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6-08 10:21蒋随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俄罗斯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对接的重要国家,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与其一起实现人文教育的充分交融和深度合作。江苏师范大学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一.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教育领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状态。2007年,华夏留学基金委展开了 "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这一项目,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创立了国内外共同培育研究生的教学基地。经由近 10 年华夏国家留学基金委遴派工作及北京市国内外共同培育研究生 基地项目建立,各项目落实高校已逐渐达成了将中外共同培养从项目化到制度化的目标,即规范了挑选门径、遴派程序、经费管理等系列项目施行轨制,将中外联合培养纳入了研究生常规教育的培养体系。迄今为止,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办学已走过将近 35 年的历程。

二.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共同培养已经有多种较成熟的形式,主要有下列五种:

1国家公派出国(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指接受我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者各级人民政府的援助到国(境)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参与公派博士生项目的研究生,其在博士阶段学习、管理、科研等均在国外所在学校进行,能够系统、完整接受国外高校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并申请和授与国际高校学位,这类方式是研究生可以全盘接受国外高水平研究生教学的培养形式。

2国家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研究生

指接受我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各级人民政府的援助到国(境)外加入共同培养、合作科研且毕业时申请国内高校学位的研究生。该项目是专门针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基于博士科研项目或博士论文项目到国际院校、科研机构进行项目钻研,因而科研项目为依靠,研究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和专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攻关,其学籍关系仍为国内高校,项目结束后,仍需在国内高校申请学位。

3校际交流出国(境)联合培养研究生

指我国国内高校与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或由国内高校教授与国(境)外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院(系、所)或教授间缔结协议,依据协作协定,经过校际间相互提供奖学金项目或互免学费及相关费用的研究生,和由教育学校组织选拔的其余的各种国际交换研究生。校际交流出国(境)共同培养研究生项目是一种形式变通、自立性强的培养形式。

4出国(境)开会与短时间交流的研究生

指经过国内院校的导师、院(系、所)和院校批准的赴国(境)出席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时间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的研究生,在外期间正常少于三个月。

5因私出国(境)攻读学位研究生

指具备国内高校学籍、拟备案为国(境)外某大学学生并攻读国(境)外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这种方式的共同培养项目,主要是学生经过外方高校或培养单位的资历和考查,由国外高校负责掌管,并录取为外籍高校研究生。并不是国内高校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学生派出后其管理关系一般不再隶属原学校。

以湖南农业大学与波兰弗罗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共同培育研究生为例剖析联合培养的形式

案例引入:波兰弗罗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负责人Sobota教授1988年第一次访问湖南农业大学,两校已实现多次互访,并于2013年将风景园林学科确定为第一个进行双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湖南农业大学与波兰弗罗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两校2014年2月正式开展风景园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跨国联合培养工作的项目。

案例剖析:湖南农业大学与波兰弗洛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在2013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共同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在湖南农业大学完成课程学习后,将赴波兰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习, 2014年2月正式开展风景园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跨国联合培养工作,双方互派研究生前往对方学校进行学习,研究生可获取双学位。至今已完成了4批次的招生,共有70名硕士研究生(35名中国学生,35名波兰学生)参与跨国联合培养,两边在课程编制设置、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备跨国联合培养特性的新模式。

三.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

3.1促进沿线国家语言的互通

中外共同培养研究生这个项目能够将沿线各个国家的语言课程加入到列国学校的教学课程中,还应当积极地鼓励当局政府履行语言交流项目,共同培养高层次的语言方面的人才。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各国外国语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来推动基础教学多语种师资队伍建设和外语教育教学工作。扩展语言学习国家公派留学职员范围,提倡沿线列国与中国院校协作在华创办本国语言专业。加紧汉语教师和汉语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尽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进修需求。

3.2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鞭策沿线国家学者展开或互助开展中国课题钻研,促进沿线列国对中国成长模式、国家战略、培养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建造国别和地域钻研基地,与目标国协作展开经济、政事、教育、文化等范畴研究。逐渐了解教育课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放入沿线列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体制,强化青少年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重视发展社会实践和自愿服务、文明体验、体育竞赛、改进创业活动和新媒体交际等途径,促进各个国家青少年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3.3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沿线国家间的研修访学活动。各国应积极鼓励沿线列国高等学校培养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推动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

四.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劣势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呈现出单向依赖的特征

就目前中外联合培养的状况来看,国内许多项目大多都是派遣学生出去学习,并不是同时双方派遣。对于国外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同时邀请他们过来,这样有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对于国外知名的教育人员,我们可以邀请他们共同开展国内研究生培养工作。

五.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建议

1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

直到2014年年末,我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110多家央企中,已有80多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沿线国家的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我国企业在投资项目的时候受到很大的局限,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急需已经超过了对技术以及资金的需求。这个问题困扰的不单单是中国,人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很关注的一大问题。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包含的国家已经达到64个,主要有三条线路,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这两条均为陆路,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既涉及了陆路同时也包含了海路。连接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涉及不同的國家制度、宗教、文化、市场体系和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各异。沿线国国内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环境和内外要素繁杂互动将带来经贸投资运营危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体制和法律制度具备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加上语言、风俗、宗教与文化的差别,情形更加繁杂。这给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建立带来严峻的挑衅。在这样的情况下,精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并同时掌管沿线国家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他们能及时地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造。

2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标准,强化办学质量的监督

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在不停地扩张,但占中外合作办学总体的比例不高,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地区分布齐集在几个东部大城市且分布不均衡,在课程设立上管理类成本较低的课程大批存在,协作的外国大学水准不高,部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需要国家尝试提高办学标准和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监督来促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3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

多样化文化教育交流平台是促进国内高校与沿线国家展开互助与交流的首要媒介。一方面经过与欧亚各国高校开展阶段性的学术论坛、学术研讨等行径同享科研资源,就各地区联合存在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难点、热点问题创建共同协作的科研团队,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深化人文交流,如增设重点交流地区的文化宣讲课,开展定期以及短期访问,增进各国各地区青年之间的认知与了解,缓解因地域差异带来的文化矛盾与冲突。

参考文献:

[1]刘国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12):45-47.

[2]周龙英.“一带一路”战略人才需求效应下的高等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4):39-41.

[3]师桂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联合培养的模式与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281-282+279.

作者简介:蒋随,男,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俄罗斯经济。

本文由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JGZZ17_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