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格局解题有逻辑

2018-06-30 07:40古翠华
考试周刊 2018年51期
关键词:高考核心素养

摘要:全国卷以精心设计的情景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学科本质,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和逻辑性。具体做法是帮助学生把握时政背景,分析时政情景结构和构建课本知识结构,建立解题的生活和知识逻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核心素养;解题逻辑;情景结构

一、 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明格局定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文综高考继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2017新课标Ⅱ.39)(材料略)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来自评卷场的学生答卷: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驻机构,可行驶(使)法律解释权。

意义:全国人大是全国人民的代表,拥有立法权,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驻机构,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全国人大是全国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对法律作出解释的权力,除全国人大外,任何机构或组织无权对法律作出解释。

很显然,考生偏离了命题意图。没有理解到本题不仅仅是要考查全国人大的地位、权力,还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宪法意识、国家意识,是否胸怀国家,是否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坚持“一国两制”。

怎样引导学生从时政的情景和设问中发现问题的线索,而不偏离方向?就回答这道高考题,教会学生解题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情景材料和设问,是提高解题能力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树立国家意识、宪法意识,这也是政治课的目标要求。教学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德育从来都不能采用深奥、抽象的理论教育达到目的,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为某种情景。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情景,围绕某一主题,运用正反(主要是正面)事例,多角度、多主体、有梯度、有层次地提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激荡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大格局意识,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胸怀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并使主题情景课成为一种课堂常态,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深化立德树人的目的,也为学生理解把握命题意图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以这道高考題为例,复习“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围绕这一主题展示几个情景,材料一:请用几个关键词介绍《战狼2》;材料二:港中大一女生怒撕港独宣传海报的视频,材料三:香港立法会少数当选议员违反基本法宣誓及辱华言论,材料四:人大缘何通过释法遏制“港独”,用了“爱国”“英雄”“祖国强大”介绍《战狼2》,看到港中大一女生怒撕港独宣传海报行为,学生们一片叫好,满满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引导学生评价香港立法会少数当选议员违法基本法宣誓及辱华言论,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通过人大释法的必要性讨论,提升理论认识。围绕同一主题层层递进,从现实到理论步步深入,促使学生理性辨识、判断、分析,深化学生认识,坚定信念,实现正确价值引领。

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与具体情节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选择好的情景,讲好情景故事,培养学生的大格局意识,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理解题意,准确答题,避免答题方向性错误,答非所问。

二、 析结构明逻辑,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虽然高考试题情景复杂,但其呈现方式有结构化情景和不良结构情景。

所谓结构良好,是指提供的信息完整。结构化情景通常是按一定的逻辑呈现情景,常见的有总分结构、因果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措施结构,又或者是混合型的结构,多元主体结构(2106课标Ⅲ.38(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主体有三个:党、全国人大、政府,同时采用并列式层次逻辑结构列举三个主体的举措。除此之外,也有些时政材料的层次结构并不明显,但以中心拓展词展开的结构化情景。例如2015课标Ⅱ38(1)结合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本题情景以并列式结构呈现。作业中,很多学生答成了税收的意义,完全偏离题目的意图。如果从分析情景结构,是不难发现其形式逻辑是:党提出要落实税收法定——全国人大修改相关法律——政府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国尤其是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而内容逻辑:党、人大、坚持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如此分析,题目想考查的是各行为主体缘何坚持依法治国。

但高考试题中也有不良结构情景。2017年全国1卷40(2)不良结构情景为例,试题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文化生活的情景材料《中国诗词大会》,跨文化与哲学模块设置设问,突出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核心素养。试题的答案也反映了学科内容的灵活组合。这种跨模块知识的综合性试题答案又是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

(2017新课标Ⅰ.4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中华优秀文化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但是高考评卷场考生反馈的典型答卷是这样的: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等。②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中国诗词大会》创办人设置了许多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诗词文化盛宴。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引发新一轮诗词热。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诗词

大会》引发一轮诗词热,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继承。⑤坚持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主体,没有人民哪来的发展。

从考生答卷看,考生没有用哲学的知识阐释文化的现象,只是单纯地套用哲学的知识,简单堆砌罗列观点或照抄材料,观点和材料“两张皮”。这道题文化哲学综合题,考查的是学生用哲学的知识阐释文化现象的能力。解题要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再用哲学的思维工具阐释。先分析设问和材料的逻辑结构:

设问的形式逻辑是:主体——是谁(央视节目组、编导人员、受众、选手),怎么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的哲学知识——社会历史主体知识。

材料形式逻辑:传承什么:文化传承的内容——经典诗词,向谁传:受众;谁来传:嘉宾、选手、观众;怎么传:传承的方式——挖掘诗词内涵、运用新媒体互动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内容逻辑:如何让人民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心。

把形式逻辑与内容逻辑结合,即为人民传承什么,怎样为人民传承文化,阐释哲学观点。

提高学生思维的清晰性、解题逻辑性和准确性,需要在平时练习中多训练学生总体把握试题情景结构,剖析时政情景材料,实现其形式逻辑和内容逻辑的统一。

三、 搭建课本知识大格局,定位解题有逻辑

全国卷,特别是全国1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侧重考查演绎思维、发散思维、分析思维、综合思维等思维能力。从知识走向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离不开知识教学。教学应有逻辑,克服知识的“碎片化”,既要“提要钩弦”又要“八面受敌”,既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又从多角度研读。教会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注意养成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可以减少答题的盲目性,准确定位知识间的联系,增强解题的逻辑性。

例如:(2017课标Ⅱ)39考查的是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高三教学中复习这部分知识,按每个行为主体为线索构建知识,例如公民政治参与的依据和保障,基础和准则,公民与政府关系;政府的职能责任,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还可以整合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人民、人大、中国共产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政府与政协的关系等多维度建构知识体系;经济生活的知识复习,除了构建企业政府消费者这几个行为主体,还需要对主干知识作深度挖掘,一方面根据学科本质构建思维路径,理顺模块内知识内在的因果链条,另一方面还要对某些跨模块联系的知识加以整合。例如宏观经济学在达到经济战略与经济转型的统一方面,可以这样整理:经济战略→宏观调控→微观主体→经济转型。经济战略→定向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关系(如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市场监管)→解决矛盾,激发活力(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企业成本降低,投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有效供给增加)→提高經济质量和效益→宏观经济发展。

心有大格局,解题有逻辑。有道是“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不仅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视角基础上构建大格局,还要从挖掘知识逻辑基础上构建大格局,避免答题方向性错误,在此基础上分析题目的逻辑,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友芳.情景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9):4-6.

[2]刘媛.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与教学建议[J].中国考试,2017(04):44-48.

作者简介:

古翠华,广东省佛山市,广东佛山南海大沥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核心素养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