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已至,未来 究竟还有哪些可能

2018-06-06 10:14廖帝学
今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王君老和尚公开课

“唉,真的没有办法了!”

人到中年,我总是不断地听到周围一些和我同龄的朋友发出这样的喟叹。当然,我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也总是在坚硬、冰冷的生活现实和工作现实面前变得忧心忡忡,无所适从。

究竟遭遇到了哪些坚不可摧、无从下手、棘手得不能再棘手的难题?其实,说起来,也就是很多进入不惑之年后的人们惯常遇到的那些事儿。

比如记忆力衰减。对“那些年”“年轻时”的事儿记得十分清晰,仿佛如昨。而对刚刚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见过的人转瞬就忘记了。突然想不起自己要说什么,要做什么。总是止不住要担心自己又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儿。

比如体力下降。明明知道这个年纪需要锻炼,但是偏偏懒得动弹。能够坐着就绝不站着,能够像“葛优躺”那样就绝不坐着。偶尔也跑跑步、做做俯卧撑、举举哑铃,但终因体力不济,只好在气喘吁吁中潦草结束。

比如身材走样。 体重不断地上升,身上堆积的脂肪越来越厚,不知啥时开始肚子高高隆起。腰围越来越大,一年前才买的衣裤压根儿不能穿了,只好把它们锁进衣柜,也不知有没有重穿之日。因为重,因为胖,似乎走起路来腿脚都显得不那么灵便。曾经的那个清瘦少年转眼就不见了。形如皮蛋般的身子长满赘肉,再加上常常还要携带一个大得有些夸张的保温杯,这副模样,可以说是要多“油腻”就有多“油腻”,要多“猥琐”就有多“猥琐”!

当然,比起这些,最难过的还是激情的消退。

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感到自己做事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热情,有干劲。对做了二十多年的教育这份职业渐渐少了好奇心,缺了兴趣,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程式化地处理。在外人看来,这是中年人的“沉稳”“老练”“成熟”,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这背后更多的是机械、冷漠和消极。

不想做事,不愿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慎为,拖沓怠惰,这些都是激情消退的表现。记得几年前,我曾经为我的四十几岁时的教学生活做过一个设想和规划:我要像某某名师那样,真真正正地上几节像样的公开课。但是,过不了几年就要“知天命”了,这些事儿我压根儿都还没做过。我常常纠结的问题是:我这么大年纪了上公开课,别人会怎么想?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是在争名逐利?要是我上砸了,我该怎么办?我为什么要上公开课?……想必就是因为想到这些,所以有几次实习老师来到我的教室听课时,我拿粉笔的手竟然不断地颤抖,一时竟不知该怎样讲话!

是的,我知道我真的还不敢言“老”。四十多岁,好多人都说这个年龄“正当年”、正是人生“芳华”呢!确实,放眼望去,在我的周围,真的有很多和我一样人届中年甚至年龄远远比我大的60后、70后们,正如醉如痴、激情四射、不知疲倦地行走在教育路上。

很多人都知晓“青春语文”的首倡者王君老师,从她的博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她上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好课,写了很多锦绣文章,出了很多本实在、实用的书,真正是“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

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郑立平老师,执意做一名追梦书生的他,潜心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创办了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带领全国各地近千名优秀教师一起追寻和创造教育的幸福。

李镇西,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年近六旬不断地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发布他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评论,用文字启迪人们思考,引导人们实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江苏南通启秀中学的李庾南老师,已近80岁了,依然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017年12月1日,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期全国研修活动在南通举行,她还上了一节平行四边形的示范课。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较之于他们,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我不得不承认在教育天赋、专业素养和专业理想上和他们有高下之分,就算我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企及他们的高度。但是,我始终不明白,中年的我除了“油腻”之外,生活的底色为何竟有这么多的颓废和焦虑?难道我真的陷入“中年危机”?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能从中走出来吗?

是的,人到中年,我们的确会面临很多难以预料的困境。说不定,王君们、郑立平们、李镇西们也曾遭遇过。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真的也能找到如何走出中年危机、过上朝气蓬勃的教育生活的答案。

确实,中年的我们,可以不必那么精彩,但是,中年不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生走向下滑的拐点,更不是我们事业的终点!无论如何,我们都还不能回避教学、回避课堂、回避学生。

中年的我们,仍然需要对教书保持温度,仍然该对教育实践持有热情和兴趣,用爱心去焐熱学生的心灵。

中年的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拓展专业的宽度和深度,借而自己专业的高度,诚如王君老师说的那样:“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中年的我们,仍然需要梦想。梦想不一定要实现,梦想的作用是带给我们生命方向、力量和希望,引领我们去追寻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有一次,我曾跟一个朋友讲述起我心中的很多苦恼。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貌似哪里读过的故事: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去化缘。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回到山脚下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小和尚看着若隐若现的山顶,担忧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只有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山上的庙呢?”

老和尚只是淡淡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

故事好像有些老套,有些“鸡汤”的 味道。但细细品读,还真的给人以启迪。人到中年,我深陷现实和理想的泥沼,不断地关注和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断地构想着自己的未来、诗意和远方,挣扎着想让中年的自己也有成长和改变,但是,最后却在当下生活的“苟且”中渐渐迷茫、平庸。

原来,我是没有好好地“活在当下”呀。而那些能在生活中一直奋力前行的人们,他们心里不只是远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真心面对当下的一切。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曾这样写道。我想,中年的我们,若真能这样,想必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多幸福的可能。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作者系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廖帝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王君老和尚公开课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老和尚的佛珠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漂流记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