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商业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言

2018-06-08 10:21梁施蔚王颖卓高迎迎刘娇娇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十三五规划

梁施蔚 王颖卓 高迎迎 刘娇娇

摘要:笔者结合《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数据,就现代服务业人才要求和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对社会组、学生组展开访谈和问卷调研,寻找关于商业服务业人才标准的共识;并比照当今理论界、高教圈的认知误区,对如何培养商业服务业创新型人才提出若干建言。

关键词: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商务服务业 创新型人才

商务服务业(Businness Services)是指由企业管理、市场管理、市场中介组织所从事的经营性业务活动,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各项交易提供专业性或支持性服务。依照我国2002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T/T4754-2002),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租赁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会展十方面;而在国际视野里,它除涵盖了上述带“小商务”性质的十个独立行业外,还包括产业服务、企业服务等带“大商务”性质的支持性行业,如: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与技术检验服务、经营组织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企业管理、会计服务等(详情参见OECD或NAICS体系)。无论按任一体系划分,商务服务业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可独立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也可为协助其他行业产生高附加值。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个春秋,我国在坚持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与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趋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经大规模调研作出了体现时代、区域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发展改革委2017年4月颁布的《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明确指出“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据《规划》统计,2015年广东省服务业GPD占全省总GPD50.6%,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数36.9%,“产业结构初步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4%”,“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快速崛起”。“‘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购物、网上支付、跨境电商、网络广告、在线租车、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这些利好数据显示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段中,我省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务服务业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而专注于管理、技术类教学的高职院校,则成为了补充这些服务类人才新血的血站。因此,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尤显重要。

2017年12月,笔者所在课题组展开了对“现代商务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及实践教学,目前已完成了项目调研、数据采集等准备工作。据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产业发展及社会期望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开展工作的观念和步伐普遍滞后,所培养的合格乃至优秀毕业生与现实需求落差很大;学校对于商务服务业的认知急需重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授课教师知识体系也需要重构,只有完结相关事项后才能落实行之有效的教学与实践。

一、关于商会、企业、投资人对商业服务业新人才的需求采样及分析

课题组就“贵机构\阁下对商业服务业的印象”、“商业服务业从业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这2个问题,于2017年12月—2018年4月在商会、企业、投资人群体里访谈取样。3个组别样本来源如下:商会组: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潮商会、广东省江西商会、粤商会资深干事;企业组:百胜餐饮广东有限公司、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点击科技有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投资人组:P2P理财公司投资人李总、科技业天使投资人叶总、文化产业投资人李总(按被访对象要求匿名)。来自不同行业、机构的被访者对商业服务业从业者印象和需求在细节上虽有不同,但在大方向上却殊途同归:

1、在我们第一次提及“商业服务业”名词时,除投资人组对此认知比较清晰外,其他组别印象相对模糊;

2、所有组别在我们解释该行业涵义后,第一时间链接到“服务外包”的概念上;

3、商会组的态度基本是“能自己消化的自行消化,专业性强的保留付费外判的可能”,企业组的主要态度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升效率比盲目节约更利于企业发展”,投资人组一致认为“今后估计会进一步关注该行业的动态,以便寻找新的投资切入点”;

4、所有组别一致认为商业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能像润滑油一样协助圆满各行业间的跨界溶融,从业者除需具备基础性的服务精神及技能,还需具备足够的“商业、商务知识”、“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和“项目管理经验”,这样才值得让各界为其职业素养及服务内容付费。

综合各组意见,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大家普遍对商业服务业认知模糊,但也看到行業商机及人才的可贵,这意味着拓展特定业务及培养专业人员空间甚大;而培养具“商业素养、信息化技能、管理知识和经验、过硬服务意识”的“四有新人”,是社会对院校的真正期望所在。

二、关于高职管理类学生对商业服务业的认知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在开展社会访谈调查的同时,也在课题实践试点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对14(已毕业)、15、16级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1份(14级33份,15级35份,16级43份),数据统计如下:

上述数据显示,学生组对“商业“、“服务业”的单项认知比较清晰,但对“商业服务业”的认知却与社会组模糊状态相近;他们对现代服务业从业者技能认知显示出理性的特点,清晰地知道社会组(甲方和用人单位)最愿意付费的选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顺应社会需求,对学校课程设置作出统计学上的“合理建议”——他们更愿意在信息化应用、新兴第三产业、社会实践类课程里多花时间和精力。可见,学生对拥有何种素质、技能便于增强职业竞争力其实是心中有数的,也清楚学校现时课程体系的薄弱点在哪里,他们身为“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指向明确且实在。

三、关于对商业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反思和若干建言

相对于社会指向明确,学生需求鲜明,近十年来大中城市相关职业发展迅猛的潮流,理论界和高教圈对“商业服务业“的态度却异常保守,独立探讨、实践此专业的人不多,更勿论深入探讨培养“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命题——大家偏向按传统“商业人才”和“服务业人才”作专业分类,此做法无疑与当今社会后现代、多元化、连通性、无边界的特征相悖离。我们曾整理了广州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类、服务类专业的简介,观摩了人培方案里的课程开设状况,发现各校普遍重视“具备强烈专业、就业指向性的学科”,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间割裂明显。我们认为该状况对培养现代管理类、服务类人才弊大于利;打破“专业对口”的怪圈,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既专又泛”,才是实现“商业”、“服务业”溶融成独立范畴的关键。

在此我们对有志于进一步开发商业服务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作出如下建言:1、可嘗试打破专业归属限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渗入跨学科思维和管理、服务技能教学;2、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如ERP应用、数字营销等),增加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创业创新课程、竞赛与活动;3、与涉商业服务业的商会、协会、企业联动实训,多走出校园开阔眼界锻炼动手能力,最大限度的启动学生成为商业服务业辅助性和支持型人才的潜能,拓宽就业渠道并增加就业可能性。

要促成上述建言的实现,收获理想的专业建设成果,高职院校必须先行解决三大现实问题,这是“商业服务业”教改及人培实施的基础,万里长征的开端:

1、建设或升级校园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训室,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及软件,普及ERP、CRM等企业管理常规应用的教学与实践,积极选拔、组建相关的高级班与兴趣社团,带动现代服务业教学数据化与网络化发展。

经费,对于专业教学的开展通常是最难解决的事情,而信息技术教学实训室是管理类高职院校建设费用最高的地方,器材更新、系统安装和升级也不是小几万可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务必清楚认识这些投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所产生的效能是无法取代的,属于“复利型”的投资,不可或缺。

2、更新、升级专任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新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自由;落实社会专家、企业导师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商业运营、企业管理、服务业技能培养的信源与渠道。

学校对专任教师经常抱有矛盾的心理,既希望他们能与时俱进参与交流学习和社会实践,又不愿意看到他们在此过程中得到过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或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比校内任课更多的收益;而对来自社会、企业的专业人员,学校更希望凭借领导、教师的私人关系而不是凭借具吸引力的课酬把他们请进来。诚然,这些患得患失、违反平等交易原则的思想需要颠覆,跨界溶融的人才生长于自由包容的土壤,订立政策保障“教师走出去,专家走进来”是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3、反复研讨、实践校企联动和学生外出实践的可行性,提前订立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有序的实践管理政策并予以实施。

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开展在岗实践的原因,而要培养“商业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必然绕不开校企联动、校外实践的环节。可考虑以下处理方式:首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对部分商会、协会、活动的观摩权限;其次,对有合作开展实践意向的企业,提前反复实地考察,签订实践基地及安全保障协议,统一征集学生意见后再开展实践活动。提前为学生铺下收取“经验”的安全道路,是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结语:商业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教研为社会带来的美好前景

商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老旧的新概念,人们习惯其存在但又未能关注其状态,为此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实在痛心。基于此前国内研究资料匮乏,即便有也未能体现严谨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特意在实施教学实践之前做了访谈和调查,用数据来寻找若干根本性问题,也尝试对现代服务业教学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言。

我们希望通过往后对课题的追踪和教研,为兄弟院校开展管理类、服务类、商业类教学提供案例及启迪。“商业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劳务需求契合度高,如能试点培养成功并予以推广,在建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实践模式的同时,建构一整套理想化的人才检验标准,其延续影响力估计可达8——10年。这无论对丰富社会人力资源储备,拓宽高职院校经济来源,提升年轻人就业率都是极好的事情,实现三赢为此项教革的最终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4/17

[2]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史朝晖,李娜,王媛媛.2017年中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稳中有升.中国信息报.2018/1/25

[4]王青道.预测2016中国会议业五大看点.中国贸易报.2015/12/3

[5]苑田田.ERP沙盘能力培养和企业需求匹配度的调查研究.经贸实践.2018(1)

[6]秦一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科技创业月刊.2017(8)

基金:本文为2017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商务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背景调研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梁施蔚(1981-)女,硕士,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现任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物流管理。

王颖卓,(1982-)女,硕士,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现任教师,市场营销讲师,研究方向:ERP应用教学。

高迎迎(1984-)女,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现任教师,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商务礼仪、消费者行为学等。

刘娇娇,(1987-)女,本科,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现任管理系教学秘书。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十三五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