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

2018-06-08 10:21王国鑫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

王国鑫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缺失问题日益突显,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强化德育工作的导向性、提升德育环境的育人功能、增进德育与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等方面加强建设,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危机;应对策略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美国化。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校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德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观念,克服陕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观念,掌握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既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懂得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使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競争。这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来说是一大挑战。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对人类有更高的道德奉献?自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是十分艰苦的,是要付出艰辛劳动?贡献毕生精力的。学校德育就是要激励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要和资本主义比速度?比实力,必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决不是其个人的事。

3.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挑战

目前,上网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时尚,而是生活学习的一部分。网络具有广泛性?交互性?渗透性的特点,有很多好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网络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西方语言主导,母语文化受到冲击。计算机通用语言?技术语言是英语,全世界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危机。在信息多元化的条件下,培养我们的学生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能够使他们学会分辨?学会吸收,这是一个挑战。

4.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一致。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抑止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5.学校内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本身提出的挑战。原有的学生工作机制?工作模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学生群体越来越趋向小型化?分散化。

二、新媒体时代德育的应对策略

1.尊重德育主体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

新媒体时代,首先应尊重个体差异、兼容并包,用平等的心态接纳有性别差异、具有不同德育基础(知识和实践)、需求多样化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避免千篇一律的传统德育方式。

承认每一个德育主体存在道德认知不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承认差异并真诚包容,允许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实践和体验不同的道德情境,做出相似或是相反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允许他们在表述内心真实的道德认识、意图之后,产生源自于真实体验的道德需求和差异化的道德愿望。

2.实现德育实施平台的多样化、个体化

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用微课、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微小”新生事物,实现传统的线上德育与新颖的线下实践的无缝对接。教师可以通过朋友圈的发言、BBS上的留言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动态和价值选择的背后意图,可以通过及时互动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重塑其主观世界。

3.关注德育内容的可选择性

新媒体之下,“交际圈”“朋友圈”都已经成为获取信息、形成判断的重要资源和平台。受教育者是新鲜事物最热衷的追随者,他们活跃在各种互动媒体上,发布意见、表达主张,成为某个事件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进而也影响着别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与传统道德体系相比,必须承认的是,他们的道德现状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共生、道义正义的彰显与行为失范并存、自我实现与放纵的多元价值取向同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新媒体中的积极内容,鉴别和剔除那些有害的、消极的意见主张,在思想战场上把好关,当好引路人。 为此,要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关注的热点,主动引导他们关注热点,积极营造道德世界的“最近发展区”,优化成长的环境,将道德、品质等抽象的词汇与具体的实践情境联系起来。德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尊重其差异化的成长世界,但是客观上学生由于年龄较轻和经验的缺乏,在其价值模糊或者出现偏差时,就必须拉其回归“正途”,实现其正确的价值认同。

4.提升教师的参与性

首先,教师的参与能够促成学生的道德成长。教师在传统德育课堂线上关注学生,在新媒体德育实践的线下关注学生,关注其社会实践的细微之处,关心其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实现对其生活实践的关注和道德关怀,强调学生从受教育的客体身份到主体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从教育者的主体身份到与学生共同组成主体间互动的角色转变,参与到道德成长的实践中来,加入学生的“朋友圈”,成为他们生活和成长路上的旁观者、引导者和同行者,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者、评判者,和学生一路相伴,共同成长。教师的参与也会使其自觉俯下身来,成为能够平等对话的人,减少学生情绪上的排斥抗拒,德育就可以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次,教师的参与也能促成自身的道德成长。教师在具体道德情境中的参与实践,也是一线行动研究的最好素材。归类、汇总相似的道德问题情境,如微信中“摇一摇”功能反映出来的熟人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和“安全感期待”,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之后的德育教学中就可以“先入为主”,帮助学生及时筛选加入的“朋友圈”和网络论坛,让“重要他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成为其成长路上的“灯塔”。类似的自我问题总结、自我意识参与,积淀情境,自我教育,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仅会使学生成长,更会养成教师良好的学习意识,使自己成长,一起成为更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易红梅.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方式的新需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2]姜羡萍,孙安宁.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

育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