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2018-06-08 10:21贾冰曹立新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扶贫

贾冰 曹立新

摘要: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展开未成年人社会工作——关于未成年人受资助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关注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心理状况,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保护受资助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推进社会资助组织及个人与受资助群体之间良性的资助关系和正确的模式,将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积极贡献。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工作;资助模式;贫困未成年人心理状况;扶贫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而其中弱势群体——贫困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一味的物质资助可能会对未成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但是如果资助模式或者资助与受资助双方的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对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新的视角探索出一种良性的资助关系和正确的资助模式,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把受资助未成年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人,是当前扶贫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对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的必然性 (全文需要统一设置格式,保证行间距一致)

1.社会资助组织及个人和受资助未成年人的各方面状况不同,无法互相理解。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在许多方面都尚未成熟,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面对资助群体给予的资助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容易发生波动。而社会资助组织及个人资助情况各有不同——社會资助组织在资源链接方面具有优势,资助的情况大多是以项目资助一类人群而非个别人;而个人资助却是因缺少资助信息,大多会选择把资金捐给组织代为资助。但由于其在资助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面对贫困未成年人时易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情绪及姿态,无法切身的处理与未成年人的资助关系。调查显示,双方都较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最坏的结果会导致受资助未成年人无法受到资助,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生活学业都受到影响,难以更好地发展,同时因为之前的不正当资助可能会产生心理偏差——部分会产生好逸恶劳,“我穷我有理” 的“懒汉”思想,自我麻痹,自我安慰;还有一部分会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在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时,会产生畸形变态的心理,严重者会发生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同时资助人大多也因为各种情况不会继续资助,部分人对于资助产生了抵触心理。

2.受资助未成年人与资助者之间矛盾尖锐。根据调查,将近有2/3的受助学生没给资助者写过信,其中一名男生写过信,但只是想再得到些资助。一位资助人反映,因为资助者没有回馈和感恩,感到失望和愤怒,然而,更多的资助人则同情受助者,许多人理解和体谅贫困生“深嵌骨子里的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贫困生也有尊严,资助也不能以有损他们的尊严为前提。而在许多贫困儿童的心里,也并不喜欢那种在镁光灯下接受捐赠、和着《感恩的心》的节奏跳舞、包括频频给资助者写信的“感恩”方式。

3、是受资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未成年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制度化的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活动,对于处于困难境地的未成年人的解困和救助,对于儿童本身和社会整体都有着积极的贡献。开展未成年人社会工作——关于未成年人受资助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具有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和协调功能。

二、对于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的价值

1.社会工作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职业应时而生,也逐渐发展走入社会的视野。在各类型社会工作中,未成年人社会工作备受重视。但在未成年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以及实务到理论的积累发展。此项调查研究丰富完善了未成年人社会工作的内容及内涵,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关注受资助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社会工作贫困资助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先例。

2.资助整体环境改善的需要。

资助者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的时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回报于他人和社会,这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使人获得帮助,再使他将来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图回报于自己,正是资助行为本身的大义。但是现在有很多资助的方式不正确,没有体谅未成年人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对于未成年人造成了过多的伤害。

在现代社会,不仅应当提倡对未成年的资助,更应当讲究资助的方式。就资助效果而言,资助方式的“平等相待”要远胜于“高高在上”,“背靠背”要远胜于“面对面”。尽管具体个体的不幸遭遇是引发社会爱心、激起人们资助的动因,但对其默默的、不求回报的资助本身,彰显的是社会整体对未成年人的普遍的人文关怀,播下的是可遍地生根的“爱心种子”。受助者未成年人心里感受到的不是某个具体资助人的“恩惠”,而是来自社会普遍意义的“善”。而这种“善”更能激发包括受助者在内的更多的人去奉献爱心,去对一切处于弱势的群体伸出援助的手。

三、资助未成年人的正确途径

1.对于社会资助组织和个人来说

社会资助组织和个人在给予资助时,应该有前期的一系列调查和策划。资助的方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资助,代替简单的物质给予,以避免对受资助未成年人造成意外的伤害,或与受资助未成年人发生不必要的矛盾;

志愿者、工作人员等资助群体与未成年人接触之前,应对其整体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和培训,在项目活动中加强人员的素质和管理,避免对于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印象,同时失去潜在榜样的作用;

资助组织接到一些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应在接受捐资前考察资助人的资助原因、预资助对象等情况,做好文档分类记载,同时提倡资助人和组织工作人员一起前去受资助未成年人的学校、家庭参与资助活动,近距离接触未成年人及他的生存环境,激发资助人的社会爱心,同时更能切身处地,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以及人文关怀。同时组织要对于资助人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及时沟通交流,关注资助期间的心理活动等等。

2. 对于受资助未成年人的父母及亲属来说

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及观念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核心因素。要为孩子树立贫穷不是错误,更不是羞耻,依靠自己劳动取得报酬是光荣的想法。应该对于未成年人多关注,多引导,促进其心智正确发展。促使未成年人以清贫作为动力,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同时对于资助自己的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怀有感恩,在感受到社会温暖的同时,更加怀有对社会的感恩,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回报感,将爱心一代代传递下去。

3.对于受资助未成年人的学校来说

学校这个社区仅次于家庭,在未成年人的阶段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应当及时把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新变化,大力加强教师心理服务体系。并且要在校园班级里引导其他孩子的思想心理,避免由于一些不正確思想对于受资助未成年人形成无意识的“校园暴力”。也可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科教学中,由专业老师担任并做好心理健康课程普及。

4.对于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来说

在当前扶贫攻坚的时代任务之中,政府应大力加强对于贫困未成年人的资助和关怀,同时对于各社会组织提供广泛的支持,同时关注资助的良性模式,从宏观上把控,力求在扶贫工作中落实到具体,扶贫也扶志;

同时要广泛开展对于受资助儿童心理状况关注的公益巡讲活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专项调研;呼吁促使各组织在慈善捐助的同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5.对于受不良资助模式影响的未成年人来说

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不正确的资助模式负面影响的受资助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成立关注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专项项目,发动心理学方面专业人士的作用,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组织小组活动,给予未成年人及时的心理矫正,促使其摆脱负面的心理情绪,健康成长,并建立具体档案,长期关注这一群体,给予心理援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各方面腾飞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其中对于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探索一种良性的资助关系和正确的资助模式,促使、呼吁社会各界齐心把受资助未成年人培养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儿童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顾东辉.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许莉娅.未成年人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上)[J].辅导员,2005,1

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省级2017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受资助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编号:25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冰(1997–)、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未成年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扶贫
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
金融扶贫要抓好五个环节
扶贫政策的选择和比较研究
贵州地区扶贫的法律机制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A股“扶贫”和市场的“扩容焦虑”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