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围产期饲喂的研究进展

2018-06-06 07:54周建川张立泰李元凤
中国猪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需要量赖氨酸围产期

敖 翔 周建川张立泰李元凤 何 健*

(1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冯光德实验室,四川绵阳 621006;2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过去,母猪从妊娠期到哺乳期普遍使用一种日粮,对于一些蛋白质来源相对便宜而饲养密度低的国家来说,这可能是主要的饲喂方法。当前,大多数母猪在妊娠期饲喂低能量低蛋白质日粮,然后转变成饲喂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围产期是指母猪妊娠的最后10天和产仔后10天,这个过渡阶段母猪机体会发生较大变化。

当前,围产期母猪的饲喂策略差异很大,有的还存在非科学的认识。理想状况下,围产期母猪饲喂应根据母猪个体发育来定,应考虑母猪生理(妊娠天数和哺乳天数)、活体重、繁殖水平(如产乳量)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围产期日粮,以满足母猪的营养需求。

在围产期,母猪对能量、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快速变化。在大多数农场,饲喂系统只能传输单一的饲料到妊娠母猪舍,只有母猪转到产房后,饲料才从妊娠料转变为哺乳料。因此,母猪在妊娠后期需要对胎儿生长、乳腺发育、初乳合成、产乳、母猪维持和母猪体增重等机体发育之间平衡营养。本文通过描述生产上母猪饲喂的简单性和母猪生理机能的复杂性,揭示了饲喂围产期母猪的重点。

1 围产期的重要性

断奶仔猪数是评价母猪繁殖力的主要因素,而仔猪死亡大多数发生在产后1~3天。在围产期,母猪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许多与繁殖有关的生理特征明显,这些性状许多受母猪营养的影响。

1.1 新生仔猪死亡率和出生后能量供给

新生仔猪死亡率包括产前、产中(死胎)及产后的仔猪死亡率。部分死胎与分娩过程有关,而活仔死亡主要发生在产后3天内,仔猪出生后死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能量供给不充分。新生仔猪能量来源依赖于肝脏和肌肉储存糖原的氧化分解和摄入初乳中养分的氧化分解。母猪从第1头仔猪出生到哺乳开始相隔23~39小时,且产后2~3小时乳汁开始正常分泌。Jean和Chi-ang报道当母猪饲喂含10%豆油日粮时,初生重低于1.1 kg的仔猪在出生后第3天成活率为48%;但当母猪饲喂含10%椰子油和中链脂肪酸时,仔猪成活率增至80%~98%。

1.2 胎儿生长、仔猪初生重和窝产仔数

胎儿在妊娠期以指数形式生长,胎儿增重的1/3在母猪围产期内完成。胎儿生长(和随后的初生重)对仔猪哺乳期间及断奶后的存活、生长性能都很重要。在母猪营养方面,妊娠后期胎儿生长速度增加了母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正常情况下,营养优先供给后代,如果母体饲粮供给不充分或饲料组成不适合妊娠后期母猪,母猪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储存将被动员以确保胎儿和其他繁殖组织的生长。妊娠晚期母猪日粮摄入量的增加或能量供给的增加对仔猪初生重影响不大。当前对窝产仔数的遗传改良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性能,增加了母猪机体对胎儿生长和生殖器官所需营养的供应,尽管窝产仔数增加可能会使仔猪平均初生重减少。从营养的角度讲,为了给围产期母猪提供更好的营养水平,在母猪分娩后的1~2天内,各窝哺乳仔猪数通常会被人为地调整均匀,这可以纠正窝产仔数和带仔数之间的差异。

1.3 新生仔猪糖原储备

新生仔猪极易因能量供应不充分而死亡。在初乳期间,新生仔猪将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大量糖原氧化供能,以适应出生后的环境温度。在母猪妊娠后期(不仅是最后10天),胎儿在母体内生长的同时开始储存糖原,主要是为新生仔猪供能。有研究发现,17头新生仔猪中的糖原储存为1 kg,相当于2 kg标准母猪哺乳料中淀粉的含量。糖原储存在母猪分娩前2~4周完成,母猪哺乳料淀粉丰富,因此新生仔猪不再需要考虑糖原储备。从动物福利和经济学角度看,研究是否通过调整母猪营养来提供仔猪糖原储备意义重大。从母猪妊娠109天开始给母猪饲喂玉米淀粉能增加新生仔猪肝脏糖原浓度,从母猪妊娠84天至分娩,饲喂含10%中链脂肪酸或10%椰子油的母猪,与饲喂大豆油的相比,其仔猪出生后4小时的肝糖原含量更高。从母猪妊娠100天至分娩,饲喂玉米淀粉或动物油脂并不能增加新生仔猪肝脏糖原浓度。Newcomb等发现母猪妊娠最后14天饲喂淀粉、大豆油或中链甘油三酯对于新生仔猪肝脏糖原含量影响不大。

1.4 胎盘、子宫、羊水和胎膜

母猪妊娠后期胎盘和子宫增长较快,营养物质需求也较高。羊水体积在妊娠80天时达到最高,胎膜生长相对较慢,在妊娠后期这些组织营养需要较少。胎盘和子宫自身生长所需能量较少,需氨基酸量相对较多。母猪在分娩过程中,胎盘、羊水和胎膜被排出,这些组织的营养也会丢失。母猪在产后第1周子宫会复原,子宫内的养分会转移到血液中用于产奶。

1.5 乳腺生长

乳腺在母猪妊娠后期1/3阶段快速增长,在妊娠前10天发育变慢,一直发育到母猪产仔后哺乳期第10天。与分娩前相比,分娩后乳腺的生长速度变慢。如果母猪分娩后不泌乳,乳腺在分娩后第1周内会逐渐泌乳。高产母猪因为产仔数较多,不泌乳乳腺数量较少。从繁殖学角度讲,验证母猪乳腺生长发育的营养学方法意义重大。

1.6 分娩过程

当前,很少有人研究减少母猪分娩持续时间、降低仔猪死亡率、改善仔猪活力的最佳饲喂方法。母猪产前最后几天的饲养管理对改善母猪分娩过程很重要,因此,调整营养方案可能是一种增加母猪繁殖力的方法。丹麦Research Center Foulum从2007至2013年的5个试验数据显示,126批次母猪分娩平均持续时间为343±15分钟,母猪个体产程从87分钟到935分钟不等,即分娩最快的母猪只需1.5小时,而最慢的则需15.5小时。每头母猪平均产活仔16.1头、死胎1.1头,分娩持续时间与总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但产死胎母猪的分娩持续时间更长。上述试验中,分娩间隔平均为20±1分钟,从个体看,分娩快的母猪产1头仔猪平均需7分钟,而分娩慢的产1头仔猪需52分钟。

饲喂方式可能影响母猪分娩持续时间,分娩前饲料中添加纤维素可以消除便秘。饲喂纤维日粮的好处是增加胃肠道能量摄入、促进胃肠道蠕动。母猪在最后1次采食纤维日粮后24小时,依然能从胃肠道吸收能量,这对分娩母猪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分娩前或分娩期间母猪的采食量会降低。饲料中矿物质对母猪分娩也很重要,钙是肌肉收缩所必需的,母猪分娩时合适的钙水平可使子宫肌肉适度收缩,这会促进胎儿从产道产出;母猪妊娠后期摄入适量的锌能减少死胎率。母猪分娩过程中导致死胎的因素较多,通过营养的方法减少死胎率值得科研工作者研究和探讨,如母猪妊娠后期饲料中添加10%脂肪能减少死胎率。

1.7 初乳合成

母猪分娩前开始合成初乳,已知初乳成分β-乳球蛋白在母猪妊娠80天时可在血浆中检测到,然而母猪血浆中的α-乳球蛋白(是催化乳糖合成的酶的一部分)在妊娠最后一周时才检测出。母猪血浆中乳糖含量在分娩前4天开始大量增加,表明母猪初乳乳糖主要在产前最后几天合成。初乳中脂肪的产生和免疫球蛋白及生长因子合成的时间尚不清楚。从营养角度看,乳糖产生和初乳分泌所需的能量并不是母猪消耗能量的主要部分,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初乳合成所必需的营养。研究发现母猪初乳产量平均5.9±0.1 kg(126头母猪),基本在2.7~8.5 kg之间变动。有研究认为母猪初乳是在妊娠最后7~10天开始产生。初乳的产生对母猪能量需求不大,而对母体蛋白质和氨基酸平衡的影响较大。除初乳产量外,初乳质量对于仔猪也很重要,即对母猪生产性能也很重要,因为通过初乳转移的养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是由初乳产量和成分决定的。初乳含有乳糖和脂肪,对新生仔猪供能很重要;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可提高仔猪免疫力并促进生长。母猪妊娠后期的高营养能增加初乳中脂肪含量,可能改变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浓度,母猪营养水平对乳汁中乳糖含量影响较小,乳糖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进入乳腺管。从营养角度看,初乳的产量比其成分更重要。

1.8 哺乳开始的时间

母猪分娩后48小时内,乳腺分泌物的量(初乳和奶水)变化较大。在第1头仔猪出生后12~15小时内,初乳分泌丰富,随后初乳分泌量会下降。常乳在第1头仔猪出生后33~34小时开始产生。母猪分娩15小时后初乳分泌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分娩结束后母猪血液中催产素浓度变化有关。有的母猪在产后23小时开始哺乳,有的则在产后39小时,哺乳开始时间与母猪围产期饲料成分、摄食量、分娩时的体况、分娩持续时间和窝产仔数有关,但母猪哺乳开始时间差异的原因仍不清楚。母猪哺乳时间的早晚可能与一窝仔猪形成乳头排序的时间有关,母猪哺乳开始时间早与哺乳前4周的产奶量有关。哺乳的开始对母猪生理机能影响很大,哺乳一旦开始,母猪能量和蛋白质平衡会被突然打破。

1.9 乳汁合成

泌乳是哺乳母猪的主要职责,在哺乳高峰期母猪饲粮中1/2的氮(52%)和能量(50%)会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因此,乳汁合成是影响母猪营养需求的最大因素,乳汁合成的营养需要取决于乳的产量和组成,这两者都受哺乳阶段的影响。

Hansen等用数学模型描述了母猪的哺乳曲线,应用数学模型可预测母猪产奶量,需以窝增重和窝产仔数为基础。哺乳曲线特征是从哺乳开始(第2天的产奶量约5.7 kg)泌乳量会增加,直至围产期结束(哺乳第10天),此时母猪泌乳量平均为11~14 kg/天。围产期后,泌乳量在17~19天时达到高峰,高峰值取决于窝产仔数和窝增重,表现最好的母猪泌乳量达15~17 kg/天。因乳腺分泌活动,乳房血液流速从分娩前3.5 L/天增加到产后3天的6 L/天,以及哺乳第17天时的9.5 L/天。

母猪乳汁成分有乳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分。在哺乳开始后,乳汁成分改变较快。有研究证明乳汁成分的改变发生在母猪围产期,哺乳10天以后乳汁成分保持不变。围产期乳汁中脂肪含量增加,且乳汁干物质成分含量增加,乳糖浓度(5%~6%)相对稳定,在哺乳第2~4天时乳蛋白浓度轻微升高,然后稳定在5.5%。在哺乳第5天,随着乳蛋白含量的下降,氨基酸的相对浓度改变,以氨基酸相对乳蛋白比例计算,在哺乳第5天后,有些氨基酸量开始丰富(谷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而有些氨基酸开始减少(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还有一些氨基酸保持不变(天冬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和精氨酸)。

1.10 母猪围产期相关疾病

母猪分娩前后的健康度对于母猪总生产力和仔猪健康很重要,母猪分娩前后总免疫力会下降,使分娩期间疾病发生率增加,如随着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损失,母猪容易受到致病因素影响。与分娩过程相关的疾病,包括一系列失调、乳腺炎和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PPDS)。尽管母猪分娩相关疾病多样,且难描述,但母猪营养是一个重要方面。饲喂母猪含有小麦(大麦或黑麦)的饲料,如果发生麦角菌污染,母猪泌乳量会显著下降。在围产期提供纤维素类饲料对减少母猪便秘很重要,如果纤维摄入减少,母猪后肠道发酵减少,在后肠道中的食糜量以及粪量都相应减少,纤维素摄入量由母猪采食量和母猪饲料纤维含量决定。饲喂能量水平过高的日粮会增加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风险,甚至可能增加母猪死亡率。已有报道,与鱼粉、肉骨粉等动物源蛋白相比,妊娠后期饲料中添加植物蛋白能减少母猪无乳。有研究证明,减少饲料能量浓度或减少母猪分娩前最后几天的能量供应能减少无乳的发生,发生过分娩疾病的母猪会减少初乳和常乳的合成。

1.11 围产期母猪的产热

由于产奶,母猪围产期产热会增加,分娩时母猪每单位代谢体重(kg0.75)维持所需的能量(ME)不变。哺乳母猪的能量需要(460 kJ/kg0.75)比妊娠后期母猪(405 kJ/kg0.75)高。在妊娠最后10天,尽管胎儿快速生长,母猪代谢体重几乎不改变,因此维持所需能量相对恒定。一头200 kg的初产母猪能量需要量为21.5 MJ/天,而一头体重300 kg的经产母猪则需要29.2 MJ/天,这说明母猪活体重对能量起主要作用。如果饲喂同一标准母猪饲料,200 kg体重的初产母猪需要1.7 kg饲料以满足维持所需能量,而300 kg体重的经产母猪则需要2.2 kg。在母猪分娩时,由于仔猪出生、胎盘、羊水、胎膜的排出,母猪活体重通常下降约20 kg,但能量需要却从分娩前405 kJ/kg0.75变为分娩后的460 kJ/kg0.75。母猪额外产热与繁殖消耗和饲料诱导的热增耗相关,饲料诱导的热增耗占母猪总额外产热比例尚不明确,但在妊娠后期(孕104天以后,饲喂3.5 kg/天),总额外热损失估计达7.5 MJ/天。分娩刚结束时,因母猪泌乳量相对较小,额外产热也较低;从分娩后第2天开始,母猪每日额外热损耗开始增加。因为额外热损耗与乳合成相关,可用公式估算:

额外热损耗(MJ/天)=奶中分泌的能量(MJ/天)/k(k是能量转化为乳中分泌能量的转化系数。在一个用氘水稀释方法评估产奶量的研究报道中k为0.78)-奶中分泌的能量(MJ/天)

母猪分娩后,乳汁分泌所需能量从第2天的约26 MJ增至第10天的45 MJ,同时,额外产热从7.3 MJ/天增至12.7 MJ/天。母猪从分娩后第2天到第10天,由于合成乳汁增加的产热相当于约0.5 kg饲料中的能量含量。这个额外产热增加仅仅是与奶水合成有关的额外产热,并不包含与饲料诱导热增耗相关的额外热损失。

1.12 生理适应和肝脏在围产期的作用

在围产期间母猪的能量和蛋白质平衡及中间代谢发生变化。母猪接近分娩时,机体代谢从同化代谢变为异化代谢,同时蛋白质代谢极不平衡。母猪哺乳期间肝脏代谢也发生改变,如门静脉血流速变为原来的2倍,动脉血流速变为原来的3倍。肝脏重量只占母猪活体重的2%~4%,但哺乳期肝脏氧气消耗量占心脏输出量的40%。围产期母猪肝脏代谢活动急剧增强,母猪总产热量仅轻微改变,从分娩前10天的31 MJ/天变为生产后10天的37 MJ/天。乳汁合成不仅会增加乳腺代谢活动,也会增加能量和营养的需要。肝脏门静脉血液流速增加3倍,证明与产奶相关的部分代谢由肝脏参与,此外,肝脏还有维持机体糖稳态和缓冲血糖水平的作用。与胃肠道吸收到的丙酸盐量相比,肝脏能非常高效地提取丙酸盐(>95%)。肝脏将丙酸盐转化为乳糖,后者能作为肌肉或乳腺组织的能量源。

饲粮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的高低影响围产期母猪炎症的控制和分娩后的采食量。多位学者提出饲粮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与生产前后母猪生理调整上的代谢适应有关。已知饲粮n-6/n-3比值影响断奶仔猪肝脏基因表达。围产期饲料的营养供给,对母猪中间代谢很重要。有研究发现,母猪产初乳量与血浆尿素水平呈正相关,说明肝脏代谢和氧化模式(如蛋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氧化)影响围产期母猪的繁殖性能。

1.13 体况和体动员

体况是围产期母猪的重要影响要素之一,母猪进产房后其体况不应该太肥或太瘦。如果母猪过肥,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出现问题,肥胖母猪所产的新生仔猪死亡率更高。胖的体况不利于泌乳持续性,如哺乳高峰期的泌乳;过瘦母猪也不理想,因为可能导致肩部损失和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

妊娠晚期母猪体脂肪和蛋白质储备的动员与初乳产量呈正相关。Loisel等发现初乳产量与分娩时血浆尿素水平(反映蛋白氧化的指标)呈正相关。此外,Hansen等报道母猪分娩前最后几天的负能量平衡对哺乳期第7~10天的产奶量有帮助。这也说明,母猪分娩前的自由采食对产奶量不利,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2 现代高产母猪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2.1 围产期饲粮过渡时间

通常情况下,先喂母猪妊娠饲料,然后更换哺乳饲料,且在母猪从妊娠舍转到产房的时候更换饲料。各猪场换料时间不同(见图1)。一些猪场是产前1周换料,这比较合理,因为胎儿和乳腺生长及初乳合成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赖氨酸。但有些猪场由于产房场地所限,猪上产房被推迟到产前很短时间,这些猪场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会增加,这是否与妊娠母猪更换饲料的时间有关尚不明确。有些猪场在母猪分娩时才开始换料,或产后几天甚至达到7天以后。猪场认为晚换料可以减少哺乳初期仔猪吸吮力差时母猪乳房的压力。换料时间的选择更多的是靠养殖企业的观念而非科学依据,这种观念主要表现为围产期饲喂曲线的选择。很少猪场会饲喂一种特殊的围产期饲粮或将妊娠料和哺乳料按不同比例混合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快速转变。

图1 猪场妊娠料 (实线部分)更换为哺乳料 (虚线部分)的时间(0代表生产日期)

2.2 围产期母猪饲料的能量、赖氨酸和氮含量

饲料能量由母猪饲粮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这三类营养物质占饲粮成分的87%~89%,而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占11%~13%。在提供能量的这些物质中,碳水化合物占母猪饲料的比例最多,淀粉是母猪饲料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通常,淀粉占母猪饲粮干物质的50%以上。以能量为基础(总能),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纤维)在妊娠料和哺乳料中分别提供76%和64%的能量。而母猪妊娠料和哺乳料中蛋白质对应能量分别为16%和22%,饲粮中脂肪则通常分别供能约8%和14%。以代谢能为基础时,各国母猪饲粮中能量含量相差不大(表1),妊娠料能量浓度通常为11.9~13.6 MJ/kg,哺乳饲料能量浓度则比妊娠料高6%~10%(13.0~14.0 MJ/kg)。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会降低其能量含量,而在配制妊娠料时普遍这样操作。多添加脂肪则能增加饲粮能量含量,大多数哺乳饲料都会额外添加3%~5%的脂肪。通常,妊娠料和哺乳料的能量含量变化均不超过20%(表1)。

表1 妊娠料和哺乳料中能量、氮和赖氨酸含量

表1 妊娠料和哺乳料中能量、氮和赖氨酸含量

妊娠料中氮含量约为2%,哺乳料则约为3%(表1)。这相当于妊娠料和哺乳料分别为约13%和18%的粗蛋白质水平。氮主要由蛋白质原料提供,如豆粕、棉粕和菜籽等。哺乳料通常含22%~25%豆粕,而妊娠料通常含15%~18%豆粕。在欧洲国家,母猪哺乳料氮含量比美国和加拿大的低,可能因其关注粪氮的污染。

与饲料能量和蛋白质含量相比,饲粮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含量变化更大。通常,哺乳料赖氨酸水平是妊娠料的2倍以上。在不同国家,饲粮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含量相应变化,在妊娠料中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含量通常在0.31%~0.55%,而在哺乳料中通常在0.63%~1.0%(表1)。赖氨酸通常来源于豆粕、小麦、大麦和玉米,但晶体赖氨酸也经常被添加到哺乳饲料中以增加赖氨酸水平。

2.3 饲喂曲线和母猪围产期的食欲

为了防止母猪肌肉和脂肪过度沉积而导致的分娩问题,如乳腺炎、子宫炎和泌乳缺乏等繁殖疾病,大多母猪在妊娠期会被限饲,围产期也如此。母猪妊娠后期采食量会高于妊娠早期和中期,通常在产前2~4周增加饲喂量。这种饲养方法是为了适应由于胎儿生长对氨基酸需要量增加。一些猪场在整个妊娠期保持相同的饲喂水平,而有些猪场为了方便管理,给母猪投喂高纤维饲料并让母猪自由采食。增加饲料纤维水平的确能减少猪群平均能量摄入量,然而,自由采食并不适合妊娠母猪,因为其导致母猪间的体况差异。

妊娠后期大多数母猪饲喂会达到或超过其能量需要。分娩时,通常以产前饲喂量饲喂母猪,在产后3天,每日逐渐增加或阶段增加饲喂量,以满足母猪泌乳所增加的营养需要。哺乳早期母猪采食远低于其能量需要,母猪食欲是影响其营养摄入的限制因素。理想状况下,母猪采食量应迅速增加以避免体脂肪和蛋白质的过度消耗,但在哺乳初期投料增加过快经常导致一些母猪采食量下降。加拿大、丹麦、法国、荷兰和美国推荐饲喂水平基本相同,但各个猪场投喂量仍变化较大,围产期母猪饲喂量更多基于养殖观念而非营养的科学需要量。

很多猪场以为在围产期母猪的饲喂曲线(甚至日推荐量)是相同的,不曾考虑胎次、体重、饲喂条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法国推荐经产母猪从妊娠101天至分娩期间比头胎母猪多饲喂0.4 kg/天;荷兰普遍会在冬季给妊娠母猪多提供0.15~0.25 kg/天的饲料。

3 最新进展

3.1 用析因法得出的母猪围产期营养需要量

母猪妊娠后期营养需要量可用析因法计算与繁殖性能有关的母猪维持、胎儿生长、乳腺生长、子宫组织(子宫、胎盘、羊水和膜)变化、初乳产生等性状的热损失量。从营养角度讲,母猪产前用于繁殖所需的能量相当少,甚至在妊娠后期也是如此(12%摄入量),然而所需蛋白质量会很高(41%摄入量)。妊娠母猪代谢能需要量被认为是每个代谢体重固定的(405 kJ/kg0.75;NRC,2012),初乳泌乳时的营养需要量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在仍不清楚初乳的泌乳时间和泌乳速度,目前,初乳被认为是在妊娠最后10天内均匀地合成。尽管已知乳腺在产前比产后发育更快,但妊娠后期乳腺发育的速度和营养需要量尚不清楚。对于妊娠后期母猪营养需要是动用母猪自身的储备脂肪,分娩后,营养需要被用于产奶、维持、乳腺发育和与繁殖性能有关的热损耗,复原子宫对母猪氨基酸和蛋白需要量有较大影响。

3.2 能量需要量

母猪妊娠后期维持需要占能量需要的大部分,妊娠105~115天母猪需要约39 MJ/天代谢能,大部分(79%)以热量形式损失掉(30.5 MJ/天);剩下的21%沉积到繁殖组织中,如形成初乳(3.6 MJ/天)、胎儿生长(2.6 MJ/天)、乳腺(1.6 MJ/天)、子宫、胎盘、羊水和胎膜(0.3 MJ/天)发育。热损耗是为了维持母猪自身代谢需要,或供给初乳产生、胎儿生长、乳腺发育和子宫组织生长。母猪妊娠后期能量需要量相对恒定,从妊娠105天至分娩期间几乎不增加,因为母猪代谢体重仅轻微增加。分娩后1~2天能量需要量会较低,从哺乳第2天开始,随着泌乳量增加,能量需要也大量增加,同时增加了泌乳的产热量。从哺乳第10天开始,母猪需要约81 MJ/天代谢能,其中53%分泌到乳中(42.8 MJ/天),泌乳产生的热量散失为12 MJ/天,剩下25.7 MJ/天以维持产热形式散失。哺乳第1周期间复原的子宫仅提供少量的能量,这只是轻微减少日能量需要量(21.6 MJ/天)。产前增加的热损耗(超过维持需要以外的产热)占19%~20%,然而产后约占13%~15%。产前所占比例更大可能是因为妊娠后期比哺乳早期机体活动更多(6小时分娩与4小时站立能量消耗对比),可估计代谢能转化为初乳的效率比转化为常乳的效率低。

3.3 赖氨酸需要量

围产期间,赖氨酸主要供繁殖需要,仅少量用于母猪维持需要。在妊娠最后10天,因为胎儿生长较快,母猪对赖氨酸需要量增加约24%。如果妊娠后期乳腺发育过快,赖氨酸需要量增加可能超过24%。然而,当前并不清楚乳腺生长和初乳产生的赖氨酸需要量在母猪产前和产后如何变化。假设所有初乳是在妊娠最后10天均匀产生,可计算出乳腺发育和初乳合成所需要的每日赖氨酸需要量分别约58%(106天)和48%(115天)。母猪分娩后,血液赖氨酸浓度急剧下降,因为大多赖氨酸是繁殖所需,只有很少量是母猪维持所需。从哺乳第2天开始,赖氨酸需要量又明显增加,并在整个围产期持续增加,因为母猪泌乳需要大量的赖氨酸。Wu和Knabe报道乳汁含有29 mmol/L赖氨酸,相当于每千克乳中含4.12 g赖氨酸(假设奶水密度为1.029 kg/L)。母猪产后复原子宫提供赖氨酸约2.6 g/天,这已比母猪维持需要的量高。母猪哺乳第2天时子宫提供赖氨酸总需要量的13%,到哺乳第7天时降为8%。如果产后子宫复原均匀地进行(这似乎不可能),这些数据才有效。但考虑到这个量,当优化母猪的营养供给量时应考虑子宫贡献赖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量。

3.4 氮需要量

母猪的维持代谢和繁殖也需要氮(包含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但与能量和赖氨酸相比较,母猪维持代谢所需氮不好定义,这是因为许多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并不清楚。任何过量的饲料氨基酸(与赖氨酸相比的不平衡)都在肝脏中脱氨,转化为尿素,排泄到尿液中,其碳骨架被用作能量源或糖原前体。因此,确定尿中损失的氮量比评估维持需要的氮量更合适,但尿氮损失取决于氮摄入量。这些数据是建立在尿氮损失量取决于日粮摄入量的基础上的(妊娠后期损失为36%,哺乳期间损失为28%)。

妊娠后期尿氮损失占所计算的氮需要量的36%~48%。胎儿生长、初乳产生和乳腺发育所需的氮量大致相当,总共约占妊娠后期母猪日氮需要量的50%~62%。分娩后尿氮损失量随采食量增加而增加,围产期氮需要量随产奶量增加而增加。哺乳第2天子宫复原提供19%的氮量,到哺乳第7天时子宫提供氮量下降到11%。从妊娠到哺乳,与赖氨酸需要量相比,每日氮需要量增加量相对少。这说明蛋白质供应量可能是妊娠后期母猪繁殖性能的限制因素,而赖氨酸供应量则可能是产后的限制因素。

3.5 围产期氮平衡

饲喂普通妊娠料至产前1周的围产期母猪会发生赖氨酸和氮的轻微负平衡,能量为轻微正平衡。如丹麦推荐饲喂标准,在母猪围产期开始时即将妊娠料换为哺乳料,赖氨酸、氮和能量平衡会变为正平衡,直到饲粮供应量比较低时(比如在产前最后3天时)。分娩前,饲料供应量降低会导致赖氨酸、氮和能量的负平衡。分娩后,氮平衡大部分为正平衡,赖氨酸平衡约为0,能量平衡最开始为负,但约1周后变为0。母猪妊娠后期饲料更换后能量、赖氨酸和氮轻微的正平衡表明,产前母猪的饲料成分和饲喂水平能较好地满足其营养需要。相反,哺乳早期正的氮平衡和负的能量平衡说明哺乳饲料不能均衡供应泌乳所需养分。

4 展望

理想状况下,母猪营养需要量应以妊娠和哺乳天数来确定,而不是以占饲料的比例确定。围产期因母猪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波动加大,不能用一种简单的饲料饲喂母猪。为了满足围产期母猪营养需要量转化,未来需要应用一种新的饲喂方法,以改善母猪饲料转化率及繁殖性能。这可能延长母猪使用年限,同时减少仔猪甚至母猪的死亡率。母猪分娩前后能量、粗蛋白和赖氨酸的需要量是母猪繁殖所必需。在满足能量、粗蛋白和赖氨酸需求平衡后,其他饲料养分(其他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又成为母猪围产期繁殖力的限制因素。

参考文献 (略)

猜你喜欢
需要量赖氨酸围产期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和骶髂关节拉伸复位治疗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症的疗效分析
叶酸在鸡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妊娠后期云南半细毛羊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单螺杆挤压膨化工艺优化对豆粕中赖氨酸损耗研究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Effec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postoperative weight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维生素对母猪的影响与应用
能让孩子长高、变聪明的黄金助长素,有必要买吗?
围产期时间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