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2018-06-07 07:58范彩霞
医药前沿 2018年17期
关键词:息肉直肠复发率

范彩霞

(临汾市中心医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粪便刺激引起,广基结直肠息肉属于临床中常见的肿瘤类型,其病变的程度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息肉的直径越来越大其癌变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加,应及时将息肉进行切除以达到根治的效果[1]。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来进行,多见于腹腔镜治疗,但其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恢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剥离术可以对肿块进行一次性的切除,运用其来进行治疗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次旨在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广基结直肠息肉瘤体直径大于2c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

纳入标准:符合广基结直肠息肉诊断标准的患者,瘤体直径>2cm患者。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造血系统障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脏器功能损伤患者,合并出现心、肝、肾等病变患者。

实验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6.5±13.5)岁,回盲部6例,升结肠5例,降结肠5例,直肠1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48.5±15.5)岁,回盲部6例,升结肠4例,降结肠5例,直肠17例。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检查,病情确诊后,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治疗,采用电灼切除、开腹手术等方法。实验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体方法如下:(1)准备超声内镜和电子肠镜系统,患者入院后为其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的方法,术前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和内镜检查工作,术前12h禁食,4h禁饮[2]。(2)对患者的病灶部位和深度进行准确的定位,在病灶周围5mm的范围内用氩气刀做好标记工作,并以此为基点来完成粘膜下注射,自口侧向肛侧在注射过程中要控制好注射量每点注射2ml,直至病灶部位完全隆起,切开标记点外侧环周,在将粘膜下层就那些分离,使肌层和组织充分的分离,病灶切除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对较大的血管给予止血夹关闭,并进行病理检验[3]。(3)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现有异常,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患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表示;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属于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实验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s,h)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s,h)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排便时间 肛门直肠恢复时间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实验组 32 70.26±8.01 84.22±9.51 58.72±6.85 76.02±6.95对照组 32 88.12±9.36 89.76±10.11 74.36±8.65 91.26±7.42 t值 / 8.201 2.258 8.108 8.480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n(%)]

3.讨论

广基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其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因为其息肉直径过大,导致癌变发生的风险较高,瘤体直径大于2cm,癌变风险大于50%,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也不断成熟,将其运用到广基结直肠息肉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分析如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恢复快,复发率低、创伤小的优势且可以完整的切除息肉组织,有效的防止分块内镜粘膜术后的弊端,在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注射,保证充足的注射量,且要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做好术中的紧急处理。术后应叮嘱患者注意饮食,多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的食用,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术后疼痛[6-9]。

综合上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林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2):45-46.

[2]王伟福,陈晓武,郭婉薇,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05):909-910.

[3]刘克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90-91.

[4]陈萍,王继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4):475+478.

[5]林国辉,陈进忠,张思宇,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1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11):868-871.

[6]蒋新香, 陈海燕,丁岩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62-64.

[7]宁惠雯,林楚如,何琼,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0):1358-1359.

[8]Hisano O, Nonoshita T, Hirata H, et al. Additional radiotherapy follow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T1a-MM/T1b-SM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mproves locoregional control[J]. Radiation Oncology, 2018, 13(1):14.

[9]Shimizu T, Fujisaki J, Omae M, et al. Treatment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Adenocarcinoma Originating from Long-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 versus 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J]. Digestion, 2018,97(4):316.

猜你喜欢
息肉直肠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