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优化高中政治课堂的实践探究

2018-06-29 08:00吴敏
考试周刊 2018年54期
关键词:政治学科培养途径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高中政治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作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我校课题组成员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一、 课前时政评论,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和理性精神

课前时政评论内容上包括描述和评论两部分,能有效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描述就是简要地概括事件,讲学生自己关心的时政新闻、社会现象和国际形势。评论就是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相关原理来分析该事件,说出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参与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时间控制在5 分钟以内,描述事件约1~2分钟,评论事件和讨论约3~4分钟。课前时政评论,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剖析社会现象,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时政评论,还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让大家在分析、分享、讨论中得到思想的交流、碰撞,从而得到思想的升华,获得普遍的政治认同,提升核心素养。

二、 巧设教学情境,恰当设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政治教师巧设教学情境,鼓励并激发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政治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重要途径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素养。教师设置教学情境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具有真实性,让学生愿意进入你的情境去体验去思考;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要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去分析、探究。情境设置的形式还应多样化,既可以是老师提供相关素材,也可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演小品或是开展辩论等,用这些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比如在讲到“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一知识点,我选择了两组图片给学生对比。第一组图片是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图片,第二组是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图片: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的中国字和泰国的皇宫厕所上面写着的“便后请冲厕”中国字。通过不同图片展示,让学生意识到“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中国公民外出旅游要文明出行,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这一环节,不需要教师的说教,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情境,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问题与情景是紧密关联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精神,教师要依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恰当设疑,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严谨、批判的理性思维品质。在讲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遵循的原则”这一考点时,我给学生播放 “中国公民保钓游行示威,砸毁车辆”和“乐天为萨德部署提供土地,中国公民和企业理性爱国”两段视频,依据情境设置了相关问题:①保钓游行中一些人砸车打人的行为和乐天事件中民众和企业的行为,你支持谁?②保钓游行中一些人砸车打人的行为违背了公民的哪些政治义务,违背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哪些原则,如何体现?③乐天事件中民众和企业的行为体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哪些原则?④从“参与政治生活需要遵循的原则”的角度,公民该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因为视频的内容为近期的热点时事,学生多有了解,且创设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探究讨论环节,学生非常活跃,积极发表自己看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这活动中大大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和提升了公共参与、法治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三、 鼓励学生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政治学科素养

“质疑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教材,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的环节。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以老师讲的或课本的内容为准则,思考的模式比较单一,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创新意识。我们课题组成员要求学生在讲新课之前即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对新课内容要尝试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写出自己对本课的疑难点;新课结束后根据课堂与老师的互动,根据教师的讲解,再次修改完善本课的思维导图,对比之前的疑难点是否已理解,是否又产生新的问题等。通过这一环节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探索,质疑(包括对老师就某个知识点的讲解提出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发现这种学习方式不单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能力。不可否认,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提高政治学科素养的过程。

四、 精心设计练习,鼓励学生自主讲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政治认同

练习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也是培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高考政治卷的命题理念和特点自主设计练习,试题要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背景,充分体现政治学科所具有的时代性、人文性,设问的形式和角度要多样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能够比较充分考查考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命置出的试题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道德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科素养。

我们课题组目前也在试行“好练习我来讲”这一环节,先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试题,阐述解题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师可适当地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抓住题眼,明白题意,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这一环节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重要途径。

五、 开设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活动体验中促进核心素养内化和提升

活动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之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政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活动体验中促进核心素养内化和提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模式,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活动型课堂模式,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升华。例如,针对当前泉州共享单车市场管理混乱,人们随意停放、破坏单车等现象,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我们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所学到的“公民政治参与”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等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学生热情很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报纸,问卷调查,采访市民甚至采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途径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措施,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还精选若干条寄给市政府,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这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共参与、法制意识。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坚信,只要教师不忘初心,创新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关注课堂生态,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初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

[2]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5).

[3]纪立建.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

[4]徐扬彬.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

作者简介:

吴敏,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学科培养途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