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018-06-29 08:00张臣
考试周刊 2018年54期
关键词:行动激励思考

摘 要:本文指出了高效课堂应该具有的三大特征——激、思、动。说明了三大特征的内涵,提出了实现激、思、动的方法。

关键词:激励;思考;行动

一个人从几岁到二十多岁醒着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果课堂像沙漠一样的死寂、像石头一样的生硬、像流水线一样的机械、像嚼蜡一样的无味……巨人从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上种下创造的种子,在课堂上激起探索的渴望,在课堂上点燃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在课堂上鼓起攀登的勇气,在课堂上学到思想的精髓……

总之,要让课堂成为“真正的人”,乃至“未来巨人”成长的摇篮。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具有“激、思、动”三大特征。要打造高效课堂,前提是学生必须以很浓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参与进来,并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去“激”。激——这里有两个层面:教师对学生激发、激励、激活;学生有激情。就是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去“激”。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的脑、口、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始终处于激情状态。总之,使每个学生、使整个课堂成为激发态。表面的活跃、肤浅的“说、笑、做”不是激活。要有深度的思考、方法的提炼、规律的寻找和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思”。思—— 全员思考,全程思考,课内思考,课外思考,不断思考,深度思考。教给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唤醒沉睡大脑,引发脑力风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提高能力,提高素质。根据信息传输规律、根据记忆规律、根据青少年认知规律,没有学生的亲自实践是办不到的,即要“动”。动——所有学生在整节课中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必要时动腿。动中体验、动中理解、动中记忆。动中增强素质、动中提高能力。

激、思、动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互为目的和手段,且有机地贯穿于课堂的整个过程中。

一、 怎样激励

(一) 激励的分类

从时间上讲,有引入激励、课中激励、结尾激励、课后激励;从载体上讲,有语言激励(幽默、生动、形象)、表情和肢体语言、生活素材(实物现象等)激励、实验激励、多媒体激励、问题(包括习题)激励、物理学史(或者故事)激励;从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规律上讲,有评价激励、竞争激励、营造氛围(或者设置情境)激励。

(二) 几种物理课堂中常见且重要的激励方式

首先,素材激励,可用于物理课堂激励的素材是很多的。如:生活素材、实验、多媒体(PPT、音频、视频)、物理学史或者物理故事等等。其次是竞争激励,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下课前留几分钟进行考试,评比。再次是习题激励,习题激励包括课后留的作业题、思考题,妙用题型,像板演题,规范解题格式投影题,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填空题,帮助学生回忆物理基础知识选择题,即时了解学生情况,证明题,使学生深刻领会物理公式的内涵;变式习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然后是评价激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心、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评价语言生动、真诚,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信。教师适当运用体态语言,引发和学生的共鸣。给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给一个赞许的点头,给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来一个充满善意的短暂沉默,学生就会获得宽慰。来一次谈话交流,适时鼓励,学生就会兴奋很长时间。书写一段好的评语,可能会给学生以终身的鼓励。最后是情境激励,情境激励大致有以下几种:悬念性情境、虚拟性情境、操作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和谐性情境等。

二、 引导学生思考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那么怎样使学生思考起来?又怎样培养问题意识呢?首先,要实施教育民主,才能讓学生思考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使教育过程充满问题。比如,提倡探究型的预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讲课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设问反问追问等问法,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习题和思考题等等。

三、 促使学生“行动”

学习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You hear,You forget”(听到的,忘得快)、“You see,You remember”(看到的,记得住)、“You do,You understand”(做过的,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尤其是师生共“做”。课堂上一定要“做”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因此,课前、课中、课后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做。教学中要杜绝教师包办、重讲轻练、学生只用眼耳学习等现象的发生。

作者简介:

张臣,湖北省襄阳市,湖北襄阳四中。

猜你喜欢
行动激励思考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