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与健身气功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2018-06-23 10:54刘旭东
武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健身气功合作教学太极拳

刘旭东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瑰宝,已经在全国高校体育院系实践教学中普遍开展。而健身气功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目前也已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太极拳与健身气功两者都具有相似的动作套路与健身原理,因此,将“太极拳——健身气功”进行合作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两者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又能够学习健身的基本原理,同时加深了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太极拳 健身气功 教学改革 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060—04

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在修身养性、内外兼修、陶冶情操、增强体质、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作用。特别是太极拳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一直都作为必修课程,然而,正是在国内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较大认可度的太极拳,却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容乐观,仅仅体现在外在的技术动作表象,而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等层面却不能够真正体现和理解。健身气功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已经从群众性的习练进入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因此,健身气功所提倡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和其所具有的健身功效和太极拳都有较大的相似度,所以,将健身气功作为太极拳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可行的。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的《太极拳》课程于2016年成功的申报并批准了作为许昌学院第一批发展转型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近二年来的摸索实践,成功的将健身气功融合到太极拳的课程中,打造出“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举,身体技能、素质提高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结合,协调发展并重的教学观念。强调以太极拳技能训练为核心,健身气功为补充,重基础,强调动作的规范,将体育学领域的各种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构建一门将健身、指导、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新课程。”

1《太极拳》课程在许昌学院体育学院历史沿革

2002年许昌学院升本之前,作为专科学校,此阶段太极拳并没有形成单独的一门课程,它包含于体育系的《武术普修》教学中,其教授内容为24式简化太极拳。所占学时约为12—16学时,学生主要以普修为主。自2002年许昌学院升本以来,特别是2007年首次招生“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加注重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除保留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普修教学内容后,在社会体育专业单独开设《太极拳》任选课程,36学时。

2013年许昌学院人选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因此学院各项工作都在围绕应用型大学进行思路转变。在课程建设上,学院于2015年下发了关于第一批发展转型的课程申报工作,《太极拳》成功申报并获批。此阶段主要是进行太极拳教学内容上的增加,以中国传统健身气功作为补充,选取了《五禽戏》《八段锦》作为教学内容,另外两种《六字诀》《易筋经》作为课外自学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将《太极拳》改变为《太极拳与健身气功》;课程性质上,在2015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将该课程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必须课,授课时间增加为54学时。

2《太极拳》课程改革前存在的不足

在新的培养方案(2015年)之前,本课程学时量偏少,只有36学时,其主要教学内容为“简化24式太极拳”,授课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可以看出,太极拳在于其他学校体育项目对比,在教学目标指向与达成等方面就会要难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要想真正体会太极拳的韵味,整体演练做到连绵不绝、形神兼备、灵活而缓慢、舒适且平稳,绝非36个学时所能达到的。

在认识上,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认识普遍不足。只是把它等同于是老年人活动的专项。这对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感都起到一定的阻碍。

学生前期太极拳(武术类)基础较差,对太极拳的理解不深刻,造成本课程的学习仅是外在的技术动作学习,很容易出现“形似而神离”,而对于太极拳所包括的传统文化等深层次理解不透。

3融入“健身气功”,丰富教学内容

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试行推广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的新功法。坚持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调节,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整个机体保持平衡协调。改革之后的《太极拳》课程,除保留了“简化24式太极拳”以外,健身气功主要进行《八段锦》和《五禽戏》的教学,另外两种《六字诀》《易筋经》作为课外自学内容。

在54学时上,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授课6学时,主要以太极拳发展历程、技法特点和健身气功的功法源流和特点为内容,以理论讲授和多媒体授课为主;28学时主要进行简化24式太极拳的学习;剩余20学时以健身气功为主。在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的授课时间上,采取穿插授课的方法。

4原理相同,练养相兼

健身气功与太极拳(24式太极拳)在传承和发展中,都具有柔和緩慢、动作舒展、神态安详、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特点。其运动强度和编排都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的规律,属于腹式呼吸和有氧运动。虽然它们的产生、发展与目的各不相同,但在锻炼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要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以“八段锦”为例,两者在练习的同时,技法上都要求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同时都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连贯。

在以往的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多数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单纯的、机械的完成整体演练,以至于出现“形似而神离”的结果。尽管是简化,但是动作拆解出来也要有来往四段,近50余个动作。特别是在大多数学生没有武术基础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间内高标准的完成简化24式太极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学习过程。

而健身气功则主要以肢体的伸展、伸拉和按摩为主,有利于锻炼者调理气血,刺激经络和提高脏腑功能的作用。动作相比太极拳,无论从动作路线、动作数量还是动作难度上,都比太极拳相对简单。但是在习练原理上,却都是要以呼吸、动作、意念相结合来完成整套动作。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两者穿插进行,太极拳主要以外在形体动作为主,健身气功主要以内在呼吸、意念为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将健身气功引入到太极拳教学中,随之而来的将是如何将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与健身气功所提倡的中医传统养生相结合。太极拳在创立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与中国传统养生、中医以及道家的有机结合,到清代的“祥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出,都明确指出了太极拳的终极目标为促进人们健康长寿。但是目前的高校太极拳教学,已经很少去注重传统养生的传授,而更多的是进行外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以至于正值青春年少的高校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甚至出现抵触行为。因此,相比太极拳,健身气功则是更多的专注于养生保健理念的灌输,特别是在穴位、经络的讲授上。如“八段锦”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其展肩扩胸,就可以刺激督脉和背部的俞穴;“五劳七伤往后瞧”通过后瞧转头的动作来刺激颈部的“大椎穴”;而“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通过摇转时的颈部与尾间对拉伸长,来体会两个轴在相对运转。經统计,整套“八段锦”动作可刺激的身体穴位近50余处,无论是教师在讲解还是学生在习练过程中,无形之中都加深和理解了中国传统养生原理与功法。特别是“八段锦”,配合八句和酌押韵、形象生动的习练口诀以及清新优雅的配乐,能够使学生非常快速的进入到一种练习状态。但是健身气功的四种功法练习其运动路线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原地习练为主;而24式太极拳则是路线、招式多,这时能够配合24式太极拳,则更能够体现出动静结合的韵味。

5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健身气功,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它能够更加直观地体悟中国文化。它积淀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养生观、哲学观、其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许多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触及的,因此太极拳跟其他体育项目乃至武术拳种相比,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符合是现代太极拳教学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无论是前期的“站桩”还是后期的技术动作学习,缓慢柔和、不偏不倚、尾间中正等特点都反应出中国人“和”的价值观,与“和谐社会”如出一辙;而在演练过程中的“外示安逸、内宜鼓荡”则体现出中国人不卑不亢、处事沉稳的品行;在太极拳动作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云手”“如封似闭”等名称,即形象又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刚柔相济、阴阳结合、吐故纳新、四两拨千斤、顺水推舟等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技击原理都寓于其里。

健身气功虽然没有太极拳的技击性,但是在健身、养生和传统文化上却能够比太极拳更加直观与体现。“八段锦”中的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三焦”就是中国传统养生的“说辞”:胸膈以上为上焦,脐以上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这就比我们现代把人体简单的分为上肢和下肢更有说服力。而在整体的演练中,仅穴位的说辞近50余个,因此无论是对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可避免的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

在健身气功“五禽戏”的授课中,除讲授正常的技术动作以外,对于“五禽戏”的出处,同样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据传“五禽戏”为东汉华佗所创,采用虎、鹿、熊、猿、鸟五种动作的标志性姿态而创立。华佗生于安徽亳州,死后却葬于河南许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去祭拜华佗墓,亲身体验和追溯千年前的历史镜像。

6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过度强调动作的标准与规范,加上学生本身基础差、底子薄,其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教学课成了训练课,使学生对太极拳失去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也是从手型、步型等基本动作人手,然后分段教学,整套串联,其结果到最后就是学生勉强学会,但动作的规范性、技击性、文化性明显不理想,整个学期的学习只是以技术动作为模仿对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被动型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

此次的太极拳课程改革中,在组织形式上创立了模块教学,将基础技能、学习体验、传统文化感悟进行融合,以技术练习和身体康复为教学主线,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技术动作,弥补了传统技能教学存在的不足。我们舍弃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最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时下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概而言之就是将学习任务交给了学生本人,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其原因首先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了被动的你教我学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下达学习任务:第一组负责24式太极拳的第一段和八段锦的1-2式;第二组负责24式太极拳的第二段和八段锦的3-4式;以此类推将学习任务下达给全体学生,每个小组设学习组长,自主任命。在教师将基本手型与步法等讲授完之后,进入到套路学习阶段,“合作学习小组”这个主角就登场了。在分配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他们在课堂上就行使了教师的职责,负责技术动作的讲解与示范,在此阶段课堂成为学生们的主阵地,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由学习小组统一带领学习,将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其他三组学生,待到基本内容教授完毕,这时教师上场主要进行错误动作的纠正、讲解关键动作与攻防技击含义。经过几个学时的教学,待到本节动作基本定型,即可转入到下一节的学习阶段,即由第二学习小组承担“教师”职责,以此类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经过这样一个“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积极地习练者、传授者,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预习和备课当中。学期最后,可以评出一个最佳“合作学习小组”。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轮次,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其中,既有整体意识、超前意识,又有团结合作意识。

之所以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第二个原因是因为24式简化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的四套功法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观看。24式简化太极拳自1956年由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编创完成以来,历经60余年其动作未有改变,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的国家推广套路,而其中不乏名家名师高水准的演练视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较为可行的演练视频,利用现代网络储存在学生手机中,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避免了只有在上课时间才能看授课教师的演练。相对于太极拳,健身气功的几种功法套路技術动作难度相对较低,方向路线变化不大,通过自学完全能够“照猫画虎”的完成。而授课教师则主要针对关键动作、易犯错误进行讲解,特别是呼吸、动作、意念的配合,调身、调息、调心的内外兼顾是教师最后讲解的重点,并通过传统文化的讲授、健身理念渗入、传统养生的体验的也是最后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实践教学

许昌学院目前正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转型与改革,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充分理解和实施应用型人才理念,使学生成为“五会”(会学、会做、会说、会教、会指导)。自课程改革以来,本着立足于课堂教学,同时充分考虑到该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社区教学、广场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都能成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进行建设。在近年来的实践教学中,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积极同许昌市体育局、武术协会进行沟通和联系,在各级各类太极拳竞赛中,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邀请著名各派太极拳名家进行讲学。

此外,学生中的具有基础好、悟性强、技术水平好的优秀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健身服务中,走出校园,进广场、入社区、到学校,积极推广太极拳与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目前,已有多名学生成为企事业单位、银行、卫生系统的兼职教练,不仅让学校学到的知识得到了社会实践与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这也符合当前大学要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现。

8结语

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太极拳与健身气功》课程设计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发展要求,有效的结合中医养生文化,实践训练体现了基础性、技术性、民族性和健身性;课程设计符合办学定位,适应学生培养的目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健身气功合作教学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初探
浅析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久坐不动人群的保健机理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