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浮肿病是北方越冬鲤鱼严重死亡的罪魁祸首

2018-06-26 01:41唐绍林雷燕赵文博张恒陆鹏刘晓旭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8年5期
关键词:白膜粘液病鱼

■ 唐绍林 雷燕 赵文博 张恒 陆鹏 刘晓旭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鲤鱼是东北及华北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近二十年来,在越冬期间鲤鱼出现了一种以体表出现大量粘液为症状的疾病,养殖户习惯上称为“白膜病”。“白膜病”是北方越冬期鲤鱼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大的一种疾病,严重的池塘鲤鱼死亡率达到100%,九十年代初曾经造成北方部分地区的越冬鲤鱼几百万kg的损失。近几年北方越冬鲤鱼的“白膜病”已经大大下降,死亡率也明显下降,但是每年仍然有部分池塘发病,严重的死亡率也达到50%。通过与国内外报道的鲤浮肿病毒病的症状、流行情况对比和实验室病原检测,初步确定北方越冬期鲤鱼以“白膜”症状为主的疾病就是鲤浮肿病毒病。

1 发病症状

发病鱼在冰面漫游,多数冻死在冰层中,也有的见不到很多鱼上浮,直接死亡在池底,春天拉网见池底有大量已经腐烂的鲤鱼和鱼骨。病鱼最典型的症状是体表有大量灰白色粘液(图2、图3、图4),部分鱼体表出血(图5),眼睛内陷(图6),有的鱼烂鳃,特别是越冬后期温度升高后烂鳃严重。初春病鱼晴天在下风口上浮、聚堆(图7)。解剖见肠道发红(图8),脾脏明显肿大。春季升温后自愈的病鱼鳃丝有缺刻,有的尾鳍粘液多引起溃烂后,自愈的鱼尾鳍也不全。以上症状与欧洲国家报道的鲤浮肿病症状完全相同。

2 流行特点

图1 冬末春初的发病池塘

图2 病鱼体表粘液

图3 病鱼体表大量粘液

图4 病鱼背鳍有大量粘液

图5 部分病鱼体表出血

图6 病鱼眼睛内陷

图7 发病鱼聚堆、上浮

图8 发病鱼肠道出血

越冬期鲤浮肿病秋末冬初水温下降到15℃以下就有少量池塘发病,冬季覆冰期发病水温最低4℃~5℃左右,在东北地区往往越早发病的池塘死亡率越高,有的池塘鲤鱼死亡率达到100%,多数越冬期发病的池塘鲤鱼死亡率30%~80%,春季化冰前后池塘发病率最高,春季升温后,发病越晚死亡率越低,水温升至大约15℃~20℃以后,不再发病,已经发病的鱼也可以逐渐自愈。

只有越冬的鲤鱼鱼种和成鱼发病,同池塘的白鲢、花鲢、鲫鱼、草鱼都不发病,有的池塘鲤鱼全部发病死亡,而套养的花白鲢等一尾也不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病与饲料种类、水质、寄生虫病、细菌病没有相关性。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以上易感对象和流行水温等流行特点与鲤浮肿病毒在欧洲的流行特点基本相同。

3 实验室检测

2017年、2018年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对黑龙江哈尔滨地区、辽宁辽中地区多口发病塘的病鱼进行检测。取症状明显的发病鱼鳃、肝脾肾送实验室进行PCR病毒检测,结果鲤浮肿病毒(CEV)都为阳性,而锦鲤疱疹病毒(KHV)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阴性。

鲤浮肿病1974年首次报道于日本新泻县,引起当地鲤鱼大量死亡,之后在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捷克、奥地利、土耳其等国发现,引起养殖的鲤和锦鲤暴发性死亡。该病至少九十年代初就在我国北方鲤鱼养殖地区流行并造成严重危害,一直是鲤鱼养殖业者十分忌惮的疾病,遗憾的是直至近几年该病才引起国内的足够重视,并通过实验室检测得到证实。

猜你喜欢
白膜粘液病鱼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低温等离子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后创面白膜情况比较*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神奇的粘液菌
不同材料组合覆盖对油茶林地水热状况的影响
裂唇鱼
不同光质影响桃果实品质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阴茎闭合性折断伤2例诊治体会
锦鲤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