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太极拳课堂教学法探析

2018-06-23 10:54孙国强林家润尹克峰
武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孙国强 林家润 尹克峰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大一、大二太极拳选修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解析二十四式太极拳课堂教学的技术教学模式,强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提升教师太极拳的技能修为,搭建并引导学生课余锻炼的平台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出:太极拳教学应重视课前引导;教师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基础上,总结学生容易接受的动作技术教学步骤;太极拳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师课余时间的辅导,营造良好的太极拳习练氛围,养成学生们健康的课余生活习惯。

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070—04

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济宁医学院太极拳公共选修课2015级、2016级学生。

1.2研究内容

太极拳技术教学程序,太极拳理论讲授,学生课下练习情况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登录CNKI全文数据库查询关于“太极拳教学法”,以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课堂教学法”的参考文献。

2.2访谈法

对济宁医学院太极拳教学的教师,太极拳上课的学生为对象设计问题进行访谈;其中对上课的学生进行课上交流、课下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重视课前引导

学生练习兴趣的调动和课堂气氛的活跃,离不开老师课前的引导。引導内容可以包括太极拳理的解释,太极拳先辈们的练拳轶事,近期太极拳与医学结合用于临床的事例,国外太极拳练习情况等,对太极拳技术要领的讲解也要生动形象,提出简单问题并能得到一些同学的回答响应,便达到了课前引导的目的,那么一次太极拳课就有了好的开始。

例如:对太极拳技术要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四式太极拳手形步法皆是走弧线,弧线是怎么出来的呢?就可以用解剖学术语讲解是手臂的内旋、外旋,再加上转腰形成的,并让大家做做内旋、外旋,再如脚上出现的扣脚、摆脚、碾脚的区别,蹬脚和分脚的区别,“白鹤亮翅”和“手挥琵琶”虚步的区别,有几个“搂膝拗步”的动作,几个“倒卷肱”的动作等,这些小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动作讲解能够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不觉疲乏,每一次课前引导语都要设置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以提高太极拳练习的趣味性,这是上好一次太极拳课的重要前提,不容忽视。

3.2规范动作教学模式

通过对上课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少数人课下通过网上视频预习新动作,而且这些学生对太极拳的慢练非常感兴趣,并能自主反复练习,这一部分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所以课上的技术教学首要任务是让同学们尽快记住动作。

多年的太极拳教学经验和多年的太极拳练习经历总结出一些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的方法,对新动作教学步骤如下:

动作学习流程形成一种特定模式,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新动作更加容易牢固。对这一动作教学步骤模式作进一步解析。

3.2.1示范讲解阶段

准备活动结束后,教师随着太极拳音乐带领学生从头复习一遍,并把本课要学习的动作完整示范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动作的连续记忆,并非孤零零的将要学习的新动作单独示范;“领做两遍”时的第一遍是让同学们形成动作印象,知道动作的方向与步法,这时候学生的反馈就是对动作充满疑问,第二遍的时候就要对动作进行分解讲解,像“手挥琵琶”和“倒卷肱”等动作要手脚分开练习,进行分解教学,然后再完成第二遍的领做,并在动作完成时让学生保持定式状态,教师起身纠正动作,定式状态能够提高学生动作质量,腿部支撑力量和动作记忆,例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多数动作都要采用这种方法,这种定式桩非常有效,要善于运用。

3.2.2分组练习阶段

“分组、分区练习”是两遍动作讲解完成后,同学们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马上解散以小组长为中心练习所学动作,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就在这个阶段,同学们的练习兴趣也在此激发,大家各执己理,经常会出现各组派代表来问老师动作要领,课堂练习效果明显;观察大家练习情况后,教师做最后动作示范,有些同学在这个阶段会完全领会动作技术,犹如“顿悟”,最后,教师选择几位学生做最后的示范演示(一般情况下选择组长),这时新动作的教学基本完成。

3.2.3循环表演阶段

再次“分组练习”是为了后面各组进行最后的轮流表演,要规定大家练习时间,通常设为10分钟,各组把动作做完后教师针对每组的每个同学进行点评,要注意的就是每一位同学都要点到,照顾到课上的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才能不断提升。新动作的学习基本完成,针对各班组的练习情况,为了巩固动作记忆,教师视学生掌握程度对所学动作进行拆招讲解,并做实战当中用法演练,以拓宽学生太极拳视野,学生对太极拳认识也得到升华。另外,“音乐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在运用到太极拳的教学中,具有独到的教学效果。”分组练习过程中,利用一些舒缓、静心的背景音乐,对同学们收敛身心专注动作有很好的作用。

3.3太极拳文化教育

太极拳是对武术文化的肢体表达,文化层面的理解应该通过太极拳的动作来诠释和表述,真正达到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抱拳礼”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理性的范畴,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它实则是以“武”的形式载体向世人阐释中国“文”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传统社会“礼教思想”对习武之人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期待——“以和为贵”。“在宏观层面上,中国的学校为什么要开设太极拳课?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提升我们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体育教师有了使命感,就同时拥有了积极主动的要素,指导教学的愿景和价值观”。

太极拳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的解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太极拳理并非在手脚肢体上面的技术解释,然而这种理论也是通过身体一定规律的运动实践得出来的;医学专业学生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较少,这就必须找好切入点进行太极拳理论的传授,否则弄巧成拙,让学生们对太极文化生出不解虚诳之意,从而导致讨厌从事太极拳的学习。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谱》第一篇《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显然,这些理论对于刚刚接触太极拳练习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我们就要从具体的动作中来初步讲解。例如,“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可以初步理解为无极就是身体自然直立,太极拳起势前的准备状态,“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可以解释为太极的状态不是纯粹的动或是纯粹的静,阴和阳是两种极端状态,是从太极而来的,到底这种境界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就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通过太极拳的动作练习体会这种理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要头顶项立,不准许低头佝腰,脚底也要踩稳地面,自身的重量要传递到实腿的脚底下,不准许漂浮不稳。“太极拳具有身法美、姿态美、意境美、和谐美、神韵美、虚实美等传统美学特征”,动作表现出的松活圆融,气定神敛等特点都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影响学生们为了获得这种美而积极的身体力行,从太极拳审美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练习太极拳。

从与上课学生交流来看,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底子薄弱,对阴阳虚实等理论较为陌生,拳理的理解也不透彻,太极拳理论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责任将太极文化恰如其分地传播给学生,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优化学生们的知识结构。

3.4重视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的衔接

“拳打千遍,神理自现”,前人对练拳的总结言简意赅。练习量的多少决定着太极拳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教学学习时间有限,同学们动作自主练习时间大约30分钟,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记住动作,所以课下太极拳练习起着关键作用,建立一个课下练习平台,对太极拳的教学与学生们课余锻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课上调查发现课下练习有以下两种形式:

3.4.1小组练习

小组长负责制的练习方法给了学生们动作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考试的要求,组长会组织各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调查中发现:考试前三周,每个小组都有课下练习,课后的练习次数保持在两次以上。教师对考试动作的要求明细化,每次课后小结提示学生课后复习并对照网上视频练习等教师合理的要求起着关键作用。

3.4.2武协太极拳社团

济宁医学院武术协会有太极拳社团,练习的项目内容有:二十四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太极功夫扇等,太极拳授课教师每周会对太极拳社团进行课外辅导。授课教师通过引导并建立选修课学生与武术协会太极拳社团的联系,提高了学生们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的热情,同学问建立了跨专业、跨年级的运动友情,壮大了武术协会太极拳队伍,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时间预习和学习新动作,保证了太极拳课上教学与学生们学习顺利有序,并能够引起大家对太极拳细节方面的求知。太极拳课堂教学与武术协会太极拳社团的课下练习衔接,是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3.5授课教师的太极拳技能修为

“太极拳蕴含丰富的哲理、医理和拳理,具有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和特殊的技击性。因此,我国从1978年以来就将它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之中,至今不变。所以不是太极拳项目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教学出了问题”。教师的太极拳套路示范演练所表现的气定神闲,松肉缓和,心静体松,连绵不断,柔中寓刚等美的感觉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会让学生们从视觉上对太极拳的动作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这种好感会增强学生们习练太极拳的动力。““教师有一桶水,才能够给学生一杯水”,学校应提供太极拳专业教师更多的学习進修机会,让本专业教师经常学习充电,加强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为人师表。”作为一名高校太极拳教师,选修课学习的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如果没有个人练习、教学的体会总结,不可能让学生们体会到太极拳运动的魅力所在。

3.5.1动作技术细节的认知

二十四式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的每一动,太极步的要领,弓步的要求,每一个转折处的扣脚、反掌等动作细节,教师必须掌握领会。选修课上的一些同学有过太极拳练习经历,这就需要教师在动作演练中的细节处理上把握得当,让这些学生在动作学习上接受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勤学苦练,身体力行。

3.5.2太极拳理拳论的研究

教师要熟习各家各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及其技术风格,最好能做些展示,同一动作名称因拳氏不同技术要领也有悬殊,教师能够适时进行演练能够让学生焕然一新,掌握太极拳创拳前辈们的练拳学拳轶事,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等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们认识太极拳的视角。这就需要教师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3.5.3良好的个人品德和教学态度

个人品德和教学态度影响学生们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在对太极拳社团课外练习的学生访谈中发现,教师太极拳动作技术的美感和教师上课时候的和蔼态度决定了他们课余时间练习太极拳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良好个人品德通过语言和肢体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建立师生课上交流的重大主题,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来修炼自身的教学情绪,始终如一上好每一次课对太极拳教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4结语

(1)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课堂教学要有新颖多变的课前引导;

(2)优化太极拳课堂教学法,新动作教学步骤形成固定模式,形成师生易于接受的上课模式,注重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同时培养学生太极拳终身锻炼习惯是我们每一位太极拳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教师的太极拳技能、技艺、理论水平和上课态度等教师的太极拳修为是学生们太极拳学习的动力来源;

(4)充分利用武术协会太极拳社团建立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的良好衔接。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