖先的故事与功德,观看他们上香、上贡品、祭祀、烧篝火。

如果一个仪式仅仅用来缅怀和祭奠,那它的意义远远不够。就像一个年年排练年年表演的节目,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着,但并不能给人们力量,让大地幸福。彝族祭祖节显然是意义超越内容本身的一个节日,记得在2016年的彝族祭祖大典,我看到毕摩用一个盛大的仪式缅怀祖先、激励后人,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彝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活的感恩,看到了每一个彝族人心中沸腾的热血,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巍山人共同祈福和谐发展、繁荣昌盛。

梨花深处

远远望着的时候,内心就有说不出来的震撼。马鞍山一个连着一个的山坡,就像刚下过大雪的一座座雪山,被银装素裹成一个洁白素雅的唯美世界。

春风显然是早已做了准备,我们一从车上下来,就闻到了它递过来的阵阵花香,那是一种怎样的香气呵!汇聚着数千万朵梨花的幽香,洁净清冽,馥郁芬芳,瞬间就把乘车的疲惫感驱赶得无影无踪。闭日深呼吸,再深呼吸,让那些沁人心脾的清香在体内打转,几个来回,就感觉清灵了许多,好像身体里的污浊之气一下子全被换去了,整个人神清气爽,欢欣愉悦。

把目光从远处拉回,从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梨树收回到一棵雾凇样的梨花上。但见一朵一朵的梨花在低矮虬曲的枝条上安然绽放,花瓣洁净,色泽素雅,让人忍不住去接近,去嗅闻。头上是澄澄蓝天,脚下是泱泱绿草,这是三月大地上的人间仙境!情不白禁地,我就和梅子姐钻人梨花深处,换上鲜艳的衣裙,和穿着靓丽服装的彝家少女一起,看蜂飞蝶舞,闻花瓣清香,在花问嬉戏,在芳香中找寻我们逝去已久的青春味道。

马鞍山乡是巍山县有名的“红雪梨之乡”,梨树在当地已经有40年左右的种植历史,那天我们看到的马鞍山梨花有万亩之多,一棵棵梨树错落有致地布满各个山头,把大地装扮得素洁清雅。除了梨花,那天我们欣赏的还有展板上的获奖诗歌和马鞍山彝族苗族的特色歌舞。事实上,在未看到这些梨花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马鞍山,知道了马鞍山有万亩梨花。巍山作家刘绍良在他众多的作品里书写了他在马鞍山对面的一个梨园,让我在没有认识他之前,就数次对那个有五百亩梨花的梨园产生向往。诗人陆向荣在花事还未启动的时候組织了一个梨花诗歌征集活动,让我们在春风还未吹开花朵的时候就在网络上读到了很多关于梨花的优秀诗篇。梨花是刘绍良老师的乡愁,是诗人们的乡愁,同样也是我的乡愁。那天,诗人们关于梨花的优秀诗歌以一幅幅精美的梨花照片为背景用展板在花香中展出吸引众多的往来者不断驻足品味,流连忘返。同样地,我和梅子姐没有落下其中一幅。记得,梅子姐还在梨树下现场写了一首诗歌分享给我们。

那天,我们还在花香中观看了马鞍山梨花节开幕式活动,看彝家少女用才艺征服一个个评委。摄影展、诗歌展、土蜂蜜、艳丽服饰、彝族小调、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梨花不仅扮靓了春天,芬芳了大地,还催生了很多的新鲜事物,更是把对未来口子的美好期盼和憧憬馈赠给了马鞍山人。

出生在滇西大地,我知道相对于春天醉人的鲜花,大山的子民更需要秋天甜美的果实。马鞍山作为巍山境内的一座山,滋养着成千上万的巍山人,也不断被智慧的巍山人改变着。在刘绍良老师的文章里,我看到马鞍山的梨花有着悠久的开放历史,但能结出好果子是近十来年的事情,在经历了智者大胆的尝试以后,一片广阔的山岭变成了今天这样一座座纯洁素雅的花山,到秋天,又成了品牌响亮的果山。

“永恒的情歌与天地同在/灵魂需在夏日里淬火/金秋的累累果实/是你的承诺我的情怀”……阳春三月,梨花正好,嫩叶也一小片一小片冒出来了,不久之后,那一坡一坡的梨花都会变成享誉大地的红雪梨。在花香中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看一个个彝家少女在梨树下载歌载舞,我明显感受到了大山丰收时的喜悦。

猜你喜欢
南诏马鞍山彝族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马鞍山塑造转型“新马力”
冯玉祥视察马鞍山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风情四季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