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尼古拉?列斯科夫小说《理发师》的“作者形象”

2018-06-08 10:21王越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理发师

摘要:苏联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立足于语言学和文艺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学修辞学,而“作者形象”,正是文学修辞学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不仅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有机统一作出了贡献,也为人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本文借用维氏的“讲述体”理论,从语层关系入手揭示出尼古拉·列斯科夫的讲述体小说《理发师》的“作者形象”。

关键词:作者形象;《理发师》;列斯科夫;讲述体

一、引言

作者形象是指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作者,即作者的情感、态度、性格等,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作者。作者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二是对全民语的态度。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形象”大多以间接的形式反映在其中。因此,要分析其中的作者形象,就要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入手,通过分析其中具体的语言手段、各种不同的语体、不同的社会言语类型等,来对作品做出整体的把握,感知其中的作者形象。

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是“作品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作品思想与艺术的精髓所在、核心所在。它囊括了人物语言的整个体系,以及人物语言同作品中叙述人,讲述人(一人或更多)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叙述人、讲述人,而成为整个作品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品整体的核心。(维诺格拉多夫,1971:118)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形象触及作者、叙述人(包括讲述人)、人物三个层次的言语结构,其中叙述人言语结构尤为重要。而讲述体正是以讲述人言语结构为主流的一种文学样式。(王加兴,2009:32)因此,分析讲述体小说中的作者形象,对于正确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作者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尼古拉·列斯科夫的小说《理发师》是一篇典型的讲述体小说。本文将借用维诺格拉多夫的讲述体理论,对小说《理发师》中的作者形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作者形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讲述体理论与讲述体中的作者形象

讲述体是俄国文学独有的体裁。在《乌沙科夫词典》中,对讲述体作了如下定义:讲述体,即由讲述人进行的讲述。维诺格拉多夫研究讲述体,主要是从独白的角度来研究。独白主要分为抒情独白、戏剧独白和叙述独白。其中叙述独白与讲述体的关系最为密切。讲述体,主要是对某一种叙述独白的言语进行模仿。

从讲述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讲述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某个出场人物来充当讲述人。例如在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的《贝拉》中,讲述人是一名老上尉,老上尉也是故事中的一个参与者。另一类是由某个在作品中不露面的,隐姓埋名的,好像就是作者本人来充当的讲述人。例如列斯科夫的小说《昔日的天才》,其中通篇似乎是站在一个旁白的角度来叙述一个故事,并未出现讲述人。

讲述体中的作者形象,體现在由作者、讲述人、人物三个语层组成的叙述结构中。其中讲述人的语层最为重要,因为其活动最为积极,并且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要研究讲述体中的作者形象,首先应该弄清这三个语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来看讲述人与作者的关系。讲述人与作者,实际上是一主一从的关系,作者形象凌驾于讲述人形象之上。再来看讲述人与人物的关系。当讲述人由某个固定身份的人来充当时,人物言语会受到讲述人“语言意识”的影响,人物的语言修辞就会比较单一,失去自己的特色。失去特色的程度是会受到讲述人与作者关系的影响。如果讲述人形象十分接近作者形象,那么人物言语保持自身特色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如果讲述人刻意与作者在言语上拉开差距,那么人物语言势必受到影响,失去自己的特色。作品修辞的多层次性,正是由讲述人和作者造成的。

根据讲述人与作者的语层关系,我们可以将讲述体分为三类。一是讲述人的讲述镶嵌在作者叙述的框架之内,即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是作者叙述,作品的主体部分是讲述人的讲述,不过,其中还间杂着作者的解释性说明。二是讲述人和作者的语层同时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它们时而相去甚远、泾渭分明,时而又挨得很近,乃至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三是作品通篇只有讲述人的语层而不见作者的语层。(王加兴,2009:36)从作品的语层关系入手分析作者形象,可以明确作者与讲述人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出作品中的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者形象。

三、从语层关系看《理发师》的作者形象

语层,即属于特定主体、表现特定视角的语言。这里的特定主体,在讲述体小说中,指的是作者、讲述者及作品中人物。在小说中,多视角产生多语层,多语层带来多语型。多视角、多语层、多语型的辩证统一,构成作品修辞体系的主线,实现了小说思想和修辞的浑然一体。创作过程中作者形象的作用,正在于实现这个辩证的统一。(白春仁,1993:265)因此,要揭示讲述体小说《理发师》中的作者形象,同样应该到这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去寻找。

列斯科夫的小说《理发师》是一篇典型的讲述体小说,主要讲述了俄国农奴制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是卡明斯基伯爵所有的奥列尔剧院的女演员,而男主人公阿尔卡季则是一名理发艺术家。可以说,他既是理发师,也是化妆师,但是因为伯爵的自私与占有欲,阿尔卡季只能给女演员化妆。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相爱了。然而一次意外事件,导致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要成为伯爵的姬妾,而阿尔卡季,因为被逼为伯爵弟弟化妆,也要面临可怕的惩罚,于是两人私奔了。由于胆小贪财的神父的背叛,他们被抓回了伯爵那里。柳波芙被派去看管牲口,阿尔卡季则在遭受毒打之后被派去前线作战。几年后,阿尔卡季回来养伤,同时希望去伯爵那里赎回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但是在夜里却被旅馆里一个扫院子的人残忍杀害。两人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在小说《理发师》中,从讲述人与作者的语层来看,可以将其归为第一类讲述体,即讲述人的讲述镶嵌在作者叙述的框架之内。

《理发师》中的讲述人是保姆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她对主人家的孩子,也就是作者,讲述了她年轻时候的爱情悲剧。其叙述语言既符合她的社会阶层、文化水平,也符合她本人的性格。该讲述人是经由作者引上场的,故事的前三章就是作者叙述。作者首先谈起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家的理解,为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作了铺垫。随后又介绍了讲述人——保姆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以此引出了讲述人的讲述。

Был в таком же необычайно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роде мастер и у нас на Руси.

“我们俄国也有过一位这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大师。”

这是小说第一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在谈完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之后,为后面男主人公阿尔卡季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也使读者对即将出场的阿尔卡季留下一个初步印象。

Любовь Онисимовна тогда была еще не очень стара, но бела как лунь; черты лица ее были тонки и нежны, а высокий стан совершенно прям и удивительно строен, как у молодой девушки. Матушка и тетка, глядя на нее, не раз говорили, что она, несомненно, была в свое время красавица. Она была безгранично честна, кротка и сентиментальна; любила в жизни трагическое и... иногда запивала.

“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当时还不很老,但已白发苍苍。她的面庞清秀、温柔,高高的身材十分苗条而又挺拔,与妙龄少女的身容一模一样。母亲和姑妈,望着她不止一次地说过:她当年一定是一位美人儿。她无限地忠诚、温和并且多愁善感。她喜欢生活中悲剧性的东西,而且……有时候酗酒。”

这里是对讲述人的介绍。作者用了大量的修饰语以及明喻的修辞手法对她的外貌做了描写。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美丽苗条,年轻时一定是一位美人,但现在并不是很老,却白发苍苍。这就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她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忠诚、温和、多愁伤感且酗酒。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其后天经历极为相关。美丽温和的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似乎与酗酒这个行为完全沾不上边。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性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会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下文讲述人的讲述做一个铺垫。

在小说第三章中,作者先是简单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男主人公阿尔卡季。随后,作者宣布,讲述的任务将正式移交给讲述人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

Вот один из таких ее рассказов о тупейщике Аркадии, чувствительном и смелом молодом человеке, который был очень близок ее сердцу.

“下面就是她講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阿尔卡吉的理发师的事。他是一个富有感情的英勇的青年。他曾经非常亲切地贴在她的心上。”

至此,讲述人的讲述正式开始,其中偶尔也会出现作者的解释说明。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之于讲述者形象,就如演员之于其创造的舞台形象”(维诺格拉多夫,1959:122)。因此,在讲述体小说中,情节的发展由讲述人意识所决定。只要对讲述人的语层进行合理分析,就可大致了解其中的“作者形象”。

通过前几章作者的叙述,读者已经对讲述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是一个保姆,曾经在剧院里工作,在舞台上表演、跳舞。她对卡明斯基伯爵的庄园充满着恐惧,或者说,她对曾经毁灭自己自由与爱情的社会制度特别恐惧,特别痛恨。这一点,从她描述卡明斯基伯爵的语言中就可以看出。

Граф же, по словам Любови Онисимовны, был так страшно нехорош, через свое всегдашнее зленье, что на всех зверей сразу походил.

“照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的话说,伯爵生就一副十分丑陋相。由于他经常生气,简直象一头野兽。”

在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对伯爵外貌的描述中,先是用了“так,что”的句型,随后又将伯爵比作野兽,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伯爵外貌上的丑陋,也体现了对伯爵的痛恨。与其后面对阿尔卡季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Потому что ростом он был умеренный, но стройный, как сказать невозможно, носик тоненький и гордый, а глаза ангельские, добрые, и густой хохолок прекрасиво с головы на глаза свешивался.

“因为他个子适中,而且匀称端正得无法形容。鼻子纤细但有傲气,眼睛是天使般的和善,一绺浓密的头发美妙地垂到眼帘上来。

这是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口中的阿尔卡季。她用了很多修饰语,描绘了自己眼中的阿尔卡季,使一个面容英俊、身材匀称的青年形象现于人前。可以说,阿尔卡季与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同样年轻、美丽、优秀,又同样没有自由。这是他们相爱的一个原因,也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来源。

Она "пела в хорах подпури", танцевала "первые па в "Китайской огороднице" и, чувствуя призвание к трагизму, "знала все роли наглядкою ".

“她在“混合合唱队”里唱歌,在《中国女园丁舞》中领舞,同时觉得她有演悲剧的天才,“一看就会扮演所有的角色。”

这一段是作者的解释说明,表明了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是一个有艺术天分并且想要有所展示的人。正是因为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的多才多艺,男女主人公才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也正因才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更是危机重重。

接下来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出场了——即伯爵的弟弟。同伯爵一样,他相貌丑陋,“满脸长着小丘”,猥琐、粗鲁而又残暴。他向伯爵索要阿尔卡季来为自己化妆。这里有很大的篇幅都是作者的叙述,因为讲述人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并未听到伯爵弟弟与其他理发师及伯爵的谈话,所以,此时她并不能承担讲述的任务,只能通过作者的叙述来向读者说明发生了什么。

И дыба, и струна, и голову крячком скрячивали и заворачивали: все это было. “有拷问架,有吊索,还把人的头扭来拧去。”

这里用的都是普通名词,并不是带有鲜明色彩与表现力的词汇。但讲述人用了平行法,一连用了三个“и”,强调了刑罚的残酷性,令人毛骨悚然。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也正是以此来表现出当时农奴制下以伯爵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残忍,以及自己对他们的痛恨,对他们惨无人道行为的深恶痛绝。

А сам как перекрестится, так пальцами через левое плечо на часовой футляр кажет, где я заперта.

他一边划十字,一边用手指通过左肩指着我藏身的钟盒子。

这段情节发生在男女主人公私奔之后。他们本想在一位神父那里成婚并且躲藏一会,可惜看错了人。那位神父只是一位胆小怕事、阿谀奉承的人。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在讲述神父的行为时,用了对比法。神父一边划着十字,一边却作着背叛人的勾当。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也是一个讽刺。基督教中,耶稣被犹大背叛,犹大也成为了背叛者的代名词。而神父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却公然做出不符合基督教教义的行为,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讽刺。这正反映了残酷的农奴制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表现了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对其的不屑与鄙视——神父对残酷的统治阶级没有任何反抗意识,胆小而又懦弱。而男女主人公却可以为了爱情与自由而义无反顾、无所畏惧。

- Что такое они говорили, того я, - сказывала она, - ни одного слова не расслышала, но точно нож слова их мне резали сердце.

“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清楚,”她说,“不过,他们的话象一把尖刀,刺进了我的心脏。”

这是男女主人公私奔失败,阿尔卡季从战场回来之后的情节。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在收到爱人的消息之后,还未来得及喜悦,便从天堂坠入地狱,因为阿尔卡季被人杀害了。在这段讲述中,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有关阿尔卡季惨遭杀害的话比作了一把插入心脏的刀子,可见其内心之悲痛。在参加完阿尔卡季的葬礼之后,她眼泪都已流尽,只能靠着酒精来麻醉自己。

最后,还是由作者将讲述人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送下场去了。

Более ужасных и раздирающих душу поминок я во всю мою жизнь не видывал.

“这样悲惨而令人肝肠寸断的悼念,我一辈子再也没有看到过。”

小说的最后,作者已经明白了她酗酒的原因,对其悲惨的经历充满着同情,同时也对她的勇气充满着敬佩。

四、结论

在《理发师》一文中,讲述者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的语言虽然朴实,但也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段,符合她对艺术充满追求但却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全文充满着一种悲伤的气息。富有才华、善良、美丽的男女主人公相爱,渴望获得自由,摆脱残酷的统治,但却遭到无情地打压;最后好不容易脱离了伯爵的欺压,却又被命运所捉弄。作者同情男女主人公,欣赏他们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勇气,钦佩他们的艺术才华,赞扬他们反抗统治者的精神,同时也对万恶的农奴制下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对不知反抗且为虎作伥的统治者的傀儡进行了嘲讽与抨击。由此,一个鲜明的作者形象得以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 О теор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чи. Москва,1971.

[2]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 О теор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Москва,1959.

[3]王加興、王生滋、陈代文.俄罗斯文学修辞理论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兴宇.试析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舞会之后》的“作者形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9(01):65-68.

[6]杨玉波.列斯科夫讲述体小说文体辨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56-61.

作者简介:王越(1995—),女,满族,辽宁大连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理发师
春天的理发师
男朋友
暖心“理发师”
理发
理发师
没话找话
染发
两位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