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版本《老乞大》四组异文看通语词与方言词的更替演变

2018-05-28 08:41新,王
语言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物事官话语词

方 一 新,王 云 路



从多版本《老乞大》四组异文看通语词与方言词的更替演变

方 一 新,王 云 路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28;江苏师范大学 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9)

在多版本《老乞大》的用词差异中,有一类涉及方言词与通语词的通转演变。以样范—模样、物事—东西、消化—克化、动腑脏—跑肚4组词语为例,分为四种情况,讨论了由方言词转为通语词、通语词转为方言词或因表意不明而被后出通语词所代替等演变情况。

《老乞大》;多版本;通语词;方言词;演变

近代汉语时期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因有多种不同时代的版本而备受重视。目前已知的4种《老乞大》版本横跨了从元代至清代约四百多年时间①。作为一部帮助高丽(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可以想象,从元代开始的《老乞大》历朝编撰者应该使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实际口语)进行编写和修订,以便让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能够学到正宗、实用的汉语口语。因此,根据这些不同时代版本的用词差异,可以考察从元到清汉语词汇的嬗变轨迹,探求词义演变规律。

关于《老乞大》及其系列版本的词汇、语法,先后有李泰洙(2000/2003)、王霞(2002)、夏凤梅(2005)、李顺美(2011)等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做过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工作;汪维辉(2005)、陈长书(2012)等也写过单篇文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读《古本老乞大》(元代本,下简称《古本》),参考《翻译老乞大》(明代本,下简称《翻译》)、《老乞大新释》(清代本,下简称《新释》)和《重刊老乞大》(清代本,下简称《重刊》)三种后出版本,比较诸多异文,发现《老乞大》各版本中,颇有涉及方言词与通语词的通转演变而导致用词不同的情形②,兹结合实例,对此作了初步考察。今不揆谫陋,选取其中4组用例,聊作考察,证以古今用例与当代方言,以窥豹一斑。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在《老乞大》4种版本中,因用词不同而造成异文的情形十分常见。其中与通语词、方言词相关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古本》用方言词,后出版本改用通语词,沿用至今

这种情形是:《古本》使用方言词,《翻译》《新释》《重刊》等后出版本改为通语词,沿用至今。以“样范—模样”一组词为例。

1) 更恁这几个伴当样范,又不是汉儿,又不是达达,知他是甚么人。(《古本》第三九话,39/14a10-14b1)

样范,《翻译》、《新释》和《重刊》均作“模样”。③

样范,就是模样,样式,是宋元以来产生的新词。

金文京、玄幸子、佐藤晴彦《老乞大——朝鲜中世的中国语会话读本》(下简称《会话读本》),将“更恁这几个伴当样范”一句译为“それにこのお連れさんたちの様子は”(133页),注释“样范”云:“樣子,格好。”(135页)④“格好”即“样子,穿着”义,《会话读本》的注解是准确的。

经初步考察,“样范”一词产生于宋代:

2) 道理纵横说之无尽,如何立定样范,都要一般面目,只合逐章体认。(宋陈埴《木钟集》卷八)

3) 圣贤大学之道是器大样范,局量褊浅、规模卑狭是器小形象。(元金履祥《论孟集注考证·论语集注考证》卷二)

4) 据风流样范,寻常妆扮,腰肢小蛮,巧语娇春莺慢。(元乔吉《双调行香子·碧玉箫》)

5) 后头一个跟的道童,且是生的渗濑,走又走的没样范,小的们跟定了笑。(《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都是模样、样子的意思。

据初步调查,宋元时期,“样范”一词仅见9例,用例不多。此词虽出现在数种体裁作品中,但作者却多为吴语区或江淮官话区人。陈埴,浙江永嘉人;金履祥,浙江兰溪人;均属于吴语区。乔吉,原籍太原,流寓杭州;《水浒传》用江淮官话写成。也就是说,宋元明时期的“样范”用例,多有吴语或江淮官话色彩,是个方言词。

与《古本》不同,《翻译》等后出版本改用的“模样”一词,唐以前就产生了。但早期“模样”均指模型,形状,与今义不同。如:东晋僧肇《宝藏论·本际虚玄品》:“譬如有人,于大冶边自作模样,方圆大小自称愿。彼金汁流入我模,以成形像。”《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群臣瞻见模样,莫不佥然欲速造。”

大约到唐代以后,“模样”产生出新义:指人的长相或装扮。由本义模型、形状引申指此义,是很自然的。

6) 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样。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便即见神见鬼,指东划西,好晴好雨。(唐义玄禅师《临济录》)

7) 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子细寻思底模样,腾腾又过玉关东。(唐杜荀鹤《长安道中有作》)

8) 翠袂半将遮粉臆,宝钗长欲坠香肩,此时模様不禁怜。(宋孙光宪《浣溪沙》)

9) 此处有一女人,乃是谭记儿,生的模样过人。(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10) 一霎时间,忽遇个人,似承差模样,来得如风送行云般紧。(明安遇时《包公案》卷一)

11) 谁知自娶了这位奶奶之后,……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红楼梦》第二回)

也可指人的神态、神情:

12) (梅云):“姐姐,因何见了那生,如此模样了也。”(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

笔者调查了几种近代语料,发现在宋元明时期,“样范”不仅使用区域有限,用例也相当少见,远不如“模样”普遍。

初步考察发现,表示模样、样式,《全宋词》中“模样”40例,“样范”0例;《朱子语类》中“模样”137例,“样范”0例;《全元曲》中“模样”162例,“样范”2例;《水浒传》中“模样”79例,“样范”1例;《西游记》中“模样”157例,“样范”2例。

用表格图示如下:

表示模样、样式的词《全宋词》宋代《朱子语类》宋代《全元曲》元明《水浒传》明代《西游记》明代 模样4013716279157 样范00212

从对上述5种语料的调查可知,从宋到明,“模样”的用例很多,而“样范”的用例较少;二者相校,“样范”远远地落后于“模样”。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样范”是一个使用地域有限的方言词,而“模样”则是当时普遍使用的通语词。

不妨再追踪一下“样范”的后世用例:

13) 滇茶岀自云南。色似衢红,…赤艳黄心,样范可爱。(清张岱《夜航船》卷十六《植物部·茶花》)

14) 凡看碗琖□皿,要样范好、碾得薄、不夹石者为佳。(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三三《珍宝类二》)

15) 即如做戏然,竟把国子辈演成一个样范。(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八)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陈元龙、李光地都是清朝康熙年间人,可见该词至清初仍见沿用。

有意思的是,“样范”一词现今还保留在南北方言中。东南方言中,吴语、湘语都使用。如吴语明州片的宁波话,“样范”有二义:一是姿势、举止,二是符合规范的姿势、举止:“侬啦,样范搭我摆眼的好𠲎你给我做出点好的姿势来好不好!”⑤北方方言中,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等都使用:在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吴语中的意思是“样子、姿态”;在西南官话中还有“相貌”的意思,可见范围较广。

今江苏溧阳话有“八太格样范”一语,意思是像当兵的那种样子,形容极度慵懒。⑥浙江温州方言也说“样范”,意思是模样,式样。“该双皮鞋样范蛮好个,比较时髦。”⑦

由此可见,在这一组名词中,《古本》使用的“样范”古代、今天都是一个方言词,只在我国部分区域使用,普通话基本不说;span class="superscript">⑧而《翻译》《新释》和《重刊》改用的“模样”,则是唐代以来产生的通语新词(实为旧词新义),绵延近一千多年,从口语作品进入全民通用语,沿用至今。

(二)《古本》通语词后转为方言词,后出版本通语词沿用至今

这种情形是:《古本》(有时候加上《翻译》)等早期版本用词,原本属于通语词,后来演变成方言词;《翻译》《新释》《重刊》等后出版本用词,沿用至今,成为古今通语词。以“物事—东西”一组词为例。

“物事”一词,在《古本》中凡二见:

16) 俺高丽人不惯吃湿面,咱每则吃干物事如何?(第四七话,47/17a9-10)

“干物事”,《翻译》、《新释》和《重刊》均作“干的”。

17) 早来吃了干物事,有些干渴。(第四八话,48/17b10-18a1)

“干物事”,《翻译》同;《新释》、《重刊》均作“干东西”。

《会话读本》将“咱每则吃干物事如何”一句译作“汁気のないものをたべるのはどうだね”(154页);注释:“‘物事’は現代語の‘東西’と同じで物のこと。”(157页)译、注均是。

“物事”一词,出现的年代较早。《论衡·自然》:“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故自然之说未见信也。”《太平经》卷一○二《己部之十六》:“物事各从其类,不复得还,虽悔之无益,鬼已著焉。”两例“物事”均指事物、事情,是其初始的词义。

指东西、物品,⑨是“物事”的后起义,大约产生于宋代;⑩元明以后,续有用例。如:

18) 既成个物事,便自然如此齐整。(《朱子语类》卷六五)

19) 我教孩儿送些物事来,怎地不见归?(《张协状元》第十二出)

20) 我自到海外一番,不曾置得一件海外物事。我今带了此物去,也是一件稀罕的东西。(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卷九)

这些“物事”都指物品,犹言东西。从此词的使用范围、作品类型看,当是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一个通语词。

“物事”在清朝末年仍见于书面语:

21) 道光年间的学者鲍作雨(浙江瑞安人)撰《周易择言》,卷五辨“道”与“太极”本为一物,云:“后儒不知《易》有之义,离却《易》书,悬空说太极,竟似一浑沦物事,则谬甚矣!”

22) 附去三十金,敢恳过市时,代求有风趣物事数品,以娱劳人新年。(清张之洞《书札一·与王廉生》)⑪

不知从何时开始,“物事”指物品、人的用法,逐渐退出通语,而多用于方言了。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物事”:“①(书)事情。②〈方〉有形的东西。”(1213页)1996年第3版“物事”:“②〈方〉物品;东西。啥~”(1339页)⑫可见其“物品;东西”义已属方言用法。

在现今徽语、吴语、闽语、湖南宁远土话等东南方言中,还保留“物事”一词,指东西。如浙江温州方言:“肚饿显,有冇吃个物事?”(肚子太饿了,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⑬“大家人斗拢买样物事,送匄老师作贺礼。”⑭浙江庆元方言:“去城里做謒事?买栠物事。”(去城里干啥?买点东西)⑮笔者家乡浙江台州地区仍把东西、物品叫作“物事”。也作“末事”。今人阮世池《文武香球》27回:“铜钱银子原是好末事,叫有钱使得鬼推磨,一些也勿差。”

现当代一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这类用法:鲁迅《花边文学》:“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两脚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1)》十三:“他说到这里便口吃了,仿佛有啥物事堵在嘴里,把心中要讲的话给挡住了。”金庸《雪山飞狐》:“解下背上的黄包袱,打了开来。我心想这里面不知装着些什么古怪物事,伸长了脖子一瞧,却见包袱里只是几件寻常衣衫。”刘心武《秦可卿之死》:“那些大件的摆的用的倒也罢了,只是怕蓉儿胡涂,私藏下那细软的物事,以为留个纪念,也无大碍。”⑯

至于用方位词“东西”指物品,则是较晚的用法,元代才开始有用例。

23)临刑,其子市北饭以进,佑叱曰:“此岂是吾吃底东西!亟将去。”复市南饭以进,饭讫临刑。(元佚名《昭忠录·密佑(都统制)》)⑰

《老乞大》各本也已见到,《古本》有2例:

24) 主人家的东西休错将去。(第四五话,45/16b9)

25) 别人东西休爱者。(第八六话,86/31a7-9)

此后明、清沿用,使用至今。

(三)《古本》、《翻译》通语词沿用至今,后出版本通语词逐渐退出通语,今仅见于方言

这种情形是:《古本》、《翻译》使用的通语词,一直沿用至今,是古今一贯的通语词;清代两种后出版本《新释》和《重刊》用词(当时也是通语词)逐渐退出通语,今主要在方言区中使用。举“消化—剋化(克化)”一组为例。

26) 那般呵,消化不得上头,脑痛头眩,不思饮食。(《古本》第八四话,84/30b2-3)

“上头”表示原因,意思是说:那样的话,因为没能消化(所以“脑痛头眩,不思饮食”)。

“消化不得上头”一句,《翻译》作“消化不得”,也用“消化”。而两种清代版本《新释》、《重刊》则均作“不能剋化”,改用“剋化”。

检《老乞大集览》:“剋化的:剋,胜也;化,消也。”⑱从上下文描写看,“剋化”当指消化。⑲《集览》释“化”是,释“剋”则未洽。⑳

《会话读本》将“与你个剋化的药饵”一句译作“消化に効く薬を差し上げますから”(278页),翻译是准确的。

“剋化”一词在《古本》、《翻译》中已见。

27) 大医说:“你脉息浮沉,你敢伤着冷物来?”“我昨日冷酒多吃来。”“那般呵,消化不得上头,脑痛头眩,不思饮食。我这药里头,与你个剋化的药饵,吃了便教无事。”(《古本》第八四话,84/30b1-4)

“剋化”一句,《翻译》同,《新释》作“我这药是替你治剋化的”;《重刊》作“我这药里专治饮食停滞的”,用“专治饮食停滞”来代替前三种版本“(治)剋化”。

“剋化”(也作“克化”)一词宋代医籍多见,当为医家习语,均指消化。[21]如:

28) 又果蓏园蔬,多将生噉;苏水桂浆,唯欲冷饮。生冷相值,剋化尤难。(宋·张杲《医说》卷六)

29) 阿魏丸,治胃怯弱,食肉、食面或食生果,停滞中焦,不能尅化,致腹胀疼痛,呕吐不食。(宋·严用和《济生方》卷四)

30) 朝食暮吐者,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剋化。(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三)

元明以降,此词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延伸到医籍之外,如:

31)(正旦云)你直恁般豪气那!(唱)则是你那饥肚皮不剋化黄齑菜。(元·郑光祖《㑇梅香》第四折)

32) 阿八儿忽鱼……肥美,人多食,难克化。(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三“鱼品”)

33) 则食不能尅化,而用庸削之剂,则反伤脾。(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七)[22]

可见当时已经成为通语词。

不知“剋化”(“克化”)一词是何时从通语中逐渐消失的。

34) 芋,性平。……(忌)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清·徐文弼《寿世传眞·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35) “入方药。走脾达胃,有消磨剋化之功。”自注:“山查……善能剋化饮食,行瘀破血。”(清·张秉成《本草便读·果部》“山查”条)[23]

一直到清末仍有用例。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克化”(kèhuà):“〈方〉消化(食物)。”(634页)已经把它当作方言词,1996第3版至第5、6版沿续,说明在现代普通话中,该词一般已不再使用。

“剋化”(“克化”)也可单说“剋(克)”,“剋(克)”及“剋(克)化”在现今北方方言如西北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等中多有保留。如西安话中,“克”有帮助消化义:“吃这药克呢。”“我吃𠰻硬东西克不了。”[24]关中方言也说“克化”,“如说‘肉不熟,难克化’。”[25]河北东部:“昨天吃的两块糕没有克化。”北京女作家邢院生《叛女》:“晚香玉说这房子是‘好吃难克化’。”“克化”都指(食物)消化。[26]

此外,西安、南京有“克食”一词,指消除积食,帮助消化。晋语(山西平遥)还有“克食的”一词,指消食的。[27]并可供参证。

尽管“剋化”(“克化”)已成为方言词,但仍能在一些晚近作品中找到用例:赵一凡《霍夫斯塔特与美国政治思想史》(《读书》1987年第2期):“洋民主三大件代价昂贵,买来咱也克化不动,须得有几十年功夫。”陈忠实《白鹿原》:“这个事跟吃饭喝汤一样,吃饱了喝够了不想吃也不想喝了,过不了一晌,克化了,又饿了,也渴了,又急着吃,急着喝了,总也没个完。”

至于表示把食物变成机体养料过程的“消化”一词,汉代就有用例。如:

36) 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37) 食自消化,无大小便利之患。(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

后世沿用不衰,一直到今。

(四)《古本》、《翻译》用词因有歧义后未沿用或仅用于方言,后出版本用词成为通语

这种情形是:《古本》、《翻译》用词因表意不明易产生歧义;《新释》和《重刊》改为表意明确的词语,早期主要在方言区使用,现今则有由方言词向通语词演变的趋势。举“动脏腑—跑肚”一组词为例。

38) 食后,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吃了时,便动脏腑。(《古本》第八四话,84/30b5-6)

“吃了时,便动脏腑”,《翻译》同。而《新释》、《重刊》则作“吃了么,就要跑肚走动”。

“动脏腑”,味其义,当指拉肚子。《会话读本》将“吃了时,便动脏腑”一句译作“飲めば內臓の働きが活発になります”(278页)。

“动脏腑”是宋代以来习语,用例较多。大致有以下数义:

①字面义,指疏通、运动脏腑、肠胃。如:

39) 既归,遂倒卧,以出汗颇多,亦利动脏腑,顿觉体虚。(宋欧阳修《与梅圣俞》)

②指肠胃翻腾不适、损伤脾胃。如:

40)上因曰:“太后前以饮食动臓腑,近已安健,粥药皆朕亲进。”(宋熊克《中兴小纪》卷三七)

41) 是夜,会族人往官司打酒,有灰乍饮,遂动脏腑终夜。(《朱子语类》卷三)

42) 此药不动气,服之,泻者止,痢者断,疼者愈,有积者内化,亦不动脏腑。(宋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卷四)

③指腹泻或导泻之法。

43) 初服之时,必加大黄、朴硝,动脏腑数行,用温粥补之,量病虚实加减。春冬利数行,夏微动一二行,便补。(明朱橚《普济方》卷一一四)

本例大黄、朴硝的作用是泄下,用于治疗单纯性便秘和肠梗阻。行,指排泄的次数。

44) 主人曰:“小儿泻久憔悴,难动脏腑。”答曰:“积聚之病,终身为忧。况疳病一成,虚中有积,若不以补泻之法,恐久害身。”(同上卷三八三)

以上三义中,第二义用例最多,也多见于古医籍。三义当有相承关系,自不待言。但仅从字面上看不出“动腑脏”之义;且因其有数个义位,也易产生误解。故《新释》《重刊》的编订者改为“跑肚”。

跑肚,指拉稀、泻肚。后面《古本》有“动一两行时,便思量饭吃”和“先吃些薄粥补一补,然后吃茶饭”的话。通常,人腹泻、拉稀后,脾胃虚弱,不能一下子大补,要先喝点稀粥垫垫底,“补一补”。

这里主要讲述主人因为饮食失节,脾胃不舒服,不消化,故需要服药治疗。故前面《古本》提到,“消痞丸,木香分气丸,神穹丸,槟榔丸,这几等药里头,堪中服,可治饮食停滞,则吃一服槟榔丸。”“食后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吃了时,便动脏腑。”具体描述了服用“消痞丸”等药后的功效。这里“动脏腑”,不是一般的肠胃蠕动,而是指服了泻药后,肠胃窜动,要拉稀泻肚了。“槟榔丸”具有治疗饮食滞积的疗效,服药后,会有泻肚的症状出现。

因此,“动一两行时,便思量饭吃”中的“动一两行”,指上厕所(拉稀)了一两次。动,指肠胃翻腾不适,是腹泻的前兆,也可径指腹泻。[28]

跑肚,与泻肚、拉稀同义。此词的产生年代较晚,清代始见用例。

45)热拉巴十斤七两一匣。能跑肚,去小水,治虫证、筋骨疼。(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宾退杂识》)

46) 说着话忽闻臭味,胜爷说:“哪里的气味?怎么这么臭呢?”和尚说道:“三爷,我跑肚啦!”(清张杰鑫《三侠剑》第四回)

推考此词的构词理据,当与“跑”的失控、溢出义直接相关。[29]吕叔湘先生(1980:60)曾论及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以“跑”为例列举多种用法,指出:“‘跑电、跑水’是拦不住某种东西跑掉,‘跑肚’是拦不住肚子里的东西跑掉。”

不仅“跑”可指身上的某种东西拦不住、排泄,“走”也有相似用法。清陈森《品花宝鉴》第四十回:“得月道:‘我身子不快,且走肚子,懒得说话,你去罢。’”“走肚子”与“跑肚”相似,可资比较。[30]

从使用的区域看,“跑肚”一词原似为北方方言词,主要在北方方言区使用。[31]之所以作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方言词典的收释。李荣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跑肚”一词,标明是哈尔滨、西宁、银川等地的用法。指泻肚;腹泻。银川也叫“拉肚”。此外,该词典还收有几个相关的条目:洛阳说“跑肚子”,也说“拉肚子”。太原也说“跑肚子”,指腹泻。也叫“跑茅子”、“蹿稀”。忻州说“跑肚拉稀”,“形容肚子泄得利害:我这几天吃哩瓜甜瓜多唡,闹哩~哩。”[3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未收“跑肚”,但有相近的“跑茅”(中原官话、晋语)[33]“跑稀”(兰银官话、江淮官话)。[34]陕西神木方言仍有“跑肚”一词,谓拉肚子、拉稀。[35]

二是现代北方作家中,有使用该词的用例。如老舍《习惯》:“吃了带血的牛肉,喝凉水,我一定跑肚。”马烽《吕梁英雄传》第一回:“只因昨晚多吃了些猪肉,天不明就起来跑肚。”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原来李老喜又跑肚子,睡下一会,就得起床到屋外厕所去解手。”老舍,北京人;马烽,山西人;刘震云,河南人,都是北方籍作家。

总之,多版本《老乞大》异文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部分跟通语词与方言词的更迭演变相关。包括:

第一,用词的改变,与是否为通语词有密切关系。(1)早期版本使用的方言词,到后代改用通语词,沿用至今;“样范—模样”即其例。(2)早期版本使用的通语词,到后代演化成为方言词了,故后出版本改用当时的通语词,沿用至今;“物事—东西”1例即是。(3)相反,早期版本使用的通语词一直沿用至今,后出版本的通语词未能竞争成功,只保留在现今方言里;“消化—剋化(克化)”即其例。

第二,用词的改变,与遣词表意是否明白易懂、不产生歧义有密切关系。如果早期版本用词所指含混,容易误解,尽管也是当时的习见词语,则修订者也有可能改为表意清晰、所指明确的通语词,从而产生异文。“动脏腑—跑肚”即其例。

上来通过4组实例,分四种情况,论述了多版本《老乞大》因通语词和方言词转化而产生了用词差异的语言现象,可见从元代到清代的多种《老乞大》版本产生用词差异,形成异文,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值得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梳理。本文通过这几组例子窥豹一斑,应该还有更多的例子和更有意思的演变现象,有待于学者去发现和揭示。

【附记】拙文蒙汪维辉、周志锋、汪化云等先生指正,真大成博士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还得到友生孙尊章、路方鸽、张静、吴玉芝等的帮助,谨此统致谢忱。文中的谬误概由笔者自己负责。

[日]金文京、玄幸子、佐藤晴彦 2002 《老乞大——朝鲜中世的中国语会话读本》,平凡社(日本)。

景尔强 2000 《关中方言词语汇释》,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 1998 《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韩]李顺美 2011 《〈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以〈老朴集览〉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荣主编 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 1980 《语文常谈》,三联书店。

[韩]李泰洙 2000 《〈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语文出版社,2003。

马思周、姜光辉 2005 《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沈克成、沈迦 2009 《温州话词语考释》,宁波出版社。

汪维辉编 2005a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华书局。

汪维辉 2005b 《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中国语文》第6期。

王霞 2002 《〈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

吴式求 2010 《庆元方言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夏凤梅 2005 《〈老乞大〉四种版本的词汇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邢向东 2002 《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

徐时仪 2010 “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汉语学报》第2期。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韩]郑光主编 2002 《原本老乞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78/1996/2005/2012/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第3、第5、第6、第7版),商务印书馆。

朱彰年等编 1996 《宁波方言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①本来在《翻译老乞大》之后还有《老乞大谚解》一种,但文字与《翻译老乞大》几乎全同,研究者往往在两书中取其一,故称“4种版本”。据学者研究,《老乞大》4种系列版本的大致年代为:《古本老乞大》(1418-1450年)、《翻译老乞大》(1507-1517年)、《老乞大新释》(1761年)、《重刊老乞大》(1795年)。参汪维辉(2005:原本老乞大解题)。

②所谓“通语词”,指在共时平面全社会通用的词,不局限在某地、某种方言。“方言词”则正好相反,在共时平面只在某地或某个方言区使用,不是全社会通用的词。王霞(2002:138)已经论述《老乞大》“用词的口语化和通语代替方言”现象,列举“俺/我、恁/你、年时/去年、旧年”等例子,指出“都是用通用语替代方言词”,可参。

③笔者依据的是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竹越孝先生编制的《老乞大四种版本对照本》(电子版),该电子本将《古本》(称《旧本》,《元代汉语本〈老乞大〉》,庆北大学校,2000)、《翻译》(《原本老乞大谚解(全)》,亚细亚文化社,1980)、《新释》(《奎章阁资料丛书语学篇(二)》,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03)、《重刊》(《奎章阁资料丛书语学篇(二)》,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03)4种版本对照排列,使用方便。引文后括号内依次表示段次、页次、表里、行次。如(39/14a10-14b1),表示是第39话,第14页,a面第10行到b面第1行。特此说明并致谢。

④参见金文京、玄幸子、佐藤晴彦《老乞大——朝鲜中世的中国语会话读本》,平凡社(日本),2002。拙文征引该书的日文翻译、注释均蒙日本关西大学玄幸子教授惠予提供,特此申谢。

⑤参见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4598页、李荣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六卷5417页。

⑥“八太”,是“八太爷”的省称,指当兵的;即丘八(“兵”拆字)太爷—八太爷—八太。格,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参见龙城博客:老恺《也谈溧阳话》,http://blog.cz001.com.cn/?171439,2012年7月22日。

⑦参见沈克成、沈迦《温州话词语考释》541页。

⑧《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第1版起,到第5、6、7各版,均未收录“样范”。

⑨“物事”也可以指人。元蒋正子《山房随笔》:“便是这物事受得许多苦,欲其死而不死。”“这物事”犹言这东西、这家伙,“物事”是对人的贬称,是将人视作物的自然引申用法。《汉语大词典》据此专列“蔑称他人。犹家伙”一义,似无必要。

⑩参见徐时仪(2010)。但徐文举《隋书·张衡传》:“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认为“例中‘物事’皆指‘物品、东西’”。按:此例属读似有误,“何物事”即“何物/事”,“何物”连言,不是“物事”连言。“作何物事”是说做了什么事情(可以期盼久活)。

⑪此信写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见《张之洞全集》卷二一四。

⑫此后各版《现代汉语词典》均同。

⑬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3405页、李荣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2239~2240页。

⑭参见沈克成、沈迦《温州话词语考释》499页。

⑮参见吴式求《庆元方言研究》141页。

⑯鲁迅、周而复、金庸都是南方籍(吴语、徽语区)作家。刘心武是四川人,属西南官话区,长期生活在北京。从刘心武小说也用“物事”看,该词的范围或有扩大的趋势。

⑰此例徐时仪(2010)已引。又,徐文谓“东西”指财物唐代已见,举《法苑珠林·俗女部·奸伪》(见卷二一)“又善为人子,不惟养恩,治生致财,不以养亲,但以东西,广求淫路,怀持宝物,招人妇女”(53/445a)为例。按:此例实出自西晋法炬译《优填王经》。笔者以为:“但以东西广求淫路”的“东西”仍是四方、四处义,并非指财物。

⑱据汪维辉(2005:324)。

⑲古本“那般呵,消化不得上头”一句,《重刊》作“那般不错,不能剋化”,“剋化”與“消化”异词同义。

⑳按《集览》释“剋(克)”为“胜”,未当;“克(克)”由克服、胜过引申指消融、消解,与“化”盖属近义连用。“克”单用也有消化义,《金瓶梅》第六十七回:“每日清辰噙一枚在口内,生津补肺,去恶味,煞炎火,解酒克食。”

[21]“剋化”(亦作“克化”)连文,较早已见于唐代。如唐佚名《司牧安骥集》卷三:“血毒者,因为肾脏血毒,血脉怯弱,风气盛,注在于蹄,血脉不能剋化为脏水。”“剋化”似为消融、消解义。此例蒙友生真大成博士检示,特致谢忱。

[22]尅,同“剋”。《字汇·寸部》:“尅,同剋。”

[23]张秉成《本草便读》,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则张氏是清末人。

[24]参见李荣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1710页。

[25]参见景尔强《关中方言词语汇释》172页。

[26]“克化”由消化引申出消受、承受义。《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他老人家抡起那双拳头来,我可真吃不克化!”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2428页。刘心武《秦可卿之死》:“‘儿个累着了,要不要我给您捶捶揉揉?’她还只是哀叹,更让人难以克化的是,她竟拿出一支八宝银簪,一件有黄花、白柳、红叶图案的衣裳。”是当代用例。

[27]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2428~2430页。

[28]《金瓶梅》第五十九回:“李瓶儿只指望孩儿好来,不料被艾火把风气反于内,变为慢风,内里抽搐的肠肚儿皆动,尿屎皆出,大便屙出五花颜色。”可相比照。

[29]在解释“跑肚”得义由来时,受到汪维辉、周志锋两位先生启发,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亦蒙汪先生惠告,特此致谢。

[30]今方言中类似用法仍多见。如云南昭通称腹泻为“走肚子”。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特殊用字举例》:“走肚子,谓便痢也。”广东梅县称为“走肚”,福建厦门则称为“走腹”。不仅有动词,还有名词。如晋语(山西忻州、静乐)称“痢疾”为“走痢”。均与“跑肚”类似。控制不住的不只是粪便,还有尿液、精液。例如,遗尿,吉林通化、湖北武汉称为“走尿”。遗精,广东潮州、潮阳(闽语)称为“走身”;中原官话、晋语、兰银官话称为“走身子”;上海称为“走阳”、浙江(均吴语)称为“走洋”。清范寅《越谚》卷中《疾病》:“走洋,梦遗。”参见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2476~2483页。

[31]据友生、山东济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静说,今山东济宁金乡县口语中仍然把拉稀称为“跑肚”。

[32]参见李荣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4326页。

[33]与此类似的是,浙江文成称泻肚为“走坑”。参见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2476页。

[34]参见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6112页。

[35]参见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385页。

[36]当代“跑肚”用例习见。1994年《报刊精选》:“反应最强烈的是身壮如牛的贾大状,他夜里呕吐不止,跑肚6次。”网络官场小说《接待处处长》:“把负责首长安全保卫工作的人都给弄得跑肚拉稀,传到外面去可是天大的新闻。”网上可搜检到“跑肚”的许多用例,多为患者及家属求教。如:“跑肚拉稀,一晚上去了6次厕所。”“每天跑肚好几次,都好几年了。”“13个月孩子跑肚拉稀,怎么办好。”

The Conversion and Evolvement of Common Words and Dialect Words Causing Variant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老乞大)

FANG Yi-xin and WANG Yun-lu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China)

The word choice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老乞大) are involved to the conversion and evolvement between common words and dialect words. This paper chooses four groups of words (Yangfan样范-Muyang模样, Wushi物事-Dongxi东西, Xiaohua消化-Kehua克化, Dongfuzang动腑脏-Paodu跑肚) as examples,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cases of evolvement including dialect words transforming into common words, common words transforming into dialect words, and the replacement by common words appearing later due to the ambiguousness.

(老乞大); Multiple Versions; Common Word; Dialect Word; Evolvement of Word

H134

A

1000-1263(2018)01-0074-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14ZDB093)

方一新,男,1957 年生,浙江黄岩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研究;王云路,女,1959年生,辽宁大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和古典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物事官话语词
语言困境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改变总是更高尚的
记忆里的旧光阴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我用时光触摸这片水域(创作谈)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