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

2018-06-28 07:48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内科心血管

杜 祎

(名山区中医医院,四川 雅安 625100)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该病多由动脉硬化所致,可涉及到患者体内与血运有关的全部组织和器官(如心脏、动脉、静脉、微血管等)[1]。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500万,位于所有可致死疾病的首位[2]。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在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3]。为此,笔者对名山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雅安名山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这120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精神病的患者。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在这120例患者中,有男性68例,女性52例;其年龄为41~83岁,平均年龄为(62.54±3.27)岁;其中冠心病患者有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35例,心肌梗死患者有28例,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有15例。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出院的前一天,使用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这120例患者及其家属和责任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然后,对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导致心血管内科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120例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情况

在这120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28.33%。

2.2 导致这34例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原因

在这34例患者中,因护理人员因素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占比为47.06%(其中因护理记录书写不清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14.71%,因药物配制不当及给药不当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5.88%,因护患缺乏沟通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26.47%),因环境因素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占比为35.29%,因患者自身因素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占比为17.65%(其中医疗费用纠纷的发生率为2.94%,因患者不遵医嘱办事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5.88%,因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所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8.82%)。详见表1。

表1 导致这34例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原因

药物配制不当及给药方式不当 2 5.88医疗费用纠纷 1 2.94患者不遵医嘱办事 2 5.88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 3 8.82环境因素 12 35.29护患缺乏沟通 9 26.47合计 34 100.00

3 讨论

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原因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均会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带来影响。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导致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相关因素包括:1)由护理人员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1)因护理记录书写不清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①在医护人员查房时,患者离开病房,护理人员未及时记录其病情的监测结果[4]。②在为进行紧急抢救的危重症患者补写护理记录时,出现了记录内容偏差、及时性缺失等问题。(2)因药物配制不当及给药方式不当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①由于心血管内科药品的种类较多,且同一类型的药物有不同的剂量。因此,在进行配药时,护理人员若未能准确地核对药物的名称及剂量,就会出现药物配制不当的情况。②在静脉滴注药物、静脉推注药物时,护理人员若未能很好地控制推注或滴注的速度,就会导致患者发生血压突然升高或心脏负荷突然加重等危急事件[5]。(3)因护患沟通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护理人员若未能详细地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血管疾病知识,就会影响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从而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2)因环境因素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①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故负性情绪可导致其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②病室内的地面若存在湿滑的情况,就会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等护理不安全事件。③病室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通风情况不良及消毒不达标等情况均会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6]。3)因患者自身因素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1)医疗费用纠纷。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患者家属易因费用项目不明确、催款方式不当等问题而出现不满的情绪,从而引发医疗费用纠纷[7]。(2)因患者未遵医嘱办事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部分患者未能严格按照医嘱接受治疗或在实施医嘱时方法不当,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其治疗的效果,甚至会酿成严重的不安全事件。(3)因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所致的护理不安全事件。部分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其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其症状出现加重的现象,就会将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若其本身的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就会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据上述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笔者提出如下防范对策: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水平。⑴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护理操作规程和制度,以便为护理人员规范地进行护理操作提供标准,促使护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⑵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力度,使其充分掌握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确保临床护理工作顺利、高效、安全地实施。⑶护理人员要根据自己所负责病房内患者疾病的类型,做好病房内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定时通风、定期消毒等工作,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患者病情的不良影响。2)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⑴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8]为例,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其中的各项内容,提高护理人员处理医患纠纷的水平和能力。⑵结合医院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行为,以防止护理人员出现主观臆测患者的病情、凭经验为患者给药、漏记护理记录等差错。3)加强护患沟通。⑴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需严格用《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方法》[8]中的条例约束自己,并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护理。⑵护理人员要以温暖、积极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耐心地为其答疑解惑,以提高其对自身疾病和治疗方案的了解,纠正期望值过高的不正确想法。⑷向患者详细介绍各项医疗费用,增加透明度,确保患者的知情权,以防止发生医疗费用纠纷。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鉴于此,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以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1] 贾莉莉.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27):96-97.

[2] 王静.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当代医药论丛,2012,10(6):437.

[3] 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35-136.

[4] 申维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208-209.

[5] 罗翠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7,27(8):321-322.

[6] 金蓉.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3,23(3):716-717.

[7] 齐银芝,李小玲.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70-171.

[8] 马艳娟.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医护理不安全因素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8):175-176.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内科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食品安全事件的价格冲击效应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