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养老服务生态发展分析2017》解读

2018-07-02 03:50整理陶晨
至爱 2018年6期
关键词:养老社区服务

整理|陶晨

Q:《上海城市养老服务生态发展分析2017》(以下简称“报告”)对上海养老服务生态链和业态作出了“制度欠缺、业务不精、竞争低效、环境不佳”等的评价。请问,知行研究院是基于多少调研数据、历时多久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A:报告其实是以上海地区养老市场为例对全国城市养老服务业的观察总结,并不是单指上海的养老服务业态。实际上在养老服务领域,上海市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和经验。经过了半年时间,对上海目前养老领域现有的法律规范、制度政策做了仔细的梳理,和多位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市民政局老龄工作负责领导进行了沟通和探讨,并根据多个社区居民调查(其中包含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结果,知行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才梳理出“当前养老服务生态链业态复杂,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服务机构自身健身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养老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空间还需加强,以及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提升”的结论。

“银发时代”已经到来,要实现向老龄社会的平稳过渡和转型,可谓任重道远,亟须全民应对,是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协力的跨部门、跨专业的重要事业。

Q:《至爱》杂志

A:知行研究院

Q:在调查过程中,什么样的案例是令知行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印象最深刻的?

A:虽然开办养老服务机构阻力大、困难多,但仍然有非常多的公益人愿意为养老服务市场尽一份 力。

“伙伴聚家”是海归女孩杨磊创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她向父母借了10万元开始创业,起初连亏两年,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伙伴聚家”的财务状况才达到持平。基于在英国的学习工作经历,杨磊始终坚信“社区是最适合老人生活的地方”。2008年,她花费半年时间写了一份十几页的报告,陈述开办一所民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可行性,直接寄往上海市民政局。2009年5月,她向潍坊街道争取到试管理源竹日托中心3个月的机会,由于当时居家养老服务还没有普及,又是一家无名的民间机构,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难上加难。重重阻碍面前,年轻的杨磊亲力亲为设计适合老人活动的空间,并精心设计相关课程和服务,希望通过日托中心的专业服务,让老人们慢慢接纳这样的养老服务模式。服务中心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还设置一周五天课程,包括康复、保健操、血压测量、看电影和养生讲座等,在护工的帮助下,老人可以在服务中心洗澡,每天还有一顿午饭和点心。

“伙伴聚家”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用专业的服务赢得了社区老人的信赖,托管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也越来越多,还为不少街镇提供免费的康复护理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慢慢在上海普及开来,在居民间有很高的认知度和信任感。

Q:报告中显示,市场上“心灵关怀服务”“老年福利支持”“老年理财服务”“健康管理咨询”基本空白,是否意味着目前老人对这几块服务需求不大 呢?

A:研究院此次对养老服务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维度进行梳理。

“老年福利支持”“老人理财服务”是经济支持的一部分。上海市目前建立了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根据年龄段向全市老人发放几十至几百元不等的补贴,与此同时在旅游、医疗等方面都有一些福利,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也在今年1月份开始全市试点。为了尽量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提升生活的品质,不少拥有一定积蓄和退休金的老年人会选择投资理财自己养老。特别是上海这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这一需求更加明显。而在老年理财服务方面,开始涉及这一业务的机构并不多,大多是一些商业机构,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不乏坑骗老年人的不良投资平台。我们呼吁针对老人理财服务出台更多的政策法规进行市场监管,并且鼓励专业的老人理财服务机构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稳当”“安全”的理财服务。

与此同时,“健康管理咨询”实际上是针对老人提供的身体检查、健康咨询服务,目前老人主要还是求助于医院咨询,这一需求实际上是刚需,无论是有长期疾病,还是相对健康的老人,都需要定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时应对一些病痛风险。然而总体来说,市场上专门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的机构还比较少。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相关政策不到位,医保未必覆盖,自费价格较高;二是服务不够专业化,专业人士服务水平欠缺,还达不到医院的专业水平;三是服务方式不够灵活,应大力提倡上门服务、私家医生模式,并结合智能穿戴、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手段。

阙思语主题发言—上海养老服务业发展观察报告发布

“心灵关怀服务”作为新兴服务,实际上是抓住了养老工作上很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养老服务,我们大多想到的是生活辅助、照顾护理、健康诊疗这些主流服务,但其实是这些主流服务自身经营的限制,没有提供所有的养老服务选择,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因此,当心灵关怀服务这样“长尾”服务的出现,我们就越能体会到我们需要更多的选择,这样的需求才会被真正激发出来。

Q.报告讲到邻里互助圈,提到在小区、村居小组鼓励和扶持利用居民自有住宅、闲置房屋,来建立社区睦邻点,推动老年人互助式养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可行吗?

A:邻里互助圈是培育发展非正式照料体系的关键一环,倡导互助式养老,推动睦邻点建设,并不局限于空间的提供,而是强调邻里的互助和扶持,比如加强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海一直推行“老伙伴”计划,成效颇丰。邻里互助圈就是在某一个居民的客厅或院子成立睦邻点,临近楼栋的所有老年人定期前往该睦邻点聚会聊天,互相关心近况,特别是社区的低龄老人可以对社区的高龄老人进行一定照看和关怀,形成一种邻里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也是合理利用资源、调动居民积极性的手段。

Q.之前,我们采访过民营的养老机构,得知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是最短缺的,现在有什么新情况吗?

A:目前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数差不多是457万人,所以现阶段在社区养老板块,尤其是社区护理人员是相对比较空缺的,特别是有临床经验及资质的高级护理员(可以协助打针、输液),这种对于不喜欢去养老院但是又需要日常医疗服务的老人家庭是非常急需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数字,到2020年,全市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应该增加7.8万人。

据我们了解,上海部分养老培训机构的主要侧重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服务上,在高级护理甚至是心理照顾服务上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截止到2016年,上海全市和政府签约的养老人才培训机构大概是22家,现在应该增加了一部分。主要是一些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校等。与此同时,上海市还有不少是民办的护理培训中心,管理相对比较混乱。目前上海的培训机构就是专注做老人护理职业培训的,总体来说这个培训资源上还是比较稀缺 的。

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确实比较辛苦又高风险,收入状况也不佳。而那些月嫂、家政服务人员工资却越来越高,所以很多养老护理员转行了。因此,我们培育养老护理服务人员队伍,一方面的确是要加强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可以借鉴日本、中国的优秀经验,引进一些成熟的培训评级机制,提高资质证的含金量;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来说,也需要适度来支持养老领域的专业机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待遇,健全薪酬保障和激励机制,推进从业人员信息库建设。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社区参与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如何调动社区的一些低龄的老人,或者一些闲散的社会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投入养老事业当中。

Q.报告中说到,“缺少相关规划和法律,产业秩序混乱”。解决方法是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是否有这方面的相关时间表?

A: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养老”频繁出现在代表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中,无疑成为今年两会上民生领域最热关键词之一。

两会针对养老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提案,比如独生子女养老、老年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纵观今年两会提案,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二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医养融合;三是创新养老模式,实现老有所养;四是利用新兴技术,推动智慧养老建设;五是精准施策,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六是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七是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八是推进文化养老,助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九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养老事业任重道远,并且跨部门、跨学科,是需要多元主体多方协力共同推进的。我们相信,以上海为首的特大城市在养老服务业上定将不断尝试、探索、完善和制定相关养老服务标准,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猜你喜欢
养老社区服务
养老生活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