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大运河文化论坛

2018-06-22 08:25王京涛
今日国土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师范学院洛阳

文/王京涛 图/万 芊

本刊讯4月10日和14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洛阳师范学院、北京物资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分别在北京和洛阳主办大运河文化论坛。

4月10日,在北京国际竹藤中心召开的论坛由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专家委员会主任陈洲其主持。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本会名誉理事长、总顾问张怀西,学会理事长柳忠勤,本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原巡视员陈宣庆,本会监事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原巡视员卫宏,本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青松,本会党委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周广莲,洛阳市委常委、副市长胡衡庐,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彬,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以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和新华社、人民网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座谈会并围绕大运河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

大运河文化论坛(北京)会场

4月14日,在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召开的论坛由本会理事长、党委书记柳忠勤主持,百佳深呼吸小城专家委员会主任、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出席并讲话。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方向。

洛阳是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的城市之一,最早的隋唐大运河在这里挖下第一锹,北连北京、南接杭州,成为大运河的真正中心;并通过大运河,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贯通连结起来,开创了水陆联运的新时代,洛阳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因此,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洛阳要自觉担当、奋力担纲,深耕细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像参与大运河申遗一样,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文明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运河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全国示范,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继续走在全中国的最前列。

本会与洛阳师范学院是长期的会院共建单位,本会党支部与学院国土与旅游系党支部也是党支部共建单位,多年来在绿色发展、学科建设、重大学术课题研究等领域共建合作,取得较好成效。基于这一背景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和部委领导与洛阳师范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一道近期在大运河文化研究方面继续探索并大力支持洛阳师范学院开展课题攻关,目前,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了很多有成效、有影响的成果。4月10日,本会理事长柳忠勤在介绍大运河文化论坛筹备情况时讲到。

4月10日,本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原巡视员陈宣庆,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生活质量处处长黄玮茹,水利部水资源中心高工田玉龙,中国文物研究院原院长张延皓,本会监事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原巡视员卫宏等专家学者和部委领导认为,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起点与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意义。隋唐大运河的建设,使洛阳成为当时世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隋唐大运河西接陆上丝绸之路,东联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水陆联运的新时代,大大促进了国内外的物资交流,使洛阳成为八方辐辏、万国咸通的交通枢纽和沟通中亚和欧洲的桥梁,连接“一带一路”的中枢,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当前应对隋唐大运河予以更多关注。不仅要关注“活”的运河,也要关注已堙没的运河,以实现运河话语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均衡化。

与会专家和学者建议,将国家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提上日程,建设地点建议选在洛阳;有关部门在进行中国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时,将隋唐大运河遗址系统考古发掘工程设为重大专项。

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建议,在河南省境内运河沿线城市间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联动机制、整体规划和统一法规,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遗产管理与水利航运管理的关系、文化功能与航运功能的关系,共同将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更好。通过联手挖掘运河文化价值、联手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推出运河文化项目,活化运河历史文化,输出文化产品,共同讲好河南的运河故事,共筑中国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带和经济增长带,努力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贯穿省域的大长廊、建设旅游强省强市的强支点,打造好“一心四带四区”,让千年运河更好地造福当地百姓,为中部崛起助力。

4月14日上午,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中国文物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作主旨报告,运河沿线八省市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分四个小组进行了小组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并结集出版。

通过研讨,专家认为,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更在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时,要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统一,给予隋唐大运河与京杭运河、浙东运河同等的政策考量和发展机遇;有必要建设国家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构建隋唐大运河黄金旅游带,并将这些重大专项项目尽早提上日程。

研讨会闭幕式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凯声主持。他对四个小组的专题研讨情况进行了点评,指出大运河既有辉煌的过去,又代表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应齐心协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加强运河沿线兄弟城市的联动与协作,共同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运河文化遗产,联手打造高层次的运河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推出运河文化项目与产品,传承与弘扬运河历史文化,努力将隋唐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贯穿省域的经济与文化的纽带,形成运河沿岸的文化共同体,共同推动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本会名誉理事长、总顾问张怀西在论坛上作了重要讲话。张怀西指出,首先,洛阳市政府和洛阳师范学院专门以大运河特别是隋唐大运河来进行研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地方的院校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认为是有相当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第二,大运河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可以和万里长城相提并论,过去我们只提万里长城,很少提到大运河。但是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作用来看,大运河的意义绝对不亚于长城。它的运输量,人员的往来等等那是相当繁华的,所以它的历史的作用和现实作用,一直到现在仍然是非常好。第三,万里长城比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的建筑意义还要大。我看这个材料,比巴拿马运河还要早一千多年,长度比苏伊士运河长15倍,比巴拿巴运河长33倍。这个很了不起了。留下的大运河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废江河万古流。所以从历史意义上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第四,研究大运河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隋唐大运河也是很大的课题。隋唐大运河有没有水,大概2000里路,1000里大概没有水,1000里大概有水。你没有水怎么恢复,怎么保护,这个要研究了。能不能通水,有没有必要通水,这个要研究。运河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仅要洛阳来出力,而且沿线要出力,国家要出力,各个部门一起搞。刚才说到的搞一个纲要非常有道理。第五,最后还是要落实习近平同志的三句话,要保护好、要传承好、要利用好,这三句话,一定要把它认认真真的研究和落实。怎么保护?水要有,沿线城市要发展,经济社会要发展,乡村要有名城古镇,文物要保护维修等等都是很大的课题;传承好。你要把这些东西传承给下一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是没有中断过的,靠什么?就是靠传承。所以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好。是文化带、还是经济带还是生态带?总之是使大运河成为我们国家大地上面的一个璀璨的腰带,我们的河流都是由西向东的,就是运河是由南向北的,其他没有的,都是由西向东的,但是运河是由北朝南的,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我建议我们特别是有关部门一定要很好的来研究,出力出钱出主意,共同努力,把运河建成一个镶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一个璀璨的腰带。

论坛期间,与会领导和专家还听取了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商立君介绍2015年本会与洛阳师范学院举行的全国绿色国土行走进洛阳师范学院而创作的 《美丽中国》歌曲,现此歌曲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学会理事长柳忠勤提议把这首歌曲与百佳深呼吸小城“小城圆舞曲”以及临江市创作的“快来小城深呼吸”作品,作为百佳深呼吸小城文化品牌项目和全国绿色国土行相结合走进百佳深呼吸小城之中。

与会人员在座谈会后合影

猜你喜欢
大运河师范学院洛阳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洛阳正大剧院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放歌大运河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