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内涵探微

2018-06-23 10:54张文福
武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武术

张文福

摘要: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要素来充实自己,扩展自己,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主要有:搏击内涵、道德内涵、伦理内涵、哲学内涵、美学内涵、教育内涵和修身内涵。当武术从单一的打斗技巧增加到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附加意义时,原来的武术便开始升华。武术从“形而下”向“形而上”转变的过程,即是武术文化内涵不断演变的进程。

关键词:武术 文化内涵 道德内涵 哲学内涵 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041—04

1前言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来充实自己,却又不失本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易经·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人文是为了生成、改造和教化天下。武术原本是格斗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武术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人们不断赋予武术除搏击打斗和防身以外的一些意义。赵仲明认为:“当人们理性地整理和组织实践及主观感觉,力图使之成为人类生活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成为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的东西或理想的形象时,文化便开始产生。”因此,武术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武术从原始状态逐渐转向成为反映其自身理想形象的发展过程。武术从单一的打斗技巧增加到有了文化内涵和社会附加意义时,原来的武术便开始升华了。中华文化向来是包容并蓄的,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美学及教育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渗透下,武术早已脱离低级形态。也正是因为这些物质和思想的附加值,使中国的传统武术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马凌诺斯基说:“文化含有两大主要成分——物质的和精神的,即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的机体。文化的现实即存在于这两部分的关系中。”因此,武术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体现物质性的搏击内涵和教育内涵,体现精神性的道德内涵、伦理内涵、哲学内涵和美学内涵以及容物质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的修身内涵等。

2武术的内涵

2.1武术的原始本真

“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武”字的描述。而事实上,“止”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止”,即趾脚,代表行动,动作。戈是兵器。所以“武”的原始意义是举起武器,行动起来。“术”,《广韵》中解释说“技术,《说文》曰:‘邑中道也,食聿切。”因此,武术的原始意义,就是打斗的技术和方法。它体现的就是搏击、打斗的意义,并且这一意义始终贯穿在武术中。

2.2武术的道德内涵

在电影《猛龙过江》中,李小龙饰演的唐龙打败了罗利士饰演的空手道高手后,将地上的道袍和黑色腰带捡起来盖在对手的身上,以表达对武术高手的尊敬。李小龙用影片传达自己的德行和武学理念:不以胜负论英雄。从而使其武术境界更高一层。这种德行,便是武术道德,简称武德。武德注重尊师重道、勇敢谦虚而又重礼仪,包含重义轻利、精忠报国的思想内涵。武术道德中有一种被广为接受并认同的精神,那就是“侠义”。侠即侠客,指有武艺,讲义气、肯舍己助人的人。“义”指公正合宜的道理。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追求,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称赞侠客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先秦时期,“侠”文化发展较快,“任侠”也多见于历史书籍中。唐朝国力强盛,国民人格精神健全,“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侠义精神也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的揄扬。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光歌咏侠客的诗就有三百多首,如我们常见的乐府古题《白马篇》《游侠篇》《结客少年场行》《刘生》《秦女休行》等都是咏侠诗。锄强扶弱、行侠仗义成为习武人的追求,“侠义”也毫无争议地与武联系在一起,成为武术道德中的重要部分。虽然,这种“侠义”精神虽然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精神寄托,以个人好恶为评判标准,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但不可否认,这种追求社会认同的自重感,是武术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侠义”精神,使得对武的命名都以其道德意义和追求正义为主,说“止戈为武”,即认为“武”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暴力,弘扬正义。

2.3武术的伦理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先求继承,后求发展的,所谓追本溯源,不忘其本。武术伦理主要体现在师徒伦理上。在武术的传承发展中,尊师重道是很重要的一项标准。在古代,师徒关系如同父子一样密切,除了血缘关系,师父的地位直追父纲。这种传统的师徒传承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传承中,徒弟不仅继承了师父的武艺与思想,也承担了本门武艺发展的责任,具有一种仪式感的代入。但这种传承也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武术本身的发展,因为门派限制,老师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以及“不辱师门”“不拜二师”的训诫形成无形的精神约束,而不能与其他流派武术很好地交流发展,好的技艺往往在传承过程中流失。据清代武术家吴殳《手臂录》记载,“渔阳老人教余剑术,且曰:‘此技世之久绝,君得之,慎勿轻传于人。余恐此技终致不传,又顾念老人之语,故不著说而作诀焉。”可见高超技法传世之不易。尊师重道的武术伦理道德一方面体现了武术选择传人条件苛刻,有别于孔子的“有教无类”,使得许多技法白白流失;另一方面体现了传承者所担负责任之重大。

2.4武术的美学内涵

美,是主体对自己的无意识需求在意境中获得象征性满足的情感评价。武术的美在于其和谐,通过武术,不仅在生理上给人快感,也在精神上给人愉悦。武术运动讲求身法、劲力,通过动作的姿态、节奏、韵律、气势等外部表现力以及运动员的体型、精神、意识、表情等人格感染力来体现武术的表象美;通过心灵的“自我”表现,来体现“意发神传,心动形随,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意境美。中国的文化是和谐而包容的,贯穿其中的玄妙又不可不提的就是“气”与“神”。“气”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神”是建构在对生命的感悟基础上的審美理论,它以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着具有东方特色的“求意”式审美情趣。因为“气”与“神”的存在,人们开始致力于探求身心和谐及其与自然的同构关系,探求武术表象美的“象外之象”。通过性命、身体、情感、意志等与“气”、“韵”的相感合拍而找到共同的频率,体验到一种美的和谐的感受,又在武术中加入阴阳五行等符号,从而将武术与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这种因与人同体而与人相亲,因与人相亲而成为诗意和审美的存在,体现为武术美的“天人合一”。

2.5武术的思想内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各行其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代表思想和最高境界,而“求道”、“问道”、“悟道”的过程其实质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武术重“悟”,武术修炼必须将智慧与技术完美结合,因此具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思考方式,所以“悟”在武术的提高中有重要作用。武术脱离了打架斗殴的低级趣味后,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又不断吸收各家学术思想,内涵得到很大的充实,开始追求思想境界的提高。其思想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武术技术方面的思想提高。庄子论剑说:“夫为间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又《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女剑法:“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庄子认为武术要把握虚实,后发先至。越女认为武术的技击过程“甚微”,用心体会到“幽”和“微”的境界,并把握阴阳变换的哲理,可以获得至高的剑术。二人从技击角度将武术思想提升到阴阳虚实的高度。其二是哲学思想的提升。在武术中,“通神”是其追求的高境界,是一种高尚、高超又高雅的思想状态。这种状态,使武术从一种运动的技术向高深的思想方向转变,而产生了专属于自己的哲学即武术哲学。而习武也因此成为人们“问道”的一种方式,希望藉此“以武入道”。李小龙的武学遵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他认为成熟的武者应该用武术影响自己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使自我达到最深的觉悟。他说:“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味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之障碍。同时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这正是武术从“形而下”向“形而上”转变的过程,即武术思想文化内涵之演变进程。

2.6武术的教育内涵

张载《正蒙·大心》中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他认为“大心”能使天下物与心合为一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与此相应的心胸“大心”,它是可以包容天地的,就超越了见闻的限制和束缚。这种可包容天地的“大心”与习武者的价值观完全相符。中国武术崇尚武德,重义轻利,在传承过程中,武术的教育意义伴随其始终。武术不仅重视身体素质和动作技巧的训练,更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勇气的培养,通过意志和思维的训练来开发大脑,提高悟性。从开始习武,老师便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对自身行为有所约束。培养他们刻苦、勇敢、助人、爱国、见义勇为、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武术精神。习武者的精神偶像也多为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这对于爱国精神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武术吸收了《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主张后,外配宝剑以示勇武,内藏谦和而为君子,勇敢而有礼貌,也成为一种民族的心理追求。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一主张,使得传统武术爱好者期望文武双修而对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武术的教育意义还体现在其注重胆量的培养,认为具有超凡的武力和无所畏惧的胆气,便可使人踏越艰险,勇往直前。

2.7武术的修身内涵

武术修身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观念的根本价值取向。武术修身的内涵除了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还包括心理、精神的提高和对灵魂的提升。《吕氏春秋·论威》中记载“剑利而剑术差不可,术高而剑不利亦不可。”这一论述对武术修炼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使人在提高技术的同时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庄子发现语言有遮蔽负面作用后,开始从语言的非理性方面即“言外之意”“象外之音”“味外之旨”等意义上,克服语言的遮蔽作用。运用庄子这一理论,武术也从一般意义上的强身健体突破到修身养性的高层次修炼。法国学者易路-加迪在其书籍《文化与时间》中说:“每种文明都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和符号系统来理解世界。”而武术理解世界的特殊系统正是武术修身,其修身内涵中同时包含着搏击、伦理、道德、思想、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这使得武术修身者在多个方面多角度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寻求精神上的自重感。以使自身在“致良知”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期望在修身过程中能够“明心见性”,达到“道”的高度层面。因此,武术修身可阐述为为追求“得道”而轉换自身状态的武术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武术从追求快感的搏击斗狠转变为追求形而上的“内外兼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修养的过程,便是武术修身的过程。

3结论

(1)武术最原始的意义就是搏击,打斗,并且这一意义始终贯穿在武术中。(2)武术道德中的“侠义”精神是武术文化所独有一种特殊心理认知,具有其他传统文化的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3)武术伦理主要体现在师徒传承上,以尊师重道为主要内涵的武术伦理对武术发展有好也有坏,应辩证看待。(4)除了“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意境美,也注重探求武术表象美的“象外之象”。(5)武术从“形而下”向“形而上”转变的过程,即武的思想文化内涵之演变进程。(6)武术教育在人格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武术修身即在多个方面多角度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寻求获得精神上的自重感。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不仅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兵法技击思想,而且在伦理道德、艺术发展、文化传承、教育修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若只取武术的体育意义而忽略武术的文化意义,则是舍本逐末,若忽略武术的技击意义和文化内涵,则武术名存实亡。只有正确对待武术文化,以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目光看待武术,武术方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武术
中华武术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