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生志愿服务培训的相关思考

2018-06-11 11:48李辉朱玫蓉
职教通讯 2018年2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中职生培训

李辉 朱玫蓉

摘 要:从古代的“义学”“义举”到如今的“学雷锋”“感动中国人物”,志愿服务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呈现出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目前,职业院校的在校生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中,高职校大多具备了完善的志愿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但年龄和学识层次较低的中职生志愿服务却问题频现。基于此,通过对24个专业、近5 000名中职生的调研走访,在中职生志愿服务培训的教材设计思路、案例分析、实施途径和评价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思考成果。

关键词:中职生;志愿服务;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李辉,男,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朱玫蓉,女,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4-0070-06

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从传统的“仁”和“义”发展成为今天的“志愿”,期间有西方“志愿服务”的文化融合,也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1996年,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继而向社会推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虽然,其主要内容是针对高校大学生,但各地方团委也都将文件精神传达到了各级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近年来,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全社会都日趋关注志愿服务,在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盛况。这是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余,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的体现。大批中外学者把目光聚焦在志愿服务事业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上,如斯奈德在他的专著中提到:“志愿服务在全世界的盛行对于我们理解帮助的本质至关重要,而且志愿服务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公民解决社会问题。”[1]所以,越是发达的地区,其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空间越大,形式越丰富,作用也越突出。

从大量的事例中课题组发现了两个亟待关注的问题:(1)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的同时,相配套的专业培训却很少;(2)一个特殊群体——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志愿者(下文简称中职生志愿者),他们不断凸显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需求与相对滞后的培训、社会认可度、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不平衡。

一、中职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助学金等形式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如春笋一般从沉睡的冻土中苏醒,招生规模、管理模式、硬件投入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与之相伴的是中职生的教育问题。很多学校把中职生志愿服务工作扎口在团委,志愿者也绝大多数是团员青年。这种模式的有利一面是志愿服务活动基本做到了“有号召,有行动”,问题在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使许多志愿者找不到归属感。

以常州市武进地区为例,2005年3月,市文明办和团市委根据全市志愿服务的需求和志愿者发展现状成立了“常州市志愿者总会”。总会有直属的志愿者协会、分会和服务总队等团体会员,涵盖了各类志愿者34万余名,其中,志愿者有学生、公务员、企业负责人、工人、社区居民、退休人员等组成。可以说,武进区的志愿服务的群众基础是较好的。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也带来了一个专业管理的问题:这些志愿者虽然注册在案,但基本上是以“项目活动”集聚,活动结束就散落各处。同时,在众多的志愿者协会和不同的人群中,没有升学压力、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的中职生志愿者,承担了很多基础性的服务,但由于自身的年龄和学识层次较低,并没有得到社会同等程度的认可。

(一)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概况

武进地区共有三所中职学校,其中,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武进中专)规模最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2017年9月统计数据显示:在校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5 089人,其中75%的志愿者是团员青年。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的校级志愿服务活动不超过10次,且多集中在“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2013年开始,学校各系部参与的校外志愿服务活动激增,志愿者服务范围也从保洁、慰问转向技术服务、专项服务,如“闪电快修”微公益项目、“关爱蓝精灵”的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关爱夕阳红的空巢老人关护项目等。通过整理过往的活动案例,课题组发现,之所以志愿活动在2013年有一个拐点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13年武进区政府承办了“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花博会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同时,由于有专业的志愿者管理团队的介入,全校先后有300名学生接受了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涉及展会、礼仪、急救等。这300名受过培训的志愿者成为学校后来志愿活動发展的中坚力量,并带动了学校的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然而,2015年开始,这批最初的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陆续毕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进行志愿服务培训,相关的志愿服务事业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例如,专业性较强的空巢老人的陪护项目“关爱夕阳红”也从最初的10户老人减少到如今的2户;关爱农民工子女项目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的改善和常州新市民政策的普惠,之前的简单的陪伴慰问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公益品牌价值不在。学校急需转型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而症结恰恰是培训。

(二)中职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当前来看,表面上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开展地如火如荼,但长远地来看,学生志愿服务的体制还不健全。国内很多从事专项研究的学者专家也都论述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思考。中职生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共性的,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和努力。但也有一些问题是针对中职生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

1.中职生志愿服务活动区域性扩大。过去,中职生志愿服务的范围通常是仅限于校园内,或校园周边的社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学生服务的区域范围在逐渐扩大。许多学生会利用寒暑假,以主题服务的方式到较远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2015年至今,每个暑假都进行的“志愿长征路,公益伴我行”活动,最远的学生到了新疆、青海一带。活动范围扩大了,但是对于未成年人的中职生来说,安全保障监管也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2.中职生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性增强。早期的志愿服务主要是围绕着清洁、环保、交通等方面展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慰问和保洁等服务的需求逐渐降低,而对陪伴、关护、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这些服务不仅更有针对性,而且对志愿者的专业要求更高。这对专业知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职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3.中职生被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突出。在中职校学校基本都有这样的概念,学生志愿者活动似乎已经统一归口在团委组织。而共青团组织是一个组织建设严密,执行力较强的团体。只要团委有号召,广大团员青年都会在第一时间响应,但这种响应缺少了或者说降低了志愿服务倡导的“自愿”精神。在问卷調查的过程中,在回答“你以前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一问题时,有49%的同学表示“参加过一两次”,只有10%的同学表示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而经过基础信息核查,这10%的同学中91%是学生干部。可见,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志愿服务的热情并不高,这其中可能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1)活动信息发布不透明;(2)活动内容或者形式学生不感兴趣;(3)没有能力参加相关的活动。在后期的调研中,课题组发现,72%的学生明确表示想参加志愿活动。其中,31%的学生也提出“想参加大型赛会志愿服务锻炼自己,但是招录条件高,自己达不到。”从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相关培训的缺失正在打击学生志愿者的信心,同时,也降低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4.日趋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缺少专业的管理。在武进中专合并办学的十年中,学生志愿者的队伍逐年增加,已经从最初的几十名学生骨干,发展到今天注册志愿者超过5 000人(其中,团员3 491人,实现全员志愿者)。这支庞大的队伍如何管理成为一个令学校和团委都非常头疼的问题。2013年,学校团委借花博会的平台成立了校级的“蒲公英志愿者公益联盟”,并在全校范围内海选了600名注册志愿者。在后来的发展中,联盟队伍不断壮大,管理章程也不断修改,但始终无法接轨专业的志愿者管理组织。2016年,联盟希望通过注册“民非”组织,完成志愿者管理组织的转型升级,但各种注册所需要的资质条件使这项计划最终未能实施。组织形式不能改变,志愿者团队在很多活动的承接上又受到了限制,无法通过活动来提升志愿者能力。因此,系统而规范的志愿者服务培训,包括管理团队的培训才是解决问题的症结。

除此之外,团中央在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对“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解读也落实到了“志愿精神”的贯彻上。综上所述,中职生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对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提出了要求。

二、中职生志愿服务培训的对策

鉴于中职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学校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首先应对中职生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出台总体性的规划,确定培训实施的具体路径和操作平台。

(一)培训的总体性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人员等最广泛的职业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文化的基础[2],因此,学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将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试点《学生社会实践学分测评办法》,如图1所示。

1.在全校范围内要有培训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布置,传达志愿服务的精神。在传承志愿服务精神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事业的本质,自觉自愿认同志愿者的存在价值。[3]

2.要联动教学部门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相融合。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将一部分学分划归到志愿实践中;同时,联合学工部门,在学生的评优评先中引入对志愿实践的考核。

3.要联合家庭、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为中职学生构建优质的志愿服务环境。可以通过与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的对接,让学生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志愿者的本色,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扬志愿精神;通过联系社区,让优秀的志愿者离开学校后依然有可以接纳的志愿者组织,继续服务社会,发扬友爱精神。

(二)培训实施的途径

中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均不成熟,对中职生的志愿服务培训必须遵循中职生的知识构成和身心特点。

1.培训目标。引导中职生树立志愿服务的理念,自愿成为志愿者,自觉践行志愿精神,了解志愿服务的沟通技巧,能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掌握一项或多项专业的服务技能。能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合理规划个人的时间。对个人的志愿服务事业有长期的规划,愿意通过个人的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事业。

2.培训原则。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培训目标,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途径选择应当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1)培训内容时代性强。关注现代中职生获取信息的能力。[4]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要把真正需要中职生志愿者去服务的对象甄选出来,并研究服务内容的具体知识构成和能力要求。[5](2)培训形式要多样。关注中职生的知识构成和年龄特点,培训的形式可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讲座、课程、团队拓展等方式均可以考虑。(3)培训必须有考核。关注培训之后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设,使培训的效果最大化。考核评价可以与中职生的德育学分挂钩,也可以纳入各级各类的评优评先中。

3.培训途径。(1)开发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和授课形式。在下发的1 000份抽样问卷“你喜欢的培训形式有哪些”,其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好玩的”“互动的”,这其中,又有80%的学生同时选择了“知识型”。可见,中职学生是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意识的,但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方式能灵活有趣。针对这一点,课题组把重点放在了活动案例的搜集和网上微课的制作上。目前,已整理出《假日临时团支部活动方案28例》《青年公益活动图文画册》;建设了网上的“蒲公英公益课堂”。(2)搭建了中职生志愿服务管理的框架模型。鉴于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志愿者成长引导图》规范学校志愿者的管理。把培训教材的落实放到管理体系的具体环节中在,保障教材的执行和评价更有效,如图2所示。(3)组建了“公益导师”团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培训指导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学校可以通过对现有德育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等方式培养一批有专业志愿服务培训能力的教师。教师以“公益导师”的身份参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三)培训教材的设计

实践证明,为确保能实现中职生志愿服务的培训目标,培训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教材,其设计编订至关重要。在大量的调研和案例搜集之后,课题组结合部分高校志愿者项目培训的教材,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了本校的中职生志愿服务培训教材的设计思路。

1.常识篇。常识篇内容主要有两个板块组成:(1)“志愿者”的內涵解读、志愿者类型、国际志愿者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日等资料型知识的培训。(2)“志愿服务”内涵和特点的介绍。通过分析志愿服务的特点,引导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的动机,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本篇章的目标是通过卡片似的资料梳理,让学生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有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深化志愿服务的理念。

2.基础篇。基础篇是加入志愿者都必须完成的培训。这个阶段的培训在教材内容上课题组主要考虑了中职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补充“礼仪”“口语交际”“安全”以及“应急事件处理”等知识。素材的收集主要来自网络和各种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后,以情景模拟题的形式给志愿者以明确的指导。这个部分在设计初,考虑了更新的必要,所以,案例的问题是可以不断更新的。

3.关爱篇。关爱篇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板块组成,社区服务和弱势群体关怀。其中,社区服务主要针对社区文化和环境建设,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社区情况的梳理,采集了大量数据和过去五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案例作为培训素材。弱势群体的关怀培训是培训教材中比较难处理的部分,这里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残疾人和家庭贫困人员。特别是,在老人的陪护方面,培训更倾向于药物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有较为专业的基础医护知识。[6]儿童看护方面,自闭症儿童的看护学校有从事这项服务五年以上的志愿者团队“关爱蓝精灵”。因此,很多素材和培训均由该团队的骨干和带队教老师现身说法,内容也以案例和情景模拟为主。

4.赛会篇。赛会服务是很多加入志愿者的学生都渴望参与体验的。赛会服务一般根据赛事或会议的规格要求会有不同,本篇章的赛会服务主要是大型赛会的服务培训。课题组找出了2013年承办常州市花博会的培训手册,同时,准备向学校申请邀请上海的赛会志愿者培训专家到校指导。这个篇章的理论知识部分素材很多,但具体的操作和实战解说需要有经验的专家进行。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构思设计第五个篇章“提高篇”。准备在这一篇章中放入较为成功的志愿者典型,用他们的成长经历去感染每一个参与培训的志愿者。

从近几年的中职生志愿实践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始意识到中职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虽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却有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政府购买服务、学校志愿组织注册民非组织进行运营、学校与社会组织资源整合协力开展服务等。[6]基于当前的中职生志愿服务整体形势,本研究的内容意义重大,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孜勤.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9):25-27.

[2] 胡蓉.中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70-72.

[3] 杨云涵.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J].南方论坛,2011(2):69-71..

[4] 郑金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 单江林.校园志愿服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谢广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与德育功能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2(2):19-21.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中职生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