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散文选评

2018-06-16 03:05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山城村庄

陈玉驹

说理散文,是指以发表议论、阐述某种道理为主的散文。一般的议论文,是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的,而它是用文学形象来说话的。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一、借自然现象说理

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

文/李雪峰

(1)黃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或者是被泥土擦得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踢踏踏地踏着暮色回来了。那些蠕动的灰白色山羊们,像一团团涌动的云朵,唇齿上还弥漫着青草的清香,往往是一撮胡须被草汁染得绿着。它们也意犹未尽地飘回了村庄里。那些一天在野外觅食的鸟儿,慵懒地扇着翅膀,有些叼着虫子或草籽,有些叼着草茎或细微的树枝,也在暮色里飞回村庄,回到屋檐下或者村庄里那些榆树和桐树树缝间像碗一样的鸟巢里去。在院子里叼了一天虫子的鸡一只一只回到了鸡埘。在村庄野地和巷道里浪荡了一天看不到踪影的狗不声不响地溜回家里,蹲卧在被暮色染暗的檐下或大门口。一切生灵都带着怀想回到了村庄,夜晚的村庄是睡觉和做梦的地方。(选取村庄特有的意象——牛、羊、鸟儿、鸡、狗等生灵黄昏时回家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恬淡宁静的乡村生活,为下文写“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张本。)

(2)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显得越发的沉静。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3)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点题。)

(4)那年七月,我在紧靠庄子的后地守青。很多个夜晚,我睡不着觉,一个人半卧在草庵里抽烟或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远处的村庄睡熟的时候,玉米地里却嘈杂了起来,噼噼叭叭的,像下起了一阵大雨,那响声无边无际,一声声清脆、响亮,像石粒掉在大大的玉米叶子上,像雨点滴在宁静的池塘里。伸头望望庵外,星粒闪烁,一弯残月斜挂在天上,根本没有落雨的样子。直到第二天清晨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地里的玉米秆子在一夜之间又长高了许多,顶梢的茎上又冒出一截蛋黄一样的新茎,又隐隐生出一片嫩嫩的新叶。原来是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

(5)村庄睡着了,地里的庄稼没睡着,田野里的泥土没睡着,村庄在夜晚沉沉睡熟的时候,庄稼和泥土们是醒着的。(承接第三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村庄在夜晚睡熟时庄稼和泥土还醒着,给人以遐思。)

(6)还有一年,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庄南头盖了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抹过,地我们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我大吃一惊,还以为是蛇呢,但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个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像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但它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写我和村庄睡熟时树芽竟醒着,给人以深思。)

(7)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墩,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掉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写我扳掉树芽,以为从今而后那棵泡桐树会睡熟,实为下文写树芽“长成一棵树”张本。)

(8)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不想从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很惊讶,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它又长成一棵树了。

(9)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醒着,在鸟儿滴下梦呓,在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醒着,生长着,打量着这个世界。

(10)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照应文题,总结上文,指出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泥土、灵魂、时光还醒着。)

[品鉴]

这是一篇意境深远、描写细腻的美文。文章用村庄的“睡”和庄稼、泥土、灵魂等的“醒”作对比,突出乡村蓬勃的生命气息,给人以深深的启迪。生灵回家、玉米拔节、树芽生长等画面描写,真切细腻,让人深受感染。

二、借社会现象说理

一条街浓缩了一个时代

文/谢冕

一条街,几座坊巷(fāng xiàng),卷起了一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开门见山,点题。)

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是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写三坊七巷悠久的历史。)

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众多的诗人学者。衣锦、文儒、光禄、朱紫,但看这些命名,代表着渊博、儒雅、高贵和韵致。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幽幽墨香中,朗朗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写三坊七巷辈出的人才。)

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命诗歌吹的场所。吟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常小憩光禄坊,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每忆登临却自回。”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风雅。(由物到人,书写福州太守程师孟的文士形象。)

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不仅是文士诗家,这里也记述了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历史印记!(承接上文,书写三坊七巷的武士形象。)

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时势艰难,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丹心。可惜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先后任职多地总督,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出,屡升屡降,实为常人所难承受。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书写文武双全的林则徐的形象。)

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步地前行着,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托起了一个时代。(书写上述人物的伟大功绩。)

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

近时读到一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灯总是首选南后街。那里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极尽一时之盛。而且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写三坊七巷厚重的文化。)

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一条街,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表达作者对三坊七巷的自豪之情。)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三坊七巷”的特点。(4分)

①历史悠久。②人才辈出。③文化厚重。④名声显赫。⑤繁盛。

2.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的诗句,简要分析程太守的形象特征。(6分)

①“喜独来”写出程太守的闲适、清雅。②“野僧题石作吟台”写出程太守有德政、受爱戴。③“无诗可比”“却自回”写出程太守的謙恭、睿智。④赋这首诗表现程太守风雅、善文墨。

3.请结合文章第⑦段内容,理解“托起了一个时代”的内涵。(4分)

①传播思想,开发民智。②激浊扬清,弘扬正气。③勇赴国难,挽救民族。④改写历史,影响巨大。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①南后街走出了许多影响近代历史的风流名士。②南后街的许多仁人志士参与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③南后街的许多文士诗家影响着近代的文学和思想。④表达了作者对南后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三、融合自然和社会现象说理

村 声

文/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这种情理,居住乡下的人们很容易悟出来。(直接讲述乡村声音和寂静的辩证关系。)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所有的街巷,一齐入了睡眠状态。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喝一声“老豆腐开锅!”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写乡村小贩又高又颤的吆喝声。)

“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创造精神,它爱几时叫就几时叫。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打夜作”的人们听了会发生什么感想。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一叫。(写雄鸡的夜叫声。)

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夜猫,俗名叫做秃枭。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恶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免有些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前后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了一个轮摩。(写夜猫的高啸声音。)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群狗狂吠。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人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写群狗的狂吠声音。以上写的是夜晚的声音。)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的破皮鼓。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无论多么困倦的人,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像我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可是既而一想,这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写破鼓晨声。)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乡下人们,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儿,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写卖烧饼麻糖的小铜锣声。以上写的是白天里的声音。)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剩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写偶尔来卖卖鸭梨的小贩的吆喝声。)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也是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相当的热闹。(写村里的狗致敬小贩的声音。)

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写村里娶儿嫁女等声音。)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淅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萧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日”的季节,又少风无雨。(写难得的滴水淅沥声音和白杨萧萧声。以上写的是不常有的村声。)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身,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以前我不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点出村声之于人们的意义,抒发了作者对乡音乡情的喜爱和依恋。)

(有删改)

5.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4分)

①从日常生活感受说起,写出了荒村野地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②点明两者有辩证关系。③点题。④引出下文对村声的各种描绘和感受。

6.全文围绕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4分)

①时间顺序,从夜晚的声音写到白天的声音。②逻辑顺序,从寻常的(一般的)村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不常有的(特殊的)娶儿嫁女等声音。

7.作者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本文的“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①内容上,写的都是日常乡居的各种声音。②情感上,抒发了作者对乡音乡情的喜爱和依恋。③语言上,朴实无华,自然淳朴,乡土气息浓郁。

8.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么?(6分)

①六根清净的和尚也要听鸟叫泉鸣,向往笙箫钟鼓的大热闹。②这些声音,能让人忍住这寂静。③声音能让人们倾听、追看、围观,凭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趣味。

四、借事件说理

山 城

文/施蛰存

(1)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宜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本文主要写“山城”,如果写其他地方,对于山城来说,要么是正衬(侧衬),要么是反衬。所以,文章开头写“昆明”,显然是用了侧衬手法,以突出山城的特点。此段为文章的“启”,开启文章的标题。)

(2)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的地方。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由第一段引出此文的主要写作对象——“山城”,并表明作者对“山城”的主观感受——山城具有“特殊气息”。此段为文章的“承”。)

(3)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下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候来往的汽车看热闹。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婦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有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此段写山城的生活节奏缓慢、有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特殊气息”。请注意“早晨”“下午”“黄昏”“黑夜”这些表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山城的生活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

(4)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现在是狗的城市了。它们奔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注意“但是”一词,如果说作者对“山城的生活节奏、有规律”持喜欢和向往的话,那么此段就要开始表达不喜欢的态度了,否则构不成转折关系。此段为文章的“转”。)

(5)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这里的人从来不作每天的计划。“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古谚于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对于他们,每一个月并没有三十天,而是只有六天,因为他们每五天赶一次街子。一切的事情都得在街子天做。买鱼肉鸡蛋蔬菜米粮,均须到街子天,错过了这个街子天, (下转第21页)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山城村庄
三维重庆
初 春
山城物语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山城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