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涂鸦也能做公益?江宁路街道的全新尝试

2018-07-02 03:50徐以立
至爱 2018年6期
关键词:江宁涂鸦老奶奶

文、图|徐以立

继一夜爆红的涂鸦墙后,江宁路文化墙又红了

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往江宁路文化涂抹各种鲜艳的颜色,由于身材较矮小,她不仅将统一的志愿者短打T恤穿成了拖地的小裙子,涂鸦时还不能够到江宁路文化墙三分之一的高度,但这并不妨碍其参加公益的热情。看到哪里的底部图案没有上色,眼尖的她还会从大人的腿间“挤”过去,奋力抵达“战场”,拿起小刷子努力地涂。看到她来,大人们也会自觉地让开一条道路,方便她行动。

严肃认真的表情在小女孩稚嫩的脸上,和着东一块西一块的颜料,分外惹人怜爱。而小女孩的妈妈站在不远处,正帮着其他志愿者调配颜色。时不时,她会抬眼确认女儿的位置,笑眯眯地看着她的一举一动,神情骄傲。

静安区的康定路原名康脑脱路,得名于英国驻华公使爱德华七世的兄弟之名。继3年前法国艺术家、街头画家柒先生留下了一夜爆红的涂鸦墙后,近日,它又因为其北侧的江宁路文化墙涂鸦活动再次红了。

只不过,这次的街头涂鸦是公益性质的,是江宁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江宁路街道文明办、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承办的“美丽江宁公益涂鸦”主题系列活动。街头涂鸦竟然也是做公益?近日,记者来到江宁路文化墙一探究竟。陈先生是附近大厦的保安,看到记者来采访,忙着拿手机拍照的他有点不好意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看的公益涂鸦呢!一定要拍下来。”

一支画笔一面墙,“美丽江宁”粉刷匠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还有不少路过的群众纷纷驻足拍照留念。记者发现,参与者不仅有五六岁的小朋友,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手拿刷子,发挥想象力,把心中对“美丽江宁”的祝福和憧憬涂鸦上墙。

同时,记者也发现他们创作的涂鸦作品是根据康定路建筑的特点和人文历史而来的,这让江宁路文化墙美观而不突兀。本次活动共设计有16面主题墙绘,以涂鸦彩绘的形式,将“美丽江宁美丽生活”“精神文明新风尚”“传统节气”“江宁建筑”等主题呈现在街头,将原本平淡不起眼的空白墙变得绚丽动人,增添江宁街道的魅力、焕发上海的城市光彩。

据江宁路街道文明办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组织了江宁路街道的社区居民、附近的白领、学生以及“两新”组织成员等共200多人,分成3支公益墙绘志愿组。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他们从小家庭、小辖区等“小范围”中走出来,真正走进社区,进入社区温暖大家庭,通过自己的能量参与社区营造,共同打造具有温度、参与度、影响力的江宁路街 道。

小女孩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们是附近的居民,这次收到江宁路街道的活动通知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不仅能让康定路焕然一新,亲子互动的形式还能加深母女间的感情,从小在孩子心里种下公益的种子,可谓一举两得”。她笑着说女儿的趣事:“她今天早上很早就醒了,每隔1小时就要催我‘妈妈,我们要去做公益了,千万不要迟到’。”

“两新”组织阳光中心静安工作站派出了6人参加此次活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涂鸦彩绘不仅仅是想象力和个性的展示,也会让大家对江宁路街道更加具有归属感,“通过自己的涂鸦作品,一种‘我们独特的空间’的成就感会产生”。

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吴老师告诉记者,他们从春节前就开始筹备“美丽江宁公益涂鸦”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团结了辖区内青年群体,包括青少年、白领青年与年轻家庭,还诞生了一部社区空间营造纪录片,记录着共建‘美丽江宁’的美好愿景与实际行动,也是社区自治的充分体现”。

创意街头涂鸦作品,唤起公众公益之心

在涂鸦现场,一些特别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 意。

在小女孩妈妈的身边有一群特殊的绘画者,他们是来自江宁路街道聋协的专业画师。与其他人边交流边涂鸦,偶尔还会嬉笑打闹相比,他们似乎沉浸在一个“异次元”空间里,异常沉默,完全不受周遭声音的影响,一丝不苟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要不是发现其中一位参与者戴着助听器,记者完全想象不到他们的身份。

眼前戴着助听器、热情洋溢的女士名叫蔡静,一家三口都是听障人士。她告诉记者这次是她们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平时都是大家来帮助我们,这次我们也能为美化社区尽一份自己的力。我们一家都没有绘画基础,不过我朋友是绘画专业的,他今天也来了……”

她走上前,敲了敲一位正弓着腰涂鸦的中年男子肩膀:“这是我的朋友王昱。”王昱是蔡静的朋友,本职工作是一位绘画师,之前参加不少绘画类活动,但是参加公益涂鸦活动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对于这个结合兴趣和爱心的活动,王昱显得特别感兴趣。这不,他说他今天早早就等在江宁路文化墙边,“就等待活动开始呢”。他兴奋地和蔡静打着手语。

记者在现场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可能是现场最年长、最认真的参与者了。只见她拿着刷子一遍一遍地调整着涂鸦细节,看得出颇有一些绘画功底。恰巧,她的作品画面正是一位老奶奶拉着小孙子。看着真实的老奶奶不断涂画着画面上虚拟老奶奶的头发,这一虚实相间的场面,记者感到颇为相映成趣。吴老师告诉记者,老奶奶来自书画世家,平日里就是社区里出名的热心人,退休后就在当地居委会教素描、水粉等。

饱受争议的街头涂鸦,疏导成公益的正能量

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大家的作品相继完成。这边厢,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公益社团的大学生们正在自己的江宁路文化墙前合着影。他们大笑着,比着V字手势,将青春飞扬的活力以及公益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那边厢,那位老奶奶在补色完成后,弯着腰和志愿者们一起收拾着散落一地的刷子与颜料。不远处,一个小男孩咬着手指看了老奶奶一会儿后,“哒哒哒”跑过来,也加入了收拾的行列……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参与公益的热情依然在这座城市的上空盘旋着,久久不散。

街头涂鸦艺术源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是一种前卫而时尚的文化行为,也是个体想象空间发挥的方式,因而被年轻人所推崇。在国外的一些时尚之都,街头涂鸦都被允许存在,并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而反观国内,街头涂鸦还处于新生和成长阶段,公众意识和管理意识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城市需要艺术的滋养,而如何实现有机协调个体权利和自由与规范和管理,既可以达到满足公众艺术享受的需要,又可以实现公共安全的要求—这又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全新的命题。

在这方面,江宁路街道无疑是做出了有益尝试。他们与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饱受争议的街头涂鸦疏导成公益的正能量,为其拓展出有更多的阳光空间。

“美丽江宁公益涂鸦”主题系列活动让居民对精神文明新风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仅传播了公益与文明,让江宁路文化墙“说”上了话,更提高了辖区的文明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指数。

我们也相信,承载着江宁社区居民美好希望的江宁路文化墙不仅融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于一体,更能因此成为“和谐江宁”,乃至“美丽上海”的一张闪亮名片!

相关链接:公益涂鸦在国外

欧洲东南部保加利亚共和国的瓦尔纳黑海镇有一条长达2公里的公益涂鸦墙,这是艺术家们花费3个月在当地的防浪堤上创作完成的。与其他的涂鸦墙不同是,此地的公益涂鸦旨在支持黑海镇的水下生态,唤起人们对海洋环境的关注。

美国洛杉矶涂鸦艺术家司凯德·罗伯特一直致力于用涂鸦艺术为无家可归的人在精神上实现归家梦。他长期坚持在贫民窟地区用涂鸦做善事,他会在流浪汉睡觉的地方涂鸦上他们需要的物品,搭配起来,他们好像真的拥有这些东西一样。除了在思想上给予流浪汉家之外,他还涂鸦上食物、水、香烟、维生素,甚至是龙虾大餐,相信人们看过后会备受触动。

猜你喜欢
江宁涂鸦老奶奶
刘江宁作品
创意涂鸦
热心肠的老奶奶
创意涂鸦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老奶奶的汤匙
木瓜老奶奶的云
喊狗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