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曾国藩创建湘军》赏析

2018-06-27 06:12刘兴国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曾国藩油画艺术家

◆刘兴国(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如果以历史画的创作与历史本身进行比较,油画《曾国藩创建湘军》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无法用固定的一帧景象去完整地表达历史的苍凉与厚重,更不可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后世评判。这在黑格尔对造型艺术进行讨论时也早有相关的论述,他说:“绘画不比诗歌和戏剧,不能表达整个事件情节的发展步骤,只能抓住片刻,因此,画家该选择那集合在一点上继往开来的景象。”虽然黑格尔的论述中并非专指历史绘画,但它所揭示的绘画创作规律完全适应于历史画。

历史画的创作包含两个大的步骤:首先是立意,它属于大的思想范畴;其次是制作,大部分是关于技法的部分。历史画的创作最重要的应该是立意先行。这里边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第一要艺术家对于历史真相给予充分的尊重。第二是个人的历史观念和思想角度,也可以说是具体的历史立场,它关系到艺术家以何种主义、何种情怀去观照历史,解读史实。艺术家要在不捏造不篡改的前提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整合,最终以一个“集体亮相”的方式集中呈现出来。这就有些类似于戏剧了,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戏剧是一个流动的舞台,他可以用饱含意义的画面和经典的语言,对历史进行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概括,而历史画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历史画的创作能否借鉴戏剧的特征呢?能否在一个固定的场景集中对时间的过往进行某些暗示,又做到“集合在一点上继往开来的景象”展示呢?答案是肯定的。艺术家孙继宗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特殊经历和艺术创造做到了这一点。

孙继宗,艺名黑马(以画马著称),1957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7年考入沈阳市评剧团(风华),任舞台美术总设计师;1980年获辽宁省文化厅舞美设计大奖,同年被公派鲁美油画系学习;1982年到辽宁省艺术创作馆任创作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美展;1992年旅居俄罗斯,同年进入列别捷夫油画强化班;1996年在新西柏利亚州创办黑马工作室,作品曾被德国、波兰、捷克、瑞士等收藏家收藏;2002年回到沈阳开办黑马创作室。

2007年移居深圳,专门从事油画创作。大量油画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油画《阳光伊犁叼羊声》2010年在“民族百花(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奖”评选中获铜奖,油画《阳光下的花朵》入选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油画《叶挺将军在1941》获“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2011年,孙继宗先生参加了“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择了“曾国藩创建湘军”的主题。湘军是中国近代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创建的、主要由湖南人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1853年初,曾国藩奉命到长沙帮办湖南团练,创立湘军陆军,次年移驻衡州,又创立水师。1854年,湘军自衡州出师,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捻军起义、贵州苗民起义、云南回民起义和陕甘回民起义的战争,以及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在湘军兴起的过程中,一大批湖南书生和平民投身湘军,建功立业。曾国藩及其主要将领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刘长佑、刘坤一、刘锦棠等20余人成为了清朝的总督巡抚,在湖南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在近代湖南曾被称为“湘运之兴”,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史实如下:

曾国藩创建湘军 油画 孙继宗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湘军大体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直接受“大帅”统辖(后增设统领,各统率若干营)。每营编营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长夫一百八十人,合计每营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设八队,火器队与刀矛队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枪、鸟枪。全营有劈山炮队二,直隶于营官。湘军水师筹组的时间略晚于陆师。水师每营编快蟹船一、长龙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只,员额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后,改制如下:裁快蟹船,长龙船减为八艘,舢板船增为二十二艘,全营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旧,员额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只长龙船安炮七门,舢板船安炮四门,均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还配有火枪、刀矛,以备近战。此外,湘军还设有营务处和粮台,分别管理全军的军务与后勤。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

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十员在外),有长龙八艘,每艘二十四人;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湘军在与晚清的各地农民起义军作战中迅速成长,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

除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就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被史学界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亦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鸿章之说。

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湘军是帮助了清政府,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湘军所发展的淮军人物李鸿章作为众多不平等条约签订者,更是被认为是民族罪人。洋务运动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湘军亦成为开创近现代军阀割据的源头。

湘军在晚清对外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日甲午战争之牛庄战役全军殉国,中法战争之淡水大捷,也是湘军人物的一大功劳。(注:以上关于湘军的史实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说:“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地来?”在中国的晚清,湘军的出现,又一次证明了克罗伯的感叹。他们担负起了清王朝“中兴”的使命,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政治军事团体。如何对湘军的意义进行界定,如何准确的把握那段历史和其中的人物,成为了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历史学家本身对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他们所承担的历史作用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艺术家必须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上挖掘题材中的积极作用,既不回避历史问题,又要注重历史崇高意义的发扬,更不能消解历史的戏剧性呈现,尤其是对主体人物的塑造更应该经典化。艺术家孙继宗先生在这方面有他独到的思考。他将曾国藩描绘成一个兼具文韬武略的综合体,集中展现他作为一代名臣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时所进行不懈努力的正能量。

画面中,曾国藩和几位身穿满清官服的官员,站立于一座官衙的大门口。他昂首挺胸,双手背于身后,若有所思的模样和踌躇满志的神情增添了他作为湘军统帅的威仪。另外两名官员正在与其交谈,或者是在奏事,其中的一人手里还拿着明黄色的圣旨,这表明湘军的组建是顺应天意民心的趋势。而他们锦绣华丽的官袍顶戴,不但区别了他们与画中士兵的身份,也增添了几许高贵的气息。同时我们注意到曾国藩的官服是典型的文官制式,艺术家有意地在强调曾国藩的文人气质。他是制胜千里、运筹帷幄的大帅,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赳赳武夫。正如孙继宗先生自己所说:“这种造型使观者感到,画面中的曾文正不是代表着权力,而是承载着道义。”

上文我们说到了历史画与戏剧的区别,虽然历史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仍然可以对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发展做一个有意义的布置和暗示。这不但关系到作品的表现力,更对发挥作品的思想内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一步说,戏剧的舞台效果有一定的优势,但往往主题和局部不会产生紧密的关联,舞台的场景在某个瞬间的定格中往往是散的,只能靠聚光灯的集中照射才能找到焦点。那些在阴暗处的次要部分连陪衬都无从谈起。这时绘画便具备了优势。因为在画面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在“集中亮相”时起到作用。哪怕是一个背景中的小人物,也会对主题的发挥产生影响。

孙继宗先生因为长期从事戏剧舞台美术的经历,深知二者的优势所在。在他的有意安排下,画中的左右两组人物形成了具有深意的关联和对比。右面一组在官衙大门口的,是一群争相报名参加湘军的青年。一名师爷正在认真地登记。画面的左边是几名在职的湘勇,一位侍马而立,另几位正在搬运着军械。还有一位手持红缨枪的少年,他正向衙门口回望。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物的布置和组合中看出艺术家的深意:以曾国藩为主的官员居中代表着湘军的中心和主干,左右两组人物则分别表现了湘军由筹建到壮大的过程。曾国藩就像时间的轴心,肩负起湘军发展的重担。这种戏剧性的暗示不能不称为巧妙。

我们再分析人物刻画的细节,就更能体会艺术家的良苦用心。报名的青年们个个朝气蓬勃,这说明了他们的青春活力。各色不同的衣着,表明他们还未成为湘军中的一员,但他们喜笑颜开的眼神都望着对面的榜样,对未来产生了强烈的憧憬。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让前进中的人们充满希望,榜样也是要起到示范作用的,我们看那个侍立的马兵,他站姿挺拔,手握战刀,英姿飒爽。我们仅从他一人的身上,便可以断定湘军的纪律严明和生机勃勃的力量。那个手拿红缨枪的小童代表着未来,他回望主角的动作也暗示了“曾国藩指挥枪”的军规。最后,在分析每组人物中的目光指向,里边都有向曾国藩聚集的那部分,这再一次强调了曾国藩的核心地位。

孙继宗先生将不同的集中剧情进行了有深意的并置,使画面在中心主题的指引下,达到了丰富统一的效果。同时,艺术家的写实功力深厚,油画技艺娴熟,他将整个画面描绘出一种煦日和风、欣欣向荣的整体氛围。

猜你喜欢
曾国藩油画艺术家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