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唱响长阳文化声音

2018-06-28 01:28李靖文
民族大家庭 2018年3期
关键词:长阳民间艺人民族民间

文 /李靖文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的清江中下游,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著名的“长阳人”的故乡,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其中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

近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立足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进军 “全国文化强县”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坚持高位推进、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不动摇,探索走出了一条“战略化推进、品牌化利用、制度化保护、人本化传承、开放化发展”之路。

坚持保护整体生态,实验区建设催生 “长阳非遗保护”新模式

战略化推进,科学谋划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一是推进 “文化先导”发展战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把民族文化放在优先位置来谋划,切实肩负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多年来坚决保持“两个始终不变”,即县委、政府班子换届,对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变;地方财力再困难,对民族文化事业的经费保障始终不变。坚持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文化长阳”,多举措全方位倾力擦亮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名片。二是推进“大文化”发展战略。全县通过坚决破除“文化虚功论”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文化建设主体”的理念,使“大文化”理念不断根植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全面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三是推进“文化大扶贫”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确立由每个县委常委包乡镇、其他县级领导包重点贫困村、部门干部包户的文化包扶责任制,由县综合目标考核办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核内容的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落实。

品牌化利用,支撑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是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土家撒叶儿嗬”等原生态文化品牌;先后打造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剧《梦幻土家》《巴土恋歌》《江山美人》,大型土家舞蹈诗《姐郎河》、长阳南曲《岁月静好人风流》等一批文艺精品,长阳传统手工技艺专著 《九佬十八匠》入围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二是打造文体赛事活动品牌。通过举办土家歌王擂台赛、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长阳南曲、长阳山歌民间艺人师徒大赛等赛事,为非遗项目提供展演平台,让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三是打造群众性节庆文化品牌。全县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节模式,精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全县农村文艺汇演、百姓春晚等为代表的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长盛不衰,乡镇系列特色文化节成为耀眼的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制度化保护,稳固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是坚持制度深化。出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近年来,还制定出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村落为单位建立了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继续实施县级领导联系文化人才制度,几年来,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民间艺人共300多人次,为民间艺人解决传承经费近30万元,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议100多条,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文化传承人传徒授艺的热情。二是坚持制度实化。2018年自治县人大对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人大有力监督,县政府增加了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的财政预算,使传承保障制度得以落地落实。县政府通过研究,还制定和建立了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人本化传承,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是保障传承人利益,做好保护传承。近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民间艺人进行了登记建档,实行动态管理。认真落实表彰奖励制度,坚持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文化传承人和传承示范基地,设立每人每年1000元的高龄民间艺人生活困难补贴专项经费。截至目前,共发放困难补贴27万元,享受困难补贴270人次。二是依托校园基地做好保护传承。在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编印校本教材,健全完善“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工作长效机制,出台民族文化进校园扶持政策,对全县18名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民间艺人给予每人每天120元补贴。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开展生产性保护,在长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建立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群体。三是利用现代手段做好保护传承。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优秀民间艺术原始资料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库,还在全国首创探索建立三维动漫视频技术制作教材范本。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名录54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1名,位居全省前列。四是强化理论研究做好保护传承。近年来,全县依托高校联合探索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模式和理论提升,先后有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在长阳县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成功举办非遗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首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丘论坛等重要理论研究活动。

省级非遗项目长阳南曲登台表演

坚持开放化发展,实验区建设催生 “长阳非遗保护”新机制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实施实验区规划,依托长阳文化遗产,结合具体时间、特定空间,在保护基础上加以正确、合理地利用,全面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健全领衔机制、竞争机制、公共文化社会购买机制、保护与开发机制,凸显“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特色,树立利用文化遗产发展地方经济的典范。

突出村寨融合。全县以30个特色文化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文化村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及历史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等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力打造土家撒叶儿嗬特色村寨、长阳南曲特色村寨、都镇湾故事特色村寨等特色文化村寨。

突出基地融合。坚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做实、做强、做出特色的理念,推进全县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加快巴土文化产业园、土家风情园、民俗文化村、宜昌根艺盆景园、龙池山家庭农场、向王寨等市场主体的培育,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产业集群,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助民增收的“金饭碗”。

突出品牌融合。通过乡镇系列特色文化节、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全县农村文艺汇演、百姓春晚等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结合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厚文化土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有影响的非遗品牌活动。

坚持政策保障先行,实验区建设催生 “长阳非遗保护”新体系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坚持实验区规划实施“一盘棋”思想,由县政府统领,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建立公共政策新体系,确保对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法规机制保障。结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地方性文件,尽快制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细则》。进一步修改完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依照国家、湖北省对非遗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制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以县长任主任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牵头,文体、教育、财政、民宗、国土、旅游、发改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保护区工作。

社会组织保障。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加入“长阳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团队中,为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审核保护区的相关规划和项目,对保护成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提供相应对策。成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要成员为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爱好者,在非遗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自主运作、定期开展传承保护活动。

人才教育保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到大专院校短期培训等方式,开展文化生态保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专项资金保障。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从旅游收入中划拨相应比例的经费作为专项保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向国家、湖北省有关部门争取重大项目资金支持。鼓励相关企业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

猜你喜欢
长阳民间艺人民族民间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民间艺人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长阳专题办公会召开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203A北京普光天泓科贸有限公司/苏州长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流域映像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