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层次性体验”的探究

2018-06-08 10:21吴锦雯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探究小学数学

吴锦雯

摘要:“层次性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旨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学习热情,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也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我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在创设体验、探究体验、归纳体验、检测体验和评价体验这五个不同环节中进行不同层次的体验,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层次性体验;课堂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教学目标中要通过利用“探索”“体会 ”“经历”等过程性目标动词。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层次性体验”,按照学生在个体经验上存在的差异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层次性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也呈现了层次清楚、梯度明显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探究“层次性体验”教学。教学图如下图1:

图1:“层次性体验”教学图

一、创设体验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情境,去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体验的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2017年12月6日(星期三),我在六(6)班上《百分数应用题》公开课时,创设情境是:毕业前夕。六(6)班准备买十元的杯子作为毕业纪念品,经过与店主的交流,店主分别推出了这样的优惠活动:其中,A店是这样的:每只杯子一律九折;而B店是这样的:十只杯子以内原价销售,超过部分一律八五折销售。现在,作为六(6)班的一员,你准备到那一家商店是去购买毕业纪念品,为什么?这样的题目引入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而且还蕴涵着极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2016年4月6日(星期三),我在五(6)班上《最大公因数》时,我就巧妙地将抽象、乏味的学习内容结合具体的生活材料进行重组,让学生深切体会。课伊始,屏幕先打出“寻求帮助”:“老师家最近在装修房子。正在为铺地砖的事烦恼呢 ,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学生们一听,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一个个来了精神,就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然后 ,我出示一道题 :“长方形的储藏室长18米,宽12米,用边长是整米数的正方形地砖去铺满 ,可以选择怎样的正方形呢?”同时给学生提供边长1米、2米、3米等正方形 ,去试着摆一摆 ,并说明想法。具体的学习材料:在眼前伸手可触。又带着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学生怎会不乐于去思考呢?最后学生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的学生代表周妙云答道:“只有边长为1、2、3米的正方形才符合条件。”第三小组的组长小刘同学接着提出疑问:“边长为 2、3米或者 4、5米的正方形为何不行呢? ”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课堂,接着课堂数学科代表小郭同学机灵引出这一节课的主题:“这说明边长数和长 、宽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由此自然揭题。这样创设体验生动有趣,真正做到变苦思为乐思。可见,在具体情境的支撑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有了生动的载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验。

二、探究体验

这是体验活动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的过程,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的目的。因此,我应尽最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给与学生充分探究体验的空间。

例如:在2017年12月6日(星期三),我在六(6)班上《百分数应用题》公开课时,我成功引领学生进入创设体验后,接着带领他们进入探究体验环节。我让数学科代表黄军主持这一节课。他首先展示一道具有生活化的题,带领大家探究体验。“如果有46个同学去参观博物馆,博物馆的门票价格是25元一张,团体(满50)打八折,那么请你设计出一种既合理又省钱的购票方案”。学生们在数学科代表黄军的主持下,每个小组都拿出自己的方案,我对学生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出最佳的购票方案,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增强合作能力,也培养理财意识,另一方面又增长知识,提高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实际,结合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与六年级(6)班同学们学习上《比例的应用》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利用一把米尺对一幢楼房的高度进行测量”,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仅巩固自己的知识,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又例:2015年12月28日我上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公开课时,比如,一个袋子中有 10个红球和 1个黄球 ,学生就认为无论怎么摸也是摸不到黄球的。这一节课中,我设计特别的环节:给三种球(黄球、白球、黑球),要求每个袋子装 4个球,要袋子有可能摸出黄球应该怎么去装球?先请四人小组讨论装球方案,并说明理由,再拿出篮子里的球 (注:每个篮子装4个黄球、3个白球、3个黑球 )装进透明袋子中。汇报成果时,我请班长来主持,在汇报展示的时候设计一系列问题:

1.谁上来说说你们组的装法和理由?

2.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和前面不一樣的装法都请上来(排成一排),请你们仔细观察,他们的装法是不是都可以?同时说明理由。

4.我觉得看上去有点眼花缭乱,给你队(请袋子中只有 1个黄球的站左边,2个黄球的站中间,3个黄球的站右边 )。现在大家看看,这么多的装法,为什么都可能摸出黄球呢?

5.想可能摸出黄球,袋子中最少要放几个黄球?最多放几个?其他颜色的球怎么样?

6.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这样的操作活动紧紧围绕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又给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思维欲望。让他们自己去不断动脑、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思考才有含金量。

三、归纳体验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我的指导下,旨在理清思路,理顺知识的脉络,归纳知识要点,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归纳等学习的能力。

我在2016年4月8日(星期五)上五年级《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时,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归纳体验,问题如下: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归纳体验,学生能够区别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且他们自己归纳,对知识的构建有很深刻的印象!

学生很快依据思路,归纳总结出这一节课的内容。

四、检测体验

学习的最终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来检测,要求是根据学习目标,巧妙设计检测题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可以是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检测达标落到实处。

我与学生在2018年3月23日(星期五)探究《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四五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合作,将学校的面积按合理的比例尺画在纸上,比一比谁设计的平面图既清楚又美观;在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后,我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某某大桥的车流量,统计一周、一月的天气情况,或调查一下同学们零花钱的用途等,再制成统计表,上课时就由学生自己来汇报讨论,并对自己统计的数据发表见解,畅谈设想。这样的检测不仅学生乐意完成,也能充分展现他们的学习自信!

五、评价体验

要求把一节课中所感、所悟、所思与所得充分表达出来。这里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建构的评价与反思;可以是学习方法、策略的评价与反思;可以是学习文化的评价与反思。在合作学习中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是否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方式可以自评、互评、教师 评、小组之间评。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层次性体验”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勇强.刍议层次性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 师,2016(22):94.

[2]朱丰坚.情境活动应用:例谈层次性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2(8):31-32.

[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课堂巡视的新策略[J]. 莫楚菲.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3)

[4]小學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许国平.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12)

猜你喜欢
课堂探究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情境为课堂探究铺路
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探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有效教学浸润体育课堂探究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