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别样红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掠影

2018-06-28 01:28范杨文灿通讯员巢明荣刘明亮
民族大家庭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建活动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文/本刊记者 范杨文灿 通讯员 巢明荣 刘明亮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近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抓创建,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担当;始终坚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抓创建,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始终坚持围绕服务管理抓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坚持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抓创建,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筑牢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和谐发展根基。荆楚大地,和美与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彰显着其特有的合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粲然绽放。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城市民族工作紧密联结

“荆州就是我的家,每次到外地去,我总想着能早点回来。”谢木西丁说。

谢木西丁是居住在荆州市荆州区城南街道新风社区的一名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在荆州生活已有10年。他坦言,自己在荆州奋斗打拼、立足立业,离不开所在社区的服务和关心,这座城市的浓浓暖意让他留恋。

2018年3月19日,谢木西丁被邀请到武汉参加湖北省暨武汉市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工作的启动仪式。谈起这次武汉之行,谢木西丁深有感触。他说,当初背井离乡寻找发展机会确实不容易,汉语听不懂、说不好,因此闹过不少笑话,甚至还因为沟通不畅有过误会。现在好了,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像他一样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就能较快地融入当地生活。

“在公共服务方面,少数民族流动群众有多样化需求。既有流动人员共性需求,如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又有各少数民族共同需求,如汉语和民族语言教育需求。”新风社区党委副书记魏德玉说,“在众多融入阻碍中,语言文化障碍无形中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一道坎。”

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给政府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湖北全省开展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就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精准施教,提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化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努力让少数民族务工人员 “听得懂”“说得出”“用得了”的一项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惠民工程。

新风社区是湖北省设立的首批36个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点中的一个。4月10日,在社区服务中心一楼教学点,该市第一堂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开课了。“我们要把培训点办成反映诉求的联系点、开展法制教育的宣传点、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服务点。”荆州区民宗局负责人卓良凯说。

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谢木西丁的“荆州故事”和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提供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服务,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民宗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城市民族工作紧密联结,发挥有影响力的民族人士的积极作用,同时以尊重、理解、服务、帮助为指导思想。目前,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与管理新方法,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务工、就学等困难,给予政策扶持,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湖北很多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乡村发展

过去,这里的村民靠种植蔬菜勉强解决温饱;如今,这个村已位列湖北省经济200强村。

蔬菜村,位于黄冈市罗田县,不仅外来人口多,而且还有苗族、藏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共同在这里生活。

这些年,蔬菜村这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也更加美丽。这一切,是蔬菜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而“领头羊”,便是村党支部书记马福生。

五年前,这位扎实肯干的基层少数民族干部,与村“两委”一班人形成共识,找准切入口,充分利用好蔬菜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蔬菜村实际的自主创业路。

村里通过宣传发动、外出参观学习、专题研究、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14年成立了蔬菜村股份制合作社。这一年,马福生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共同维护好全村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基础,随着村里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持股享受分红,幸福生活美满如意。目前,全村拥有集体固定资产3.5亿元,社会总产值近3亿元,村集体年纯收入达350万元,人均纯收入8900元。

“除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以外,提高村里基础设施配备、改善提高村民的居住水平是马书记改善我们生活的第一件事。”在村民服务中心,村民叶晏对记者说。

3月20日,记者来到蔬菜村,看到民宿造型典雅,宽敞明亮;村级卫生室标准规范,可随时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村办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持证上岗,补上了村里学前教育资源的短板……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方便群众、美化环境、造福百姓,一系列相关的民生工程在蔬菜村落地生根。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校园

春暖花开,阳光灿烂,乡间小学,书声琅琅。3月22日,记者来到鄂州市渔坝村渔坝小学,校园内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历然在目,和谐校园文化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这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的生动写照。

在湖北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全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幸福小学就是其中的一所,2017年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阵地,对民族团结发展、祖国繁荣兴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幸福小学校长李成芳介绍,学校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同时,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学生们在校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茁壮成长。

常刘路小学学生制作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班队会比赛,举办学校民族文化节、民族体艺节等活动;编写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组织民族文化、民间故事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互帮互助共进意识,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实的落脚点,优化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在宜昌市常刘路小学操场上,学生人手一根“连响”,伴着欢快音乐翩翩起舞,清脆的铃铛声响彻校园。

“这是学习每周一次的‘阳光大课间’。学生们舞动的这套是以‘连响’为道具的课间民族舞。”教学副校长陈斌介绍,起初是在学校民族舞蹈社团的30名学生中开展学习,后来被改编成适合全校大课间锻炼的课间集体舞。

除了“连响”,常刘路小学还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打造了土家族摆手舞《响铃裙》、优秀展示课“土家旋律”,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和热烈奔放的舞蹈动作深得学生喜爱。

据了解,这些都是该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的重点课程“民族旋律”的教学内容之一,旨在引导学生逐渐感受、了解独具风情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尤其是2014年以来,在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基础上,将民族文化传承与该校民族体育特色教学深度融合,从民族体育入手,在孩子们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了好的效果,探索了好的做法和经验。

常刘路小学校长梅菊表示,“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巩固深化了‘八个一’成果(一套民族文化教材、一批民族文艺社团、一个民族文化场馆、一间同心书屋、一批民族舞蹈、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大课间、一系列民族文化周活动、一堂跃美现代课),开展好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项活动。”

企业示范画出共建同心圆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丽”已经成为长期扎根民族地区、真心服务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品牌。

林丽是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恩施供电公司的一名抄表工,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少数民族山寨,用心工作、用情服务、用爱带人,用自己的行动架起了电力企业和民族地区广大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充分信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党委的号召下,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组建了“林丽工作室”“林丽爱心团”“林丽共产党员服务队”,全面启动“林丽爱心团+”活动,发挥着品牌辐射效应。

从林丽一个人的示范到“林丽们”的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林丽精神”的感召下,恩施州有1300位社会人士加入了“林丽爱心团”,为20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过爱心帮助。

不仅注重示范引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品牌,国网恩施供电公司还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了一套创建工作的高效体系,并在履行国有企业责任过程中,不断增进所服务一方民族地区的民生福祉。

中国水泥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方面也成绩显著。

长期以来,华新人秉承“发展一处,造福一方”的发展理念,科学谋划企业与民族地区共同发展蓝图,在发展经济、就业安置、人员培养、干部任用、关爱员工、落实民族政策、扶贫和公益等方面取得了有益成效。

2004年,以在西藏山南地区投资建立水泥工厂作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成功经验为起点,华新先后在云南、贵州、鄂西南等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实施“造血”式产业项目援助,通过培育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民生不断改善。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据了解,截至2018年初,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湖南、云南、四川、贵州、广东、河南、重庆、西藏、江苏等12省(市)建有各类工厂143家。

“企业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走到世界哪里都是如此。”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李叶青深有感触地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果实正是企业所收获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创建活动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十佳工作品牌 “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活动
省妇联精心组织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 大力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新发展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