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角度解答高考小说表现手法鉴赏题

2018-06-16 03:05田平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鹿表现手法小狗

田平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小说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常设考题。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个: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就考题设置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较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那么,试卷是如何设题的,同学们又该怎样答题呢?

先看2017年高考山东卷小说阅读题(《七岔犄角的公鹿》(节选)):20.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语段)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点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这里,不仅“我”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似乎连读者也在为这头受伤的鹿的命运而揪心。)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点评:动作描写,通过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发疯似的”是拟人。)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点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坏”这个词在情感上已经表明了“我”对狼和鹿的不同态度,也隐隐为后文做了铺垫。“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是心理描写。)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点评:“狼……像块石头……”是比喻。)

从文中笔者的点评,同学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

题干说“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那么,答题时首先应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比如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等。然后认真研读文本~段。

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可以分析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以及“我”对公鹿的情感。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分析出是比喻,把被公鹿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从“发疯似的”分析为拟人,突出了狼的凶残。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答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语境分析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表现手法的作用与效果。

参考答案: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做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即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艺术技巧和语言描写这四个方面整体上来把握。

一、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构思方式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抓住关键句段。从情节结构安排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与构思方式(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017年高考浙江卷小说阅读《一种美味》设置了一道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试题: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故事情节结构及作用。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可以从效果上(读者角度)说,也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上说(伏笔、铺垫、呼应),还可以从含义上揭示。从效果上看,点明吃的不是鱼汤,有一种荒诞感;从情节设置上看,开头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鱼汤”的渴望成为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首尾呼应,有一种矛盾,期待与生活困境的矛盾,启发读者思考。

参考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構成呼应。

二、从人物刻画上,分析小说的描写方法与表达效果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其次要抓住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并分析具体内容与表达效果。

从人物刻画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表现其精神面貌,透露其内心活动,揭示其身份,显示其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通过描写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性格。动作描写,通常描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动作,借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神态描写,常常描述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以此透露人物隐秘的内心,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态度。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特定的情绪变化与思维活动的刻画,借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2017年高考浙江卷小说阅读《一种美味》设置了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相关语段)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本题考查鉴赏文段(句子)的精妙之处。一方面,要赏出文段(句子)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效果;另一方面要析出文段(句子)的内涵。总之,赏析的要点,一要有文章的内容,二要有文章的表达效果。本句是描写母亲的,采用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在母亲的视野里又出现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具体的神态写出了母亲的茫然和对父亲的怨怒,环境烘托出没有希望的生活状态。

参考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三、从艺术技巧上,分析小说映衬、烘托、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还要特别关注艺术技巧。在日常教学中,表现手法有时专指艺术技巧。从艺术技巧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映衬、衬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映衬手法通过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衬托手法通过对次要人物或其他事物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的某一性格或特点,使得描写对象的形象更为鲜明。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对象自身的前后不同表现或描写对象与其他对象的不同之处,突出描写对象的显著特点,从而揭示主旨。象征手法在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某种相通或相似的基础上,以某人或某物为载体,通过描写某人或某物,含蓄地表达自己所要寄寓的思想情感,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文章的形象感、深刻性与耐读性。先抑后扬一般先贬抑再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动静结合借助想象和恰当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或动景静写,使人物刻画更加灵动鲜活,使环境描写更富有现场感与感染力。

2017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有删改)对映衬手法进行了考查: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小狗奎尼在3、4、8、9、12五个段落中出现过。小狗奎尼一路小跑在童车旁,又说它躲过了很多灾难。某种程度上映衬了“我的朋友”命运多舛;从作者的叙述语气看,小狗奎尼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朋友。偷偷给小狗奎尼核桃肉吃,跟小狗奎尼分享威士忌,圣诞节凑钱给小狗奎尼买牛骨头当礼物等,可见“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时活泼好动,映衬了“我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小狗奎尼走了后,只剩下“我的朋友”一个人,映衬了她的孤单。

参考答案:①小狗奎尼躲过了很多灾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②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③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④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四、从语言描写上,分析语言、修辞手法的效果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一定要留意语言描写、修辞手法运用效果。从语言描写上看,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语言描写主要作用是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能恰当地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让读者对作品的印象会更深刻。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注意结合文本性质和语言的整体风格。一是语言文字上的特点,二是文中人物语言,三是文章呈现出的整体的语言艺术风格。

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小说阅读《我们的裁缝店》设置了一道分析小说语言的试题: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特色的赏析能力。题干明确定位“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指向很明确,就是分析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生活化”和地方特色。所谓生活气息,是指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听起来感觉很亲切,很自然。小说开篇交代了喀吾图这一富有特色的地域风貌,文中人物对话也体现了当地的语言特色。文中库尔马罕家儿媳妇在裁缝店中的说话就颇具生活化,大量使用口语,显得亲切自然,如“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人物的对话具有地域色彩,如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等,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三只鸡,换条裙子,够不够”,展示出人物直爽率真的一面。庫尔马罕家儿媳妇做裙子不想让公公知道,说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嘛”,写她与婆婆关系亲密,揽过旁边那矮小的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写出来了小媳妇的机灵孝顺。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使用大量的蒙语方言,如“拍兹”“当当”等,极具地域特色。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如写屋外狂风呼啸、昏天暗地,而房子里“温暖和平,锅里炖着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香的酥掉了。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屋内的温馨。

同学们在阅读、解答这类试题时,千万记住一定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猜你喜欢
公鹿表现手法小狗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我是“高速公鹿”,快跑
小狗的憧憬
小狗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小狗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