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个维度

2018-06-08 10:21寇太然寇金鑫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寇太然 寇金鑫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追寻的事物和由此追寻形成的人生方向,在这里我们把生命所向的方向称为维度,某一个方向就是某一种维度。本文所述人生所向共有三个维度,分别为趋利避害的“利害之维度”、尚理斥非的“是非之维度”、向明离暗的“明晦之维度”。三个维度作为三种价值取向,从三个视角论述了人生所向。

关键词:利弊维度;是非维度;明晦维度

人在世界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价值。从己方立场出发,为了自己的意求与利益,围绕实现最终目的进行活动,这种趋利达成的现实功利,我们称之为“利害的维度”。

不同利益主体在角逐相同目标时,会依各自视角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立场出发,兼顾各个相关者的诉求,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中衡量事物的对错,这种以公为公的道理上的正义,我们称之为“是非的维度”。

当人关注的视角涵盖全域之时,广度、远度、深度和高度构成了全然不同的世界和由此世界形成的超越常识的认知。它是从本源立场出发,思悟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普遍规律,这种超然物外又直视本中的认识启智明心,我们称之为“明晦的维度”。

下面我们对三个维度的各自内涵做进一步阐释,他们与各种学问有着各自的联系。

利害的维度。人出于达成自身欲望的需要,也是源于现实利益对人的要求,人们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按照能够达成目的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活动。趋利获益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天理昭昭的正当权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欲”往。

人们思法与用力都是为了在现实中获取成功,在这里只有心中的欲求和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压倒一切的真实。欲求为要可以毁其德,手段为用可以隐其真,方法为途可以通其变,这种唯成所向的“利与欲的维度”是人在社会丛林中博弈的处世图成之学。

是非的维度。利本持中,但为谁谋利,怎样获利,就关乎到了道德上的判断。各种利益主体对相同目标的角逐势必会造成价值取向上的冲突,所以一个公共秩序的有效建立需要一个公共视野的法度,從而能够在事物全局上做出理所应当的是非判断。

除己之外与己关系最近的私交者,是父母、爱人、朋友、导师,相关的感情关系称为孝、情、义、忠,“孝情义忠”称之为私德。于私德相别的是超越自己及自己关系之外的公德,这种以公为公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产生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认同,它体现出的是一种为公之德,也是一种人格之美。这种尚理重品的“理与德的维度”应该成为教育和政治上的显学。

明晦的维度。万物的外在表现皆由其本质决定,在本源层面上理解了事物也就深刻地把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从而可以很好的预见事物的走向,也就是说对事物“深”的理解可以把握事物“远”的未来,统领大局的人生哲学在宏观层面上主导着人生的终极走向。

这个目及全域上升到宇宙高度的维度,人类对它很难在范围上实现达成,更多的是从角度上对其思索。这是人类求本溯源的思想追求,也是一种超脱无碍的精神境界。另外,在人生所向的实践上,对未来有远望,对绝境也有深悟。“从暗向明”是人最后的期望,也是最终的归宿。这种澄明通达的“道与明的维度”在学术和艺术上必有所创建。

下面,我们对三个维度间的联系进行阐释,它们具有递进、并重、矛盾、互通、合一等各种关系。

(一)递进

利害的维度是应对客体要求的应用之术,是非的维度是涵盖交织各方的理论之法,明晦的维度是领悟事物本质的根本之道。术、法、道是由末至本上的递进关系。

如果把由己而发的人生所向比作原点,那么目标所在的利之维度就是终点,由心而发的原点和为成所向的终点构成了事物的线;涵盖多元的是之维度是更广视野的价值标准,多个利益主体线的交织构成了事物的面;透过这个面去探究事物原理的明之维度,使事物由平面走向了立体。

(二)并重

三个维度在纵向上是范围上的概念:个人的术、社会的法、宇宙的道,在横向上是角度上的概念:利益的成、是非的德、明慧的智。

人的为成进取、为公尽职、为世探索在精神上是同样可贵的,人的图成之术、向正之法、明道之智在能力上是同样难得的,人的功业建立、生命情怀、思想澄明在价值上是同样重要的。

(三)矛盾

三个维度在人生实践中常会产生矛盾,有时表现为维度中的内部矛盾,如在利之维度中,由心而发的任性而为与因规而制的现实法则时常发生碰撞,人想要达成具有指向性的目标,就要抑制自己的心性喜恶,按照外在事物的要求去行事为人。

三个维度有时表现为维度间的外部矛盾,如当人求取功名时,所求之成是为己,还是为它,为己是在谋求一己私利,我们称之为图利,为它是在为别人贡献价值,我们称之为行德,这里就分化出了功利和道德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

(四)互通

没有了心之向往,也就无所谓成败得失;没有了利害相关,也就无所谓是非曲直;没有了价值取向,也就无所谓大道之行。或者说,成之本身也是明,超越羁绊的显明;德之本身也是成,不为一己的大成;道之本身也是德,自然更新的天德。

从利害的角度看,社会上的“成之大”惠及众生,技艺上的“成之高”臻于至境,学术上的“成之巨”影响深远,这种功利之成具备了德及道的维度。从是非的角度看,心之所动和利之所行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应有的天赋其德,认同“非道德”是为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从明晦的角度看,“由性而动是理之必然、逐利而行是生之所驱、为德而功是自然之成,”世事皆明才不枉明称之为“明”。

(五)合一

从主体出发,三维是角度上的概念,三个维度由此至彼是依次涵盖的关系。以利之维度为例,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这种目标导向是其第一个层次;当意在为公,仁德至广时是其第二个层次;当此心向明,入道通神时是其第三个层次。

从客体出发,三维是范围上的概念,三个维度由小至大是依次被涵盖的关系。以明之维度为例,明晦的维度覆盖至广包括自身维度中的至理和一定范畴意义的是非维度的公理,是非维度格局广大包括自身维度中的公德和利弊维度的为己谋利的己德。利弊维度涵义丰富包括自身维度中目标指向的利和喜好使然的欲。

三个维度都有其本有的内涵,也都有其扩展的外延,各个维度在包括与反包括中互动生成。一句话概之,个人之往即是天理运行,三维所向本是一道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