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华侨体育发展概况研究

2018-06-23 10:54史永琴谭佳玲
武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武术

史永琴 谭佳玲

摘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海外华侨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既是西方体育入华的积极促成者,又是中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媒介和桥梁。华侨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已有的资料加以总结和分析,对华侨在不同时期、不同运动项目发展中的特点展开叙述。

关键词:近代 中国 华侨体育 武术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147—04

1华侨与中国体育的发展

史学专门研究者认为,我国近代向海外移民在辛亥革命前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移居到世界各地的,寻求安身立命的地方。华侨当初背井离乡,多为政治所迫和经济所困的缘故,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海外华侨的实力日益增强。在逐步发展中华侨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祖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中来看,华侨参与祖国体育事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胜利后至20年代中期,华侨以资助建立体育基础设施、聘请体育教师为主要形式,主要在侨乡。主要原因:华侨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其经济能力有限其资助的范围较小。华侨移民海外时靠宗族、乡土关系牵引,华侨与家人联系较为密切,宗族意识使他们在最初资助时选择自己的家乡。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自尊心、自强精神激发他们为洗刷“东亚病夫”之耻而致力于祖国的体育事业。当时我国体育发展较落后,发展体育事业需要体育基础设施和从事体育教育的师资。

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中体育救国在这一时期占据重要作用,是近代体育发展较快的时期。华侨请大陆团体到海外传授技艺,资助其参加国际比赛,并有许多优秀的华侨体育人才以国人身份参加比赛。华侨资助范围逐渐扩大。主要原因:华侨经济实力增强,想摆脱“东亚病夫”的讥讽。祖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较为落后,政府对其资助有限。从二十年代开始,东南亚以胡文虎为代表的的诸多实业家,在华侨中极力倡导体育活动,召开跨国华侨运动会。海外华侨具有优于国内的条件,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体育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主要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放到取得抗战胜利的努力之中。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破坏和平,海外华侨深感痛心,参与热情有所下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海外大量竞技体育人才回国的高潮时期。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华侨回国发展,大量优秀的华侨体育人才回国,为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中国承认双重国籍,回归人数明显回落。但随着“排华潮”事件的发生,大批竞技体育青年人才回国发展,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补充了后备力量。华侨回归期间的高低潮,都与重大政治事件、时代氛围的演变息息相关。爱国精神和民族传统历来是海外华侨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国家认同与爱国情怀固然是华侨体育人才回归的主要精神动力,但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空间的考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动因。

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体育事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对海外华侨投入祖国体育事业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挫伤,归侨人数较少,投入热情降低。

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以巨额捐资修建大型体育设施、积极支持国内举办和争办国际大赛以及资助侨乡体育事业。主要原因: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难以兼顾各个方面,体育发展得不到满足。新中国重返国际奥运舞台,改革开放体育水平提高,不少项目居国际一流水平,华侨体育人才需求量减少。海外华侨利用自己的财力和影响,积极体育交流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和整个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2华侨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

历史上,伴随着欧美殖民者的步伐,西方现代体育随之传播开来。19世纪末,羽毛球、篮球、游泳、排球、棒垒球等运动开始传播到中国。久居海外的华侨在与家乡的来往中,成了西方体育传播的特殊通道。本文将对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做简要的叙述:

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羽毛球运动传人中国,最初只在几个地方发展,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羽毛球运动很快成为我国体育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印尼归侨带来了当时羽毛球最先进的技、战术、训练思想、方法和竞赛手段,成为中国竞技羽毛球运动起步的引路人。印尼华侨汤仙虎在1963年到1975年期间,与外国选手比赛中保持了全胜战绩,为中国羽毛球队赢得了国际羽坛“无冕之王”的称号。有不少优秀的华侨体育人才对祖国竞技羽毛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不少华侨甚至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提高祖国羽毛球技术的进步。

篮球运动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教会学校和“侨乡”。1929年,著名华侨体育家林珠光先生组织中华征美篮球队,耗资7万余元为提高中华篮球技艺去美国访问比赛。1940年,菲律賓华侨组成的中华女子篮球队,曾在全菲篮球比赛中获得冠军。菲律宾华侨篮球队访问中国,带来跳起单双手正面投篮和转身跳起投篮、二人掩护配合、中锋策应、以及防守是采用交换盯人、全场紧逼人盯人等战术等新的技术和战术。其新颖打法,使国人大开眼界,对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篮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竞技游泳运动传入我国沿海地区。1887年,广州沙面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室内游泳池,开启了我国近代的游泳竞赛活动。初期游泳运动开展的非常缓慢,截止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纪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二级运动员水平。1953年8月,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吴传玉夺得男子100米仰泳的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枚金牌。1972年以后,在各方面的努力六年后,终于将1966年前的各项游泳全国纪录全部刷新。此后,伴随着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游泳事业又蓬勃发展起来。

棒球运动早在1895年,檀香山的华侨将棒球运动传人上海,并在少数地方得到发展。1915年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由檀香山华侨组成的中国棒球队参加比赛,成绩名列前茅。此后,接连七届远东运动会均以华侨为主组成中国棒球队,在远运会上得过二次亚军。有“神州棒球之父”称誉的日籍华侨梁扶初,1905年在横滨组织了中华棒球队。30年代,他回国代表上海,参加1933、1935年的两次全运会。1935年获得冠军的上海棒球队有10人是华侨。棒球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华侨的参与。

华侨不仅在这些项目起了重要作用,在田径、排球、足球等诸多运动中华侨积极参与,为西式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华侨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3.1武术

华侨移居西方国家初期多数是以“华工”的身份出现的,由于受到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他们逐渐意识到必须要靠自己。一些懂得武术的华侨,开始重视和加强武术训练,并将武术教授给有相同命运的人,与此同时华侨将在祖国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带到侨居地。1970年,中国铁路工人为反对不平等待遇爆发的大罢工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让白人雇主充分认识了中国人懂得不屈精神和“中国功夫”(武术)的厉害,也让华侨以及有共同命运的人认识到练习武术是抵抗压迫的一条路径,从此中国武术名声大振。随着时间的发展华侨的经济能力日益提高,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华侨意识到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的,华侨必须团结起来,利用大家共同的力量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武术社团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武术声望的日益增强,武术的交流和传播成了一种趋势,当时的外国人开始接触、认识武术,一些外国人主动拜师学艺,开启了武术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华侨最喜欢开设国术馆,教练武术,使西方人士对中国武术有所了解。祖籍佛山的李小龙,从小跟父练武,青年时期在美国开设武术馆,颇有名气,好莱坞明星和世界拳王阿里都曾登门求教。后来受聘在香港拍摄华语武打影片,大获成功,从一名拳师一跃而成为名震东南亚及美日影坛的武打巨星,美国报刊称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他在教练武术过程中写下不少武术笔记和有关拳术的创作,其中尤以《截拳道》一书,曾译成几国文字出版,为传播中华武术作出了贡献。

3.2舞龙、舞狮

舞龙和舞狮是中国民间最古老也是流传最广泛的体育项目,也是集中国的历史、文化、体育于一体的运动。舞龙舞狮是一项集体健身的运动,既可以展现团结的力量,又可体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两个项目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发展也很具特色,在华侨聚居地区,每逢春节、元宵,大家都是以舞龙来表达自己的欢庆。由于海外侨社长期传承与改造舞巧醒狮等民俗体育活动,现在某些民俗体育的传统、技术、装备甚至超越国内形成了“逆向传播”。因此,在中国经历了民国动荡及新中国文革动乱后,对某些传统文化保存的最好的有时反而不在侨乡,而在境外。

如舞狮,新加坡引进中国“北狮”以后,把狮身改轻,用东南亚盛产的吕宋麻织成外壳,将本地居民所喜爱的内容融入舞蹈动作和音乐伴奏中,发展为独具一格的“星洲精武金狮”。华侨在侨居地保留和传承了家乡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在国外,舞狮、舞龙历来被视为中华传统的文化符号,许多外国人不但喜欢观赏,而且有许多人积极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涵蕴和愉悦。

3.3围棋与中国象棋

围棋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独特的艺术明珠,围绕着这一古老的棋艺,可以演绎出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可以品味出五光十色的古老文化的内蕴。中国象棋是我国文化生活游艺的一种,在民众中起了教育的作用,它是极具艺术创造的明智游戏。围棋与中国象棋一直是华侨中传播最广的、老少皆宜的体育娱乐活动。到近代,日本的围棋水平已超出我国,但仍然有一些高水平的选手是华人,如众所周知的吴清源、林海峰在日本为围棋事业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中国象棋在东南亚华侨中极为流行,水平也较高。在抗日战争时期,“棋王”谢侠逊为募捐抗日经费,出访菲律宾、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作表演赛,华侨都踊跃捐输,场场爆满。到80年代,中国象棋已超过了华人的文化圈,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

还有气功、龙舟、踢毽等民族体育项目,都是在华侨、华人中较为流行。有一些项目的活动范围,已超出华族,已成为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通过华侨把西方现代体育引入国内,并依靠华侨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华侨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带入侨居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与发展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华侨间的情感交流。

4华侨与精武会

海外华侨为了生存和发展、群体至上的文化传统以及在宗族、血缘、语言、习俗等方面的认同,华侨社团成了联系和团结海外华侨的重要载体。海外华侨社团,鉴于华侨和华侨青少年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单调,缺乏正当娱乐,极易沾染不良生活习惯,因而普遍重视提倡健康的文体活动。体育社团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其中以精武体育会最为典型、影响力最大。

精武会以振兴中华为初衷,以精武精神育人励志,宗旨远胜过其他社团。提倡女子武技,推动了女子体育、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精武会十分重视在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区的发展,以祖国的传统文化涵养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特别包括马来亚、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精武分会也曾达到38处之多,几乎与国内相媲美。上世纪20年代初,精武会又开始有计划地向东南亚派出人员,宣传精武宗旨,由此拉开了精武会向东南亚华人聚居区发展的序幕。1920年“五虎南来”积极宣传精武精神、中国人自己的体育观和健身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帮助当地华侨成立精武分会。其中雪兰莪精武会的成立在东南亚华人群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雪兰莪精武会的带动下,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一些地区分会也相继成立。到1923年,怡保、太平、实吊远、金宝、芙蓉等地,都陆续立分会。同时,通过精武会和华侨商团的牵引,东南亚精武各会间很快形成了互相拉动的联网关系,在多地成立精武会,各地的精武会常常相互支援。东南亚侨胞聚集区,精武会坚持传播武术、龙舟、舞龙舞狮踢毽子、土风舞等本土身体运动方式,并努力与现代体育交叉互动,力求达到中西兼容、土洋融合的模式,这种做法深受侨胞的喜爱,取得巨大成功。精武会以振兴中华为初衷,以精武梢神育人励志,宗旨远胜一般社团。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华侨武术家功不可没。纵观东南亚各地精武会的发展历史,波澜壮阔,各地华人、华侨有的全家或几代人都是精武会员,以对精武做出奉献或进行慷慨捐助为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安慰。其会务规模,组织程度和团结友善精神,以及对所在国家做出有益之贡献,均为社会各方面所公认。

5结语

无论在哪个阶段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每一时期,都得到全球华侨的关注和支持。可以说我国体育发展的百年历程,尽管充满了困难和曲折,但总体上是在不断地前进着,而这与全世界华侨华侨雪洗“东亚病夫”之耻的民族自觉,与许多体育先进人物的努力,更与海外中华儿女的热诚帮助和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华侨华人体育”是近代中国体育史的重要篇章,也是近代华侨史上最耀眼的一页,同时,也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

近代以来,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人数迅速增长,逐步形成现在世界性的华侨聚居地和文化圈。在近代的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海外华侨华人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既是西方体育入华的积极促成者,又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的媒介和桥梁。近代以来中国华侨体育的发展呈现内容较为广泛影响较为深远的景象在国内外各类运动项目共同发展,通过各种华侨体育组织吸引更多的侨民参加体育活动,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侨民发展体育事业,华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武术
中华武术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