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摭探

2018-05-22 11:02李婧雯
成才之路 2018年9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健康高校

李婧雯

摘 要:弗洛伊德在《杜拉的故事》里通过严谨的精神分析叙述,对杜拉的案例进行了片段的分析论证,相较于弗氏其他学术性更强的作品,本书更容易让人理解精神分析的具体思路,对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动机理论;心理健康;高校;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06-01

少女杜拉的癔症案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里的经典案例,是弗洛伊德继《梦的解析》后为释梦理论进行论证的案例分析。癔症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绪的发泄,是一种社会逃避行为,其背后的成因复杂交错,不易辨识。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开展中,大学生在面对环境不适、寝室关系不和谐、自我意识成长等诸多困境交互作用时,个体往往无法清晰地锁定自己求助的问题,而以某种焦虑或抑郁的状态来表现不适,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要从具体方面入手。在弗洛伊德的案例论述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弗洛伊德严谨的精神分析叙述,还可以看到他核心精神分析理论的建立。这些思想虽然是一百年前针对癔症提出来的,但是其中的思想对于当今心理治疗的开展,尤其是在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仍不乏有益的启示。

一、关于一种症状的多重意义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涉及潜意识的压抑,所有症状的表达必然涉及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没有身体因素的配合,病理过程就不能产生,而如果症状在个体的心理上没有意义,重复的情况就不能产生。动机理论认为:症状本身是不具备意义的,但在其心理内部一旦连接上,就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意义。书中杜拉的咳嗽症状就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咳嗽症状,而是有了特别意义的一种潜意识的宣泄。

症状形成后,就像大坝的倾斜口一样,一旦形成了河道,便会留下痕迹,成为内在情绪宣泄的优选出口,被作为一种心理机能保留。即使后来患者的内部动机有所改变,也会通过另一些听起来让人觉得合理的因素作用,使得身体症状的表达与潜意识的新动机关系继续保持联结,接近某种典型的形式,以其結构的复杂性和动机的私密性,造就了洞悉病因的障碍。如杜拉的咳嗽,不仅是代表一种性表达,也是对兄长生病过程的模仿,以获取父母宠爱;是表达对母亲的处境的怜惜和身份认同,也是表达对于异性的爱意的付出。这是弗洛伊德在当时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对病因的解读。

弗洛伊德提到“单一的动机是不能维持症状”后补充道:一种症状往往具有多重意义,同时代表数个潜意识的精神作用过程。正是多重动力意义的叠加,才让症状稳定地维持下去,且以各种借口进行,令人难以寻找其规律。因此,要使来访者真正地痊愈,其根本是通过分析找到导致症状的动机全貌,并想办法去除,达到来访者人生态度的转化。

二、动机理论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启示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中,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诸多成长困扰时,不能清晰地表明自己困扰的原因,会以某种焦虑或抑郁的状态来表现。癔症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他的心理症状以及意愿背后的原因也未尝不是多重的。这些难以言说的原因像迷雾一样遮住真相,导致心理健康服务开展中不能准确锁定症结。因此,在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采用多角度分析和数据搜集。同时,对来访者行为原因的分析宜采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能仅仅只是聚焦于其表露出来的问题,务必要形成尽可能完善的动机觉察。这需要咨询师有清晰的咨询脉络和分析汇总能力,不至于因为多视角而混乱咨询思维脉络。

多动机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人们在分析探寻的过程中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原因,才能稳定地维持行为。这种多动机模式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只是各人表现不同,那些危害到自己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表现被定义为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用力学定律来解释心理现象更加清楚,动力是改变心理状态的原因,无动机或者持续地有动机是维持心理状态的原因。人们在进行任何行为或者操作时,都会耗费体力、脑力和心理能力,当一个行为或者一个症状出现时,要维持其继续,必定有动力,动力的背后就是动机。只有一个动机的动力显然不能保证人去维持目标行为,所以大家会看到生活中三分钟热度的人、浅尝辄止的人以及迎难而止的人。

三、结束语

在心理症状的背后,有着复杂而顽固的动力系统维护其运行,要想治愈,需要有严谨的逻辑、细微的观察,进而去探索背后的种种意义。而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中,需要不断地去察觉症状背后复杂的动力源,而不是简单地用心志不坚来解释对事情的半途而废。不理会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去维持目标行为,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得不偿失。而在这里,分析症状背后的动机并非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把安全感、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等一个个专业名词加注到来访者身上往往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严谨和对症状背后心理成因的结构设想,值得大家学习并应用在今后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癔症案例分析的片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罗丽芳.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

[3]刘静静,刘飞,王靖.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浅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晚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心理健康高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