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博主办"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

2018-06-27 06:26本刊编辑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诞辰王国维清华大学

王静安先生遗照明信片(香港翰墨轩提供)

2017年12月30日上午十时,“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2017年时逢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清华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特主办“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 140 周年纪念展”,以志纪念。“独上高楼”,取自王国维先生“三重境界说”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学问和成就之大,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本展览自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5月4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精彩呈现。

展厅一角

开幕式现场

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致辞

2017年适逢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我们联合清华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主办“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 140 周年纪念展”,以表达我们对这位学术大师的缅怀之情。本次展览策划得到了王国维先生的后人和海内外诸多机构和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展览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藏品和照片,在这里我仅表达诚挚的谢意,希望此次展览能够在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为大家送上一份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食粮。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范宝龙致辞

“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 140周年纪念展”展出了王国维先生重要的历史文存和清华国学院的珍贵档案。王国维先生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是清华一位著名学者,他众多的学术著作以及他纪念碑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概述已经成为清华重要的学术品格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清华档案馆、校史馆继“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之后第二次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活动。作为联合主办单位,我代表清华档案馆、校史馆祝贺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致辞

王国维先生作为国学院的导师之一,在清华任职期间潜心学术,教书育人,为国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学术研究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王国维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现在人们对于那个时代越来越生疏,我们要继承王国维先生留给我们的学术遗产,并在新的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清华大学图书馆保留了大量的王国维先生的论著和研究王国维先生的书刊资料。为了支持此次展览,我们提供了馆藏王国维先生的著作图书和相关期刊12种,共33册,能够让大家从当时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重新了解王国维先生和他的学术成就,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还王国维先生和他所处时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今天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海宁王国维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学海教授致辞

王国维先生是用自己的声音和践行丰富着中国学术的沉厚与中正。从青少年时代起,他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王国维先生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国、爱乡的博大情怀,心中陶铸着中国文化的大我。从海宁走向全国的时候,他就倡导哲学与文学,提升国民精神之境界,他是海宁一代又一代老中青莘莘学子的楷模,也是海宁老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代表。王国维先生是集国学、文学、艺术创作为一身的大师,永远是我们推究不尽的课题。感谢今天展览的举办,也期望这个高层次的展览能够移步到王国维先生的家乡海宁去展出。预祝此次展览圆满成功!

王国维先生孙女王令之女士致辞

140年时代变迁着,社会前行着。从近代中国到现当代中国,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国家社会如此,清华如此,家族也如此。王家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绵延着,而祖父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显然他属于一个更大的世界。感谢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感谢清华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联办单位,让祖父的纪念展在清华艺术博物馆占有珍贵的空间。这个展览现场不仅满足了此刻我对祖父的思念,也看到了清华学人对国学院的缅怀之情和纪念,更看到了清华人对优秀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尊重和敬仰、重视和传承。在文化走向未来的路上,清华必将获得更多杰出的成果,预祝“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圆满成功!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致辞

在清华大学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人们总会津津乐道地提起国学研究院。提起国学研究院,就不能不提四大导师,王国维先生就是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先生和他的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国学研究院办学的历史并不长,就像令我们痛心的英年早逝的王国维先生一样。但是他们绝非在历史上昙花一现,而是像流星一样划过璀璨的夜空,留下照耀千古、泽被后人的星光,成为清华大学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纪念王国维先生,不仅仅是缅怀那段办学历程、那段学术奋斗经历,更是为了我们今天如何重铸辉煌。纪念王国维先生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一次宣言,也是走向新百年的清华如何践行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发展思路中的重要一步。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静安先生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1927 年曾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他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上古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敦煌学和边疆学等,在诸多学术领域皆有开创之贡献。终其短暂一生,著作六十余种,曾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

罗王之交

“平生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这是王国维《咏史二十首》中的佳句,也是罗王定交的媒介。时在1898年,22岁的王国维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时务报馆任书记,同时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罗氏因激赏《咏史》诗而与王定交,二人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密切交往,此后的人生便一直交织在一起——先是师生,后是共事,其后罗王两家共赴日本侨居 5年,再后结成儿女亲家。无论是罗振玉,还是王国维,二人后来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是密不可分的。本单元展件,主要有王国维之父王乃誉的日记和书法作品、王国维与罗振玉往来书札、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等,从多方面反映王国维的人生。

王国维在清华期间的居所 现清华大学西院42、43号 谈晟广摄

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合影 前排右手起第六人为王国维

平生交游

王国维生前已是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尽管他有着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并给人以“老实得像一根火腿”(鲁迅先生评语)般的木讷和迂阔,但是因其过人的才华、开创性的治学方法和了不起的学术创见,而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广泛尊重。本单元展件,主要反映王国维的交游圈,不仅有王国维的书法作品,也有故交好友的书法作品,国人如梁启超、沈曾植、姚茫父,国际友人如伯希和、铃木虎雄、内藤虎次郎等人。从中不难想见王国维在当时的学术影响与学术地位。

清园执教

1925年2月,王国维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担任国学门导师。4月18日,携眷属迁居清华园之西院。直至其去世,王国维人生最后的时光均工作、生活于清华园。期间,他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道,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1 王国维先生遗书(香港翰墨轩提供)

2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3 王国维自沉处:颐和园鱼藻轩(谈晟广摄)

4 王国维先生讣告(香港翰墨轩提供)

本单元展件,主要是与王国维相关的国学研究院档案,以尽可能还原其当时在清华的生活轨迹。在王国维去世前,国学研究院有两届毕业生,很多均是后来的学术名家,本单元亦选取了部分国学研究院毕业之学生的手迹。

静安不朽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举世震惊。关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特别是因罗振玉伪造“遗折”,更使其死因变得扑朔迷离,成为学界一段未决的悬案。本单元的展件有王国维遗书的石印本、讣告原件、陈寅恪所拟挽联等一批珍贵文物,较大程度上还原了王国维去世后之哀荣与治丧情形。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毕业生名单(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阴拓片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右)罗振玉致王国维书札 海宁一得轩美术馆提供

(左)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 海宁一得轩美术馆提供

王乃誉日记 静安先生后人提供

王国维罗振玉题跋秦公敦拓 上海藏家提供

王国维名刺 静安先生后人提供

王国维书赠朱自清诗轴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王国维致铃木虎雄明信片 香港翰墨轩提供

姚茫父《杞菊图》寿王国维五十 北京重华轩提供

猜你喜欢
诞辰王国维清华大学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回顾与期待——纪念沙汀诞辰110周年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