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生交流障碍的跨文化因素分析

2018-06-08 10:21魏圆圆刘蕊杨洁张韵秋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策分析

魏圆圆 刘蕊 杨洁 张韵秋

摘要:出国留学的社会现象历史悠久,无论是从在华留学生,还是全世界留学生的范围来看,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令人瞩目的。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共享,这种留学效应目前仍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当然,在其规模效应的背后接踵而来的,是众多的矛盾与问题。留学热以及其带来的问题两者间的鲜明对比引发了社会上对于留学热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对在中国以及海外的留学生的研究调查为基础,探究造成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障碍;对策分析

据《国际学生-现代中国百科全书》中显示,在1979年至2007年间,共有约1229540名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留学生数量变革的轨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相吻合,1978年,大约有1200名国际学生在中国留学;而到了2000年,留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5万[1]。在留学生数量与日剧增,留学现象日益普遍的大环境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以我国的海外留学生为例,许多学生出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留学期间只与熟悉的华人来往,不主动接受当地文化与习俗,也不主动与当地人交流,不愿意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样消极的行为与态度对于留学生自己以及留学当地都非常不利。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学生都非常愿意与当地学生交流,且愿意接受不同文化与观念。而本文将主要调查国内高校的留学生以及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与本地学生交流的障碍,着重于分析造成这些障碍的跨文化因素以及研究出相应对策,为广大留学生及有留学意向的学生作借鉴。

一.因素探究

1.社会大环境适应因素

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助推器”。社会环境,在我们的研究中,大致可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交流氛围这两大方面。社会文化背景又可细分为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

语言是交流的承载工具,是比较简明直白的。语言习惯,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交流而慢慢形成的的交流方式、交流内容、交流目的。不同地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得不同的语言习惯得以养成。就中国的不同地域而言,语言习惯已比比皆是,更别说跨国地域之间了。那么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些不同于他们所认知的语言习惯发生摩擦、碰撞。一旦这样那样的语言习惯不能为另一方或多方所接受,那语言习惯便会成功干扰交流。在与留学生的交谈中,尴尬局面几乎成为必然。交流方式差异、交流内容的误解及交流目的的大相径庭都是其成因。

中国学生趋向于较委婉的交流方式,内容也是如此,有时候用“拐弯抹角”也不为夸张。一个观点的表明,中国学生多会采取例证等“旁敲侧击”型策略,这样不会显得唐突,也不至于冒犯了他人,从而可进行更透彻的交谈。我们与留学生的交谈也是如此,从委婉的个人对对人的交流,在不冒犯对方的前提下,对本国以及他国的文化进一步深化了解,从而促成两国不同文化的互相吸引、友好共荣。对于留学生们而言,他们习惯于直截了当,这无疑能让他们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让其交谈的对象更易理解,特别是在异国学习的较为短暂的阶段,直陈观点更为省事,更有效率,也可以称得上一种“经济高效”的策略了。当委婉含蓄撞上直截了当,障碍油然而生。社会环境渲染下的语言习惯当真不容小觑。微观来看是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障碍;上升到宏观,便是一国与一国的交流障碍了。

行为习惯也是文化的产物,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接受的,什么是不可能接受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无形的“尺”来把握一个“度量”。譬如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往往体现为“开放式”,以热情的态度欢迎他人的参与、分享、讨论。相反的,外国人的行为习惯体现为“封闭式”,也可以说“独立式”、“隐私式”,他人的参与,在很多情况下竟成为一种入侵式的冒犯。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之间做客,家中可供参观,还配有热情的“解说员”,而外国人之间做客,参观对方的房间等行为将被视为一种隐私的侵犯。虽只是小小的行为习惯,一着不慎,也将成为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不可忽视的导因。

而社会文化交流氛围,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大环境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有所改变,但并未发生质的改变。我们同外国人的交流相比以前,有进步,不可置否。但同样不可置否的是,我们仍旧缺少与外国人交流的意识,整个大社会环境,确实也缺少这个意识。人们常说“从众”,可我们现在连“众”都称不上“众”,而是“少得可怜”,那么又何来的“从”呢。而这个“众”也是需要有质量标准,需要具备积极的、向上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从而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怀有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进入中国的美好理想,而这,正是我们缺失的。

2.学校因素

留学生所在的学校在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校的作为与否在本校的留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国内的留学生中,以本校为例,我校留学生群体庞大,但绝大多数以黑人群体为主,因此许多中国学生首先处于本能的排异心态就会拒绝与留学生交流甚至在路过时避而远之。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甚至从来不跟留学生交流,61%的学生认为缺乏与留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是阻碍他们与国际学生交流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超过80%的学生表示如果跟留学生进行交流,他们会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化,积极热情与对方交朋友。這就说明,如果学校能够积极的搭建起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桥梁,这将极大的促进本校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文化交流。

对于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我们通过视频以及电话和电子邮件访谈的方式,对中国留学生的对外交流现状做了深入的了解。根据我们访谈调查显示,首先国外大学高校虽然经常举办国际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活动,但其对外的宣传并不到位,参加学生较少,不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名义上的交流活动只有少数国际学生到场,本国的学生甚至都无法收到邮件通知活动的举办,因此学校在宣传推广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上就出现了问题。其次国外学校的机构设置和国内有巨大的区别,国外的大学并没有像国内的班主任亦或是学业导师这样的存在,仅仅一个系中会有若干位办公室老师,因此相比国内,留学生群体很少获得来自老师学校的关心。不仅如此,国外的学校校区相对来说较为分散,没有国内那种所谓的校园的概念,大家上不同的课,分布在不同的城市角落,下课后各奔东西,一起交流相处的时间相对国内同学来说就非常少。此外,国外大学的学生宿舍较少且价格偏贵,很多学生选择在外自己租房子住,且大多数都是选择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同学同住。大家住的地方不同,不存在朝夕相处,也就很难产生国内大学四年室友那种深厚的革命友谊。

3.个人适应因素分析

Smith and Khawaja (2011)在回顾对文化压力源的研究时,找出了五种主要针对国际学生的文化压力源的主要类别,包括语言、教育、社会文化、歧视和实际压力[2]。在日常社交方面,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东道国语言不熟练的留学生很难与当地人交朋友,由于语言不通,也更加降低了他们在于当地人交流时的自尊水平。

多数西方国家强调的个人主义文化与亚洲多数国家,尤其是我国强调的集体主义文化在社会领域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西方文化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自古中国人就坚持“大一统”的思想,这种统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国民意识中,并逐渐演变成现代社会中的集体主义思想。

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集体力量大于一切的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体利于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很明显,自我们踏入学校的那刻起,就开始接受这种观念。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自我的发展,把自己看作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义碰撞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宴席都是大家團团围坐,共享一席;但是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大多是分餐制,这种一起享用一个锅中美食的做法是不被理解的,各种类似的问题都会成为留学生在与当地学生交朋友时的障碍。

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因素有留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包括留学生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来源国家、来华时间等,也包括留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认知方式、应对策略,如个性、受教育程度、学习目的、汉语水平、来华前的海外生活经历、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等。

从年龄上看,年龄在 18 岁—24 岁在气候环境、日常生活、文化适应上感到有点儿困难,25—40岁各方面的适应状况较良好,40 岁以上在人际和文化适应上感到较为困难。从性别上看,男性留学生的适应性要优于女性留学生的适应性。从来华时间看,来华时间也与适应状况有较大关系,来华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留学生适应程度较好,而来华时间7—12个月的留学生适应状况较差,来华时间在12个月—18个月的留学生中约76%感到逐步适应,24%仍感到不太适应。来华时间在24个月以上的留学生已基本适应中国的生活。从来华目的看,以学习汉语、专业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来中国的留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大的压力,而以了解中国文化、生活需要、旅游为目的的留学生会在课余参加很多活动,会有意识地增加其社会交往,在交往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中国环境。同时此类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异于本国的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并采取应对策略,以及对新环境有恰当的期待,这些因素都能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中国环境。

我们的问卷调查目标对象分布较广,由江苏省到辽宁省、山西省、北京市、上海市到内蒙古省,男女性别比例为33.97%和66.03%。从得到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有超过62%的学生经常或偶尔主动与留学生交流,超过61%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或学院举办促进与留学生交流的活动,他们会积极参加。有超过60%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表示,缺乏面对面和留学生交流的机会以及有语言不通问题,不到47%的学生表示面对留学生有胆怯排斥心理。除此之外,有66.67%的学生表示会因为别人没有而自己有留学生朋友感到自豪,超过90%的学生表示会在留学生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是愿意和留学生交流的,但苦于语言不通、缺乏面对面交流机会等因素,无法真正深层次的与留学生交朋友。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因素分析,留学生和本地学生以及学校层面都应推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学校在引进大量国际人才的同时,应当注重留学生们的对新校园新环境的适应心理。为了能够使留学生与当地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学校和学院应当多举办促进双方交流的活动,为有意愿和彼此交流的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比如举办国际美食节、国际文化节等,既能吸引本地学生去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家的风俗文化,又可以使留学生们介绍本国文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次,学院可以成立类似“英语角”的社团组织,为双方提供一个便于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本地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学校老师也可以构建双语课堂,多邀请留学生和当地学生一起上课,使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彼此。

在学生个人层面,双方都需要勇敢的迈出交流的第一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双方都或多或少对与留学生或本地学生的交流存在胆怯排斥心理,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胆怯的心理。从留学生的角度看,首先要对留学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多学习当地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从本地学生的角度看,除了要多学习外语,也需要提高语言沟通能力。还要抛掉对于外国人固有的偏见,不可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优于其他国家的文化。

在不可逆的全球化的浪潮中,留学生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需要各国在发展的同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尽最大努力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因素,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与当地学生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交往中,各方面的交流障碍使留学生与当地学生在面对交流机会时较为被动。我们着手打破留学生跨文化交流障碍时,在除去留学生个人性格以及社会大环境等不可变因素外,最有力且效果显著的是学校与学生个体主动性的改进。为更好的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作为校方,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在学期开学组织一些“破冰游戏”,学期期间多举办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国际交流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活动时要确保可以达到预期效果,避免形式主义的活动。而作为本地学生或留学生,转变交流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本文的调查研究之前,我们对于“调查留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畏惧,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基本上大多数留学生都很乐于帮助我们完成调查,在谈论个人心理状态时也非常热情地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与留学生的交流并不困难,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双方敢于迈出第一步,积极主动与对方交流。

参考文献:

[1]Ed. David P 2009,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Charles Scribner's Sons, Vol. 2, p362-363.Available from: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

[2]Forbush, E 2016, 'Social media use and adaptation among Chinese students begin-ning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Vol.50, pp.1-1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策分析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