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藏雪影 清白写芳心—梁九章《墨梅图》及题跋赏析

2018-06-19 02:44郑克祥
收藏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题跋

□ 郑克祥

清代中晚期,在佛山古镇,由顺德迁居而来的梁氏,因商而富,于松风里一带,置地建屋,迅速繁衍壮大,同时好读业儒之风浓厚,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梁蔼如、梁九图、梁九章、梁九华等一批文化名人。他们各筑园林斋轩,与远近士林雅士悠游唱和,盛极一时,后连聚一起称为梁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一、梁九章其人

梁九章,“原名九莲,诞日阶前瓷盘所栽莲开九花故名”,又名子元,字修明,号云裳,“生乾隆丁未(1787年)七月初二日,终道光壬寅(1842年)三月初六日,五十有六”。①汪兆镛《岭南画征略》称:“梁九章,字云裳,九图从兄,工画梅,嗜石,喜收藏书画。” 梁九图在文学艺术上的建树颇多,其所筑十二石斋,当时享有盛名,梁九章是他的亲兄长,而非“从兄”。在梁氏谱牒中,二人同为自顺德迁居佛山的梁玉成(家谱载号恕堂)儿子,梁九章为“恕堂公长子”,梁九图为“恕堂公六子”。②因此汪氏所记明显错误。

如同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一样,他从小就走上了读书科考的道路,但事实上在仕途上并不显达,史载梁九章“嘉庆丙子(1816年)顺天乡试选国史馆,誊录一统志臣工列传,告成议叙得四川布政司经历”,③“道光戊子(1828年)科充四川乡试巡察官、武乡试巡绰官,升用知州”,④“大吏奇其才,每畀重任艰巨辄胜,旋以亲老回籍不复出”。⑤可知他一生主要的宦历是在北京和四川任职,职位不高,在京时间最长,大约从1816年至其1828年,达十余年。后离京入川。

图1 梁九章《墨梅图》佛山市博物馆藏

在京期间,梁九章虽然官位低微,但素好艺文鉴赏,结识了多位享誉当时的文人名士,“久居京师与翁鸿胪方纲、郭编修尚先、李太守威诸公游”。⑥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大兴人(今属北京),历任广东、江西、山东学政,于金石、考据、诗文多有造诣,精书画鉴赏,善书法,是乾嘉时期文坛的著名人物。梁九章入京时翁氏已届暮年,交往时间不长。郭尚先(1785~1832年)字元闻,又字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官大理寺卿,精于鉴藏,善书法,工兰竹,有名于当代。李威,字畏吾,号凤冈,福建龙溪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1778年),官中书舍人、刑部郎中,嘉庆十七年(1812年)调任广州知府,精擅书画,为时人所推重。梁九章与他们交游,不仅增加了学识,而且获得了不少书法珍品,特别是这些人的书作手迹,后来摹刻《寒香馆法帖》皆有选入。

图2 梁九章款、印

图3 曾国荃、何翀与罗岸先三人题跋及其印文

梁九章在1828年前往四川为官,逗留时间应该较短,很快就南返归乡,从此再无外游。他在佛山过着怡情雅乐的隐士生活,“筑寒香馆于汾水曲,古梅奇石环列左右,汾水为粤城上游要地,南北士大夫往来络绎,道过者多与之订缟纻交,而应酬赠答,佳章隽句又往往清丽缠绵”。⑦寒香馆“在佛山西贤里”,⑧与梁九图的十二石斋相望而立,两者交相呼应,成为远近文人雅士集会唱和的佳处。当时佛山本地的名人显宦如吴荣光、骆秉章,广东士林翘楚如谭莹、张维屏、黄培芳、罗文俊、鲍俊、吕翔等,还有外省入粤文士江葆森等,皆曾流连其中。顺德文人吴炳南甚至长期寄住下来,终日追随左右。吴炳南,“字韶征,一字星侪,又字华溪,广东顺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书画琴弈,靡不精妙,著华溪诗钞”。⑨吴氏与梁九章情谊深厚,梁九章死后,“吴星侪哭以诗云:石多顽趋今无主,梅有花神亦哭君”。⑩

二、寒香馆法帖

梁九章嗜古好藏,对奇石、书法非常钟爱,特别是书法墨迹,加之家财富裕,行迹所到皆留心收集,在北京和四川为官期间收获颇丰,卸职回乡后,随身携归大量古今名帖、名人手迹,藏之于寒香馆,时常与同好文友展卷品评赏玩。道光丙申年(1836年),梁九章将多年集藏的书法碑帖,选取精者,摹刻上石,并以馆号命题为“寒香馆法帖”。

图4 黄庆莱题五言诗

“寒香馆法帖”原刻石80余件,双面刻字,现存于佛山市博物馆。刻成后,曾上墨拓印,从留存的拓本看,全书分六卷,首页有梁九图亲笔题名“寒香馆藏真帖”。该帖问世后颇受推许,“当时粤中鉴藏家南海则有叶氏风满楼,吴氏筠清馆及梁氏寒香馆而三”。⑪关于刻印法帖的缘起和基本情况,梁九章在帖尾言道:

仆少时即喜购古人书法,迨壮游京师宦西蜀,所得日伙,年来老病侵寻,翻阅渐疏,半饱蟫蠹,古人遗迹恐就湮没,爰择其尤欣赏者廿二家,手摹勒石,俾垂永久,庶无负好古初心云尔。⑪

从其自述中可知,寒香馆法帖所选原本主要是在北京和四川宦游时征集,包含22家的作品,体例上基本按时间顺序从晋至清代排列,每家作品居前,后附诸家品评题跋,从内容看这些题跋或为原帖所附历代流传,或为梁氏亲朋文友所题。

三、《墨梅图》及题跋

佛山市博物馆收藏有梁九章的一幅《墨梅图》中堂,此画为绢本墨色,纵123、横44厘米。画面撷取梅树中间一段,梅枝自右下斜出,以侧锋淡墨挥写主枝,浓墨点枯枝。主干挺拔苍劲,用笔老辣,分枝疏影横斜。梅枝交叉处花朵竞相盛开,枝梢处则含苞未放,以淡墨白描圈花瓣,浓墨点萼。全图布局舒朗雅致,梅花清新淡雅呼之欲出;大部留白,尽显寒梅傲雪盛开之风姿(图1)。

梅枝右侧空白处有作者落款“乙未沐佛节仿金寿门笔意于寒香小馆,云裳居士梁九章”。落款下方钤有白文方印“九章”以及朱文方印“云裳”(图2)。由款文可知,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沐佛节,梁九章48岁时在其寒香馆师法金农的墨梅绘画技法而创作此图。金农为清代著名画家,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人物、山水等,尤精墨梅,与同时期的丁敬、吴西林并称“浙西三高士”,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首。⑪金农所画墨梅,密萼繁枝,梅干多用浓、淡墨随意写之,顿挫有如篆书,花瓣用意笔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表现一种幽冷疏散的意境。梁九章本人亦爱梅,曾特意建“梅园”种植梅花,尤喜画梅。其梅花画作,“时论称其秀逸中见古劲,当与金冬心并驱争先”。其咏梅佳句“与君同住梅花园,日写梅花数百枝。不及会籍童二树,三千三百十三诗”。颇为清丽缠绵,爱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画右跋文乃邓维霖手书,主要叙述梁九章生平事迹、墨梅图来历及题跋之缘由,跋后钤白文“邓维霖印”。跋文如下:

云裳先生名家子,幼聪颖殊常,清超拔俗。少日肄业成均,屡应京兆试,不售,居史馆久。法书名画,极意搜罗,藏弆甚富。京师名公卿多与交游,争出所藏鉴定,咸服其精识。工绘事,尤喜画梅,笔意雅近金冬心。謄考满,官四川,历巴、渝、岷、峨诸盛,益得江山之助,积健为雄。解组后日臻静逸,殊有暗香疏影之致。画境至是,凡数变矣。尝集唐宋迄民国朝二十二家原迹,未经前人上石者,刻为寒香馆帖六卷,名重一时,与先生墨宝同为世所珍惜。而其出处性情,大略陶彭泽、林和靖为近。余生少晚,恨未一亲道范,他作又皆毁于兵燹,零落殆尽,为可嘅也。此幅为其从子竹虚观察所藏,世间不易再觏者,吉光片羽,定有吉祥云呵护之。癸酉嘉平之官永绥,将发之前日,竹虚观察嘱题数语,并以志别。南海后学邓维霖倚装敬跋。

由上述跋文可知,此画曾为梁九章侄子梁元超所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腊月,邓维霖即将前往湖南永绥赴任,临行前一天,梁元超为其送行并请其在此画题跋。梁元超,原名世谦,字有大,一字竹虚,佛山松桂里梁氏族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其父梁应琨与梁九章为堂兄弟。梁元超少年聪颖,经史咸通,国子监生,由员外郎衔捐纳郎中分部学习。咸丰八年(1858年)签分户部山西司兼湖广司行走,咸丰九年(1859年)以本籍捐输团练,后被派到湖南任补用知府。同治十年(1871年)署岳州府知府。梁元超酷爱金石,曾先后购得汉砖百二十方以及晋以下各砖,珍如拱璧,回佛山后在新美坊梁家庄修筑“百二汉砖吟馆”。馆前穿池种柳,荷红衬绿,广邀文人骚客,征诗雅集,一时传为盛事。

画上方自右至左分别为曾国荃、何翀与罗岸先三人所题跋文并钤以印文(图3 )。跋文如下:

总之,在东晋君臣看来,儒家经传是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之源与意义生成方式,是其诏令、奏言与政论运思的意义生成、延伸的源泉。于是,尽管在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如王导、谢安可能有些政治上侧重自然无为以达成江左君臣的相安,但在其诏令、奏言中,东晋君臣一再征引儒家经传或孔孟等儒家圣贤的言行作为其立论的根据,以申明自己的政治理念或治国方略,并将其实践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岭南有奇秀,林峦表葱蒨。水木湛清辉,云物穷谲变。梁君妙丹青,荆关今再见。画梅脱尘埃,玩赏倾时彦。泥污弃轩冕,早入高士传。嘉道风徽歇,实誉犹独擅。伯仲王元章,奚止冬心羡。炎书试披寻,坐观殊忻忭。雅足散敲蒸,䌷索竟忘倦。名笔不可得,珎袭埒隋卞。甲戌夏日竹虚仁兄大人嘱题。沅甫曾国荃。

梁云裳先生此作法金冬心先生,意于暗香疏影间,别以秀逸奇峭之笔出之,盖学古而不泥于古,正所谓善学古也。然流风余韵,亦足以想见其为人,盖林和靖之俦欤。光绪戊寅清和月书于竹清石寿之斋,应竹虚观察大人雅嘱,丹山老人何翀题。

凡画梅家莫不以王元章为称首,金冬心先生得力于此,参以禅意,自谓见多龙窝,非世俗所能辨识。此卷吾粤梁云裳先生作,云仿寿门。静玩之,神合冬心而笔力过之,其气格直逼王元章矣。窃思云裳先生笔墨,世不多见,今始得窥钜制,信非寻常涂抹家所可拟,而知之者鲜。以先生世代簪缨,居吾粤乡,先生之望犹轻忽落是,则当代之隐君子负异才而不闻于世者,曷可胜道。此固有心人同一慨叹也。癸酉秋(竹虚仁)兄(雅)嘱,乃跋后敬陌数语,以志向往。禺麓罗岸先书于恒敬轩。

据题跋可知,曾国荃题跋的时间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夏,此时曾国荃已“称病,奏请开缺回籍调养”,正在湖南长沙赋闲,而梁元超亦恰好在湖南岳州任上,这段跋文见证了两人的交情。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人,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

罗岸先题跋的时间比曾国荃稍早,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罗岸先,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同光年间,番禺人。其能诗工画,善画山水,笔法近文征明,时得其静秀之致,亦工人物、草虫。其一生以卖画为生,传世作品以花卉居多,设色明艳,气格清新。⑪

何翀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在广州河南蒙圣里的“竹清石寿之斋”画室写下这段题跋,此时他已年过古稀,画艺日臻化境,在当时的广东画坛已颇有名望。何翀,字丹山,号烟桥老人,又号七十二峰山人,南海九江烟桥人。“家贫,性聪敏,经师指教,辄有妙悟。所画花卉翎毛,取法新罗山人,翎毛尤为擅绝;所写柳燕,自饶活趣;更工于竹树鹩哥。”尝论画不难于描绘,而难于命意,结构布局次之,点缀又次之。其作画重视观察自然,取材现实,笔致高秀,静气近人。

画左自上而下分别为黄庆莱与林彭年所题五言诗及作诗缘由(图4、图5),释读如下:

绘梅当绘神,看梅当看影。磅礴万古心,几人识幽性。岭南有佳种,高据罗浮顶。我欲携之归,独锄明月径。常令冰雪中,暗香通梦境。坐观横斜姿,古艳肺肝沁。今日展此图,丰骨肖苍劲。面壁匪十年,莫去甜俗病。著笔却无多,天然见秀靓。陡觉悬尘斋,槎枒耐清冷。岂特金寿门,前身柇逋定。今古叹寥寥,画手谁与并。愿子什袭藏,通化愁俄顷。竹虚仁兄世大人嘱,弟林彭年题。

林彭年,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咸丰至道光年间,原名殿芳,字朝珊,亦字朝三,南海丹灶上林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武英殿、实录馆协修及纂修官、提调官、富新仓监督官,山东监察御史官,累迁至贵州镇远府知府,卒于贵州。林彭年“为人朴诚敦厚,内希濂洛关闽之绪,外欲拓以开物成务之才,至于富贵温饱非其志也。"林彭年与梁元超均为佛山人氏,梁元超比其年长,两人均长期在外地为官,具有相似的经历。

综合上文释读之落款及题跋,这幅画曾长期为梁元超收藏,画上跋文均由梁元超在不同时期请人题写,而题跋者则从不同角度盛赞此画的画艺高卓及作者梁九章的高风亮节。曾国荃评价此画中墨梅“伯仲王元章,奚止冬心羡”,称梁九章其人“泥污弃轩冕,早入高士传”;何翀赞其“学古而不泥于古”;罗岸先认为此画“神合冬心而笔力过之,其气格直逼王元章矣”,罗氏更借古思今,感叹当时社会中像梁九章那样的“当代之隐君子负异才而不闻于世者,曷可胜道”。尤为难得的是,这些题跋保留了这些历史名人的手书墨迹,对研究这些人的书法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些以梁元超为纽带的题跋反映了晚晴时期的官僚士人通过书画等媒介以文会友的历史事实,是研究晚清文人士大夫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当时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参考资料,其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已经超越墨梅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

图5 林彭年题五言诗

注释:

①②④⑧《梁氏支谱》,清代咸丰抄本。

③⑤⑥⑦[民国]冼宝幹《佛山忠义乡志》。

⑨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⑩ [清]汪兆镛《岭南画征略·补遗》。

[清]梁九章《寒香馆法帖》,佛山市博物馆藏。[清] 金农《冬心先生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谢文勇《广东画人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

[清]郑荣等修、桂坫等纂,宣统二年刻《南海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一八一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郑梦玉等修,梁绍献等纂,道光十五年修,同治十一年刻刊《续修南海县志二十六卷》,《中国方志丛书》第五十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猜你喜欢
题跋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李 明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
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
陈訚旧藏敦煌文献题跋辑录与研究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从题跋看湖南近代私家藏书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