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2018-06-29 08:35周燕妃李恕洲
关键词:皖江科技进步贡献率

金 兰,何 刚,周燕妃,李恕洲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池州、宣城、滁州8个城市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合计59个县(市、区),占地面积约达7.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3 058万人,作为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地区发展规划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皖江城市带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备受关注,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也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地位不容小觑。截至2016年末,该地区的GDP已达16 385.4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 437.44亿元,占全省比重67.9%,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增长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科技力量也在突飞猛进,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带来了许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带动了实际生产率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对生产率与科技进步之间联系、测算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测增长速度等相关问题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罗默[1]和卢卡斯[2]等突破性地提出技术进步是由知识积累引起的,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因而是内生的,内生化的技术进步使得广义的资本收益递增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萨尔特[3]认为生产率増长的不同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的差别造成的。

国内学者对于科技创新贡献率的测算,在测算方法上大部分采用了以索洛余值法为代表的生产函数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的针对国家或地方层面进行估算,还有的针对某一个具体行业进行估算。比如陈挺[4]从农业的角度计算了我国1985-2011年间的技术创新贡献率为31.54%,表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创新贡献率较低,并提出了导致农业技术创新偏低的几个主要原因。周绍森[5]、吴建宁[6]、李兰兰[7]等人估算了技术进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且都提出政府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贺勇[8]和郭莉[9]分别测度了广东省、陕西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孙庆峰[10]测算了吉林省1995-2008年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现目前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科技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江兵[11]、李兴武[12]等以市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分别计量了合肥市、阜阳市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综上可知,学者大多以省域经济和市域经济为研究角度展开科技创新贡献率的测算工作,根据贡献率显现出的科技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关于城市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研究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学习大量文献、查阅统计年鉴并整理数据后对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并给出促进该城市带经济增长的可靠建议。

二、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介绍

本文选用基于索洛余值法的C-D生产函数来估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方程如下:

(1)

方程式中的Yt表示第t年的经济增长;At表示第t年的科技创新;Kt表示第t年的物质资本存量;Lt表示第t年的劳动力投入量;α、β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量的产出弹性。

对(1)式中各要素数据取自然对数运算后,得到方程(2):

LnYt=LnAt+αLnKt+βLnLt

(2)

假定皖江城市带的规模报酬不变,则有α+β=1。那么(2)式可化简为:

LnYt/Lt=LnAt+αLnKt/Lt

(3)

现对式(1)求解差分方程,如下:

《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

(4)

y=a+αk+βl

(5)

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贡献率(%)=某要素增长率/经济增长率×100%

(6)

根据公式,用Ca=a/y表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k=αk/y和Cl=βl/y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指标选取

1.经济增长Y。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以GDP来衡量经济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13]。为了科学地衡量经济的增长程度,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故以2005年为基期的不变价GDP来折算历年GDP。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年鉴》,能够得到皖江城市带2006-2016年的GDP数据。

2.物质资本存量K。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直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存量,虽然这样可能会降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并不会影响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因而可以忽略不计[14]。

3.劳动力投入量L。本文用该地区当年的就业人数来衡量劳动力投入,故历年皖江城市带劳动力投入量即为各市当年的就业人数总和。

通过搜集数据并整理后得到各指标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6年皖江城市带地区各要素的测算数据

(三)数据说明

本研究主要搜集了皖江城市带以及该地区八个城市2006-2016年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从业人数相关数据。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由于2009年以前皖江城市带的统计数据不能直接找到,故为该地区各市相应的数据累计所得,其中也包含了巢湖市的统计数据,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可获取性而未将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列入统计范围内。从2009年开始,皖江城市带的相应指标数据在《安徽省统计年鉴》中都有给出,可直接采用。

三、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

借助SPSS19.0软件用表1中的数据对式(3)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即以Ln(Kt/Lt)作为自变量,Ln(Yt/Lt)作为因变量。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R和R方均接近于1,表示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F值为129.308其对应的P值为0.000,表示回归方程极显著。

表2 系数

同时,根据输出结果中的系数表(表2)可知,各t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 另外由表2可得到α=0.422,β=0.578,将其代入式(1)得到模型方程式为:

(7)

(二)数据的整理和贡献率的计算

将式(5)两边同除以y得到:

(8)

整理得:

Ca=1-Ck-Cl

(9)

所以,将α、β的值分别代入(7)中,再对整理出的物质资本增长率k、劳动投入增长率l,经济增长率y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即可求出Ck、Cl,进而求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a。按照此方法,求出皖江城市带历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同时,根据整理出的数据可求出皖江城市带历年各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

表3 皖江城市带历年各要素增长率及贡献率/%

表4 皖江城市带各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结果分析

由表3的测算结果可知,2007-2016年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四年为负值,后六年均为正值,说明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并有经济增长水平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雷达图(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2009年的科技创新贡献率在所有年份中为最低水平,说明2009年皖江城市带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严重不足,可能是皖江城市带规划初期各方面工作量大,导致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最大,主要原因在于当年皖江示范区充分把握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及国家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全力推进的绝佳机会,狠抓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2011年以后,科技创新贡献率下降然后趋于平缓,从2013-2016年间,科技创新贡献率的大趋势表现为缓慢上升。

图1 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贡献率

而反观表4发现,滁州、宣城、铜陵、池州等市的科技创新贡献率波动较大,负值年份较多,说明这些城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为低下,从而不能稳定发挥出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合肥、马鞍山等市的科技创新贡献率较为稳定且正值年份所占比例较大,由此可知,合肥、马鞍山比滁州、宣城、铜陵、池州等市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或者说前者更善于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因。鉴于皖江城市带地区的各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以及物质资本存量和劳动资本存量突发变动的影响,比如铜陵市2015年的从业人数较上一年净增了一倍多,表示当年经济增长绝大部分取决于劳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导致所估算的当年科技创新贡献率极低,所以各市科技创新贡献率波动较大为正常现象,各市应从多方面去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利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皖江城市带地区各市科技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城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不足,但整个城市带总体的科技创新贡献率还是可观的。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保证皖江城市带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增长,针对该地区部分城市科技进步贡献力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投资体系。 各市科研经费应随GDP的增长而增长,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社会投入为强大支援的多元化、高效率、多途径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

第二,发挥政策支持作用,进一步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保证财政科研投入稳定增长,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项目资金。对创新型人才引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报等,集中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按相关政策规定及时落实奖励或补助资金,将奖励资助重点转移到科技创新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来。

第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用相互配合。大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视搭建政府推进的开放创新平台和用户的体验创新,注重面向实践应用的价值实现。引导企业与高新技术研究所和高等院校之间建立研发机构,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

第四,重视创新型人力资本,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创新人才带来的是科技的发展与突破,因此,人才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各市要规划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高等院校,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重大科研合作项目,一方面给当地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争取引进外来人才,确保创新型人才能够为本地所用。

参考文献:

[1] 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22):3-22.

[2] Lucas, R E J.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3] John Salter.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Bukharin’s economic ideas[J]. Soviet Studies,1992,44(4):563-579.

[4] 陈挺,陈建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及原因分析——基于CD生产函数[J].经济数学,2013,30(3):46-50.

[5] 周绍森,胡德龙.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34-39.

[6] 吴建宁,王选华.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一种新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8):10-17.

[7] 李兰兰,诸克军,郭海湘.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55-61.

[8] 贺勇,廖诺,晋琳琳.广东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软计算[J].统计与决策,2011(15):125-128.

[9] 郭莉,张金锁.科技进步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S2):93-98.

[10] 孙庆峰,张利群.技术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1(6):238-240.

[11] 江兵,潘妍,蔡艳.基于非参数法的合肥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S1):108-113.

[12] 李兴武,戴玉斌,房鲲鹏.阜阳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安徽科技,2009(11):30-32.

[13]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 刘坦.安徽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6):72-77.

猜你喜欢
皖江科技进步贡献率
“钢材热轧过程氧化行为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四运”给陕西带来什么?——将对陕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体育建设等生产“溢出效应”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