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新素材解读与运用

2018-06-16 03:05薛守红李雪松孔佳丽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山城斑马线环卫工人

薛守红 李雪松 孔佳丽

青岛环卫工免费吃饭

63岁的刘泉杰,是青岛崂山区株洲路上的环卫工。深秋时节,落叶很多。早上6点,这条路他已经扫了一个小时。天亮得很快,他需要趁着行人少把路边的垃圾箱擦一遍,再将花坛里的垃圾捡起来。6:30,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的环卫工们也迎来了饭点,随后十几位环卫工人逐渐聚集到青岛崂山区劲松七路一家名叫鑫河畔绿色早餐的饭店门前。

集合之后,刘泉杰和他的同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这家不花钱就能吃饭的饭店。店里的饭菜花样不少,还正热乎,大家凑到一桌上,吃上了当天的第一顿饭。环卫工人们说,这家店的老板不仅不要早餐钱,中午也请他们吃免费的自助餐。饭店的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板不让他们宣扬,也让他们不要嫌弃环卫工人。

这位一直在请环卫工人吃饭的饭店老板,名叫于化集。在做饭店老板之前,自己开了十几年的出租车,同样早出晚归,环卫工人的辛苦他感同身受。“看到他们在马路邊啃着干馒头,也没水,感觉太不容易了,要是家里条件好,也不可能这么大年龄出来当环卫工人,吃也吃不好,喝也喝不好。”于化集说。

记者从饭店员工口中了解到,于化集为环卫工人做的事情不止免费早午饭这些。今年夏天开始,于化集的饭店楼下就多了一个棚子,既提供茶水,也提供卫生间,专供环卫工人乘凉和休息。中午,在20元一位的自助餐厅里,记者又碰到了前来吃饭的环卫工人们。他们告诉记者,之前大家不好意思再来吃饭,老板还专门开车出去找。为了少给老板添麻烦,环卫工人们吃饭都不浪费,吃完饭也都自觉地把餐具放回去。久而久之,这张桌子就成了店里的一处风景,很多客人也都为这样的举动点赞。

多维解读一:为普通人的爱心善心点个赞。

看到环卫工人的辛苦而感同身受,由感同身受而伸出关爱之手,奉献爱心,让环卫工人有免费的饭可吃,有热水可喝,有地方可歇,这家餐馆的老板无疑是值得赞扬和尊敬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爱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高居万物榜首的标志,也应当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一个人的追求。

多维解读二:低调行善更值得学习。

相比少数人的高调慈善,这位不让员工宣扬的老板于化集更显难能可贵。在不少人把慈善当做一种生财或者进阶途径的时候,低调的慈善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低调行善是以帮助弱者为目的,是行动为王的慈善,低调行善者通过自己的行为足以让那些挂羊头卖狗肉者以及雷声大雨点小者感到汗颜。

多维解读三:政府应当站在关心底层劳动者的最前沿。

我们应当为社会中出现的好人好事鼓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些好人的出现,只是说明有人没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有些感动的出现,总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行业持续地给社会留下“可怜”的印象,本身就很说明问题,说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劳动条件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尊严没有得到充分维护。而这些,仅仅靠寄希望于非常态的、“慈善性”的个人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说,如果这种情况成为常态,反而是社会的悲哀,应该反思而非感动。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有更多的作为,切实解决环卫工人的物质需求,如此,对于社会来说,才是值得庆幸的。

适用话题:爱心善心、为人低调、公共保障、政府职能。

偏激,河南一中学当面砸毁学生手机

10月8号,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了一场“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那儿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

据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可以带手机,但进了学校之后不能用,不能再放到学生自己那里,因为放在学生那,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拿出来玩,所以带来学校后要统一交给老师。而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对此,学校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是没办法,一切为学生好。

10月11日晚,记者得到了一份名为《华龙高中部学生手机等9项管理措施》的文件。该文件第一条内容为,“在教室、公寓里发现学生有携带手机的,直接放入有水的水桶内或收交后统一集中销毁;在校园其他地方发现学生有携带手机的,一律没收,集中保管,放寒假时学生领取带回家。但特别强调:性质严重的,当场砸碎或统一集中销毁。发现有手机充电器的、私拉电源插座、吹风机等违规使用用电设备的一律没收,统一集中销毁。学生在被收的过程中坚持不交或者顶撞老师,直接开除。”

多维解读一:多少暴力顶着爱的名义。

一切为了学生,一直是教育界奉为圭臬的箴言。学校想让学生专心学习,不要沉迷手机,初衷当然不坏。然而,不论动机多么良善,以“爱”为名滥用暴力,都是不正当的。说到底,手机终归是私人财产,采用“暴力销毁”这种最极端的手段,显然超出了合理范围。暴力教育的最大危害在于影响学生的思维,容易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

多维解读二:治标与治本。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教化学生走上正道,而靠暴力销毁手机,并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认真好学。以前没有电子产品的时候,学生们倒不会玩手机,但也会偷偷看小说、传纸条,甚至只是看着窗外的鸟发呆或走神,这同样会影响上课的质量。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手机身上,而在于教育者必须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律精神,引导学生平衡好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与根本使命,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压力与不快乐,而是成就人的美好心灵。管理学生也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恐怕难有好效果。

多维解读三:方法总比困难多。

同样是面对学生玩手机这个棘手的问题,富有管理智慧的学校自然会采用更合理的手段。有些学校设置了特制的手机充电柜,给学生的手机“限时充电”,以实现上课时“人机分离”;也有学校让每个班学生通过民主投票自主决定是否申请成为“零手机”班,同时为每个班级配备纯粹用于通信联络的“老人手机”。这些做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频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诚信意识,可谓一箭双雕。

适用话题:思路与方法、治标与治本、什么是爱。

礼让斑马线是对美德的呼唤

金华交警上传的一段监控视频显示,2017年11月15日上午9点04分左右,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螺山路,一位老奶奶想要过马路,黄色浙牌轿车司机见状自觉刹车礼让。但是,相邻车道的数辆轿车却对老奶奶视而不见,接连驶过。看不下去的司机不得已往左打方向,停在了第一车道和第二车道的实线上,占用了两个车道,截住后面的车流,老奶奶终于顺利通过马路。

[素材解读]

交通出行既是一种法律秩序,也是一种社区秩序。其良好运行,离不开司机和行人共同的参与。如果双方都不相让,难免两败俱伤;如果彼此都遵循基本的公共规则和文明共识,就会实现互利共赢。在路权分配上,给予行人多点弱势补偿,既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必需,也有助于优化人居环境和提高公众生活品质。对于机动车司机而言,礼让行人并不很难,往往缺少的不是文明认识和行为能力,而是缺乏对秩序规则意识与友善利他意愿的坚守。“我的安全我做主”,规避“斑马线”安全风险,既需要机动车自律守法,也需要行人对红绿灯规则的遵守、对斑马线这一“生命线”的敬畏。构建和谐出行格局,规避不该发生的“斑马线”悲剧,开车者要踩得住刹车,行路人也要管得住两条腿,而遵规守法就是双方共同恪守的行为底线。

[适用话题]

安全、文明、公平、公正、素养、习惯、遵守秩序、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立意参考]

①车让行人,是现代人应该遵循的一种行为文明。②要“车让人”,不要“中国式过马路”。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④比道德更重要的是生命。⑤“礼让斑马线”,应唤醒双向的底线意识。⑥礼让是友善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基因。⑦机动车通过斑马线时,是一脚油门还是善意礼让,是城市是否文明的一个缩影。⑧让斑马线成为市民出行的安全线和文明城市建设的风景线。⑨从安全的角度,礼让斑马线就是一种善行,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素材锐评]

让礼让斑马线成为习惯

最近,全国多个城市开展礼让斑马线的专项行动,引导并强化驾驶员和行人的规则意识。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一次又一次的“斑马线惨案”,不断提醒着我们要尽快补上文明开车这一课,让礼让斑马线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汽车社会”,但很多人的驾驶习惯还停留在自行车时代,以方便自己为中心,甚至无视交通法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行驶车辆必须优先让行人通行,不遵守者要接受处罚。但长期以来,抢行斑马线的驾驶陋习业已成为顽疾,难以根除。

斑马线是生命线,礼让斑马线就是敬畏生命。近年来,全国多地的惨痛教训让相关部门痛定思痛,不仅下决心严格执法,还大力推动交通文明行动,力争让礼让斑马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观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交通秩序是很直观的窗口。行人遇到红灯时,能否主动等候,不抢行;汽车通过斑马线时,驾驶员是踩一脚刹车给行人一个善意礼让的手势,还是加一脚油门鸣着喇叭抢行,都体现着“汽车社会”的文明程度。

营造礼让斑马线的良好氛围,还要创新引导方式方法,努力在全社会达成文明交通的共识。例如,北京有的路口最近出现了右转专用绿灯的改革,由过去的绿灯右转车辆通行,变为黄灯闪烁时机动车可以在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前提下通行。嚴格执法、文明交通的号召再辅以信号灯改革等具体的交通管理实践,我们相信一定能够起到立体的有效的引导作用。

文明的习惯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礼让斑马线的车多了,乱穿马路的人少了,“斑马线惨案”“路怒”等发生的概率就会下降。人们出行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汽车社会也会因礼让而更加的和谐通畅。

(上接第13页)

就得等下一个街子,于是五天就很容易地过去了。医生什么人,也是赶街子的。人倘若生了什么病,五天之内没有变化是幸福的。医生给你诊了脉,给你留下五天服食的药,你就等到下一个街子天再请教他。警察也是赶街子的,当警察不够维持秩序时,不得不让过去被裁的警察来临时服务一下。这就是赶街子的警察,谁知道他们在非街子天做些什么事呢。(此段写山城的生活样式——“赶街子”。)

(6)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很少人家有一个钟。既然今天或明天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午与下午更有什么分别呢?你说,这不是赶惯了街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吗?(此段写“赶街子”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

(7)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但我既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也似乎稍微发现了她的一点好处。我常常会想起“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一副对联,仿佛很可以用来贴在这里的城门上。然而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到底只堪从想像中去追求的,比如你身处于一个烦嚣的都会里,偶尔憧憬一下这样的山城生活,那是对你很有补益的。如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然而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终于没有逃离,而还在这里住下去呢?是的,请你凑过耳朵来,我将指点给你看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你,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此段综合全面表达作者对山城的情感取向:向往、不满、苦闷、无奈、迷惘、自嘲等。此段为文章的“合”。)

(有删改)

9.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①通过否定昆明是真正的“山城”,突出宜良等地更具山城特色。②照应文题“山城”。③引出下文对真正山城的叙写。④激发读者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10.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请简要概括。(4分)

①生活节奏缓慢,有规律。②民风淳朴。③人们清闲慵懒。④社会环境和平安宁。

11.作者为何详写赶街子的场景?请简要分析。(6分)

①赶街子场景具体写出了山城人迟缓闲懒、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特性。②赶街子是山城人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③以点带面,具体刻画出山城的生活状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2.本文重点叙写山城生活,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①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②对山城中人们迟缓闲懒生活的不满。③对自己小住山城,单调乏味生活的苦闷、无奈。④对滞留山城,找不到更好去处的迷惘。⑤身处山城,依然能在寂寞里抱有希望的自我安慰(自嘲)。

猜你喜欢
山城斑马线环卫工人
三维重庆
创意斑马线
11岁女孩连续4年请环卫工吃饺子
跟踪导练(五)(4)
机智的斑马线
环卫工人 工会一直在你身边
不能任由“3D斑马线”上道
我想设个“环卫工人节”
山城物语
小脚丫斑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