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

2018-07-02 11:43林俊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周长蚂蚁情境

林俊禄

(福建沙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沙县 365500)

入课伊始,犹如一部大片开播,能否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尤其重要。要想先声夺人,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愿意为本节课的探究而苦苦思索,奋力探究,教学情境显得至关重要。

1 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精心设计有趣味性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入课。

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教材中的一幅图引起了我的关注,图中呈现的是:一只蚂蚁在树叶上爬行,通过蚂蚁爬行直观显示: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幅图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生活情景,但情景非常贴近生活,且情景中有可爱的卡通形象——小蚂蚁,我想,这应当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将根据这幅图设计出了两只蚂蚁举行爬行比赛的故事,将它作为教学情境,并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两只蚂蚁进行了四次比赛。第一次比赛,一只蚂蚁——小蚂从起点出发沿边线爬但没回到起点;另一只蚂蚁——小蚁从起点出发并回到了起点,但没沿边线爬。在这个认知冲突中,理解周长的两个本质属性:沿边线,回到起点缺一不可,从而建立起周长的概念;第二次比赛,它们都能沿边线爬,只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小蚂爬完了树叶的周长,而小蚁还在途中。在这个认知冲突中,既巩固了周长的概念,也产生了比较爬行路程的需要,从而进行测量,掌握滚动量、绳子绕等系列方法。第三次比赛,将它们移到两块不同的场地(如图一),让学生比较,这场比赛公平吗?在比较中让学生丰富测量周长的方法,既可以滚动、绳绕,还可以测量、求和或是平移、转化的方法。第四次比赛,则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根据图二续写童话故事,探究周长问题。

图一

图二

这个情境,犹如一根无形的绳,它紧紧拴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既关注事情的发生发展,又关注数学问题的探究解决。本节课得到认可,获得县赛第一名,主要原因就是情境充满了强烈的趣味。让学生觉得探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交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

2 情境要有思考性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素质发展,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数学的学习与研究,当今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都把数学作为学习的重要科目,概也缘于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应当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进行思维的开发与训练,切实让数学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素养。

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一课中,我只带了一粒弹珠作为教具,以想像为情境开始了教学: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对,是颗弹珠。请你们想像,它是夜明珠,发光了,它的光线是怎么发射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道光线。它从哪儿射出?射到哪里?

生:从弹珠射出,射到墙上。

师:你能用图表示出这道光线吗?

师:同学们,他把这条光线画得直直的。想一想,能画弯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给这条线的两端都点上点呢?

师:说得真好,左边受到手的阻挡,右边受到墙壁的阻挡。所以手与墙壁就是这道光线的两个尽头。用两个点表示。这两个点就叫做端点。

……

建构好线段的认知以后,延续情境,继续想像。

师:同学们,老师还这样拿着夜明珠,想像,一路没有任何障碍物。那么将会怎样?

生1:宇宙多大,它就能射多远。 生2:可以延伸到无限远处。

师:另一端呢? 生:被你的手挡住,无法延伸了

……

建立在线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变式想像构建出射线的认知后,再进行第二次变式。

师:如果夜明珠放在掌心上,光线又有什么不同?

在这节课中,情境非常质朴,但是融入的思考与想像非常丰富,学生在想像与思考中,掌握了线段、射线与直线各自的本质,区分出了它们的相同与不同。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将学生置身于数学探究之中,让他们反复推敲,不断思考才是我们的教学需要。因此,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突出数学思考。

3 情境要有人文性

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突出人文因素。

在我领衔的工作室里,有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在磨课时,我就其中1元=10角这一片段的情境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她的教学情境是这样的:

小猪拿着红包说:哈哈,我有好多张钱了,我是大款了。

小狗哭着说:我好可怜啊,我只得了一张钱。

师:孩子们,想不想看看小猪和小狗分别得了多少钱?

出示课件:小猪10张一元,小狗1张一元

师:你想对小狗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的钱是一样多的,因为1元=10角

在这个情境中,人文因素不够凸出。我建议去掉小动物的角色与情境,留下拿红包的游戏:准备几个空信封,每个信封外面分别写上1元、1元1角、1元2角、……2元,另外再准备一筒一角的硬币。然后进行如下的示范教学: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上课非常认真,作为奖励,我打算进行一次摸奖游戏。

师展示信封:老师准备了这么多红包,来摸摸看(指名来摸一个,假如1元2角)

师:没摸到2元,1元二角也不错啊,老师付1元二角给你吧。

师:想一想,老师付给他的钱是怎样的?

生1:1张一元的,1张二角的 生2:1张一元的,2张一角的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按谁的方法来付钱呢? 生齐:想!

老师把罐里的钱这么一倒,学生傻眼了,没有一元的,全是一角的。

这时教师两手一摊,无可奈何地说:“糟了,我只能付2角给他了,没有一元的钱!”

学生这时就按耐不住地叫出来了:“可以付的”“付10张一角的来代替一元”……

师:可以这样吗?

这时候推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凭借生活经验把“1元=10角 10角=1元”的关系给说清楚了。之后教师用别的红包,进行元与角的换算也就简单了。

对1元=10角的探究,设计成动物的虚拟情境显然疏远了,放在1元与10角比多少中显然没有挑战性,放在老师的语言描述中显然平淡了。钱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1元=10角的概念学生都有,因此本环节的重点在于唤起学生的经验,进而将经验提炼成数学思考,从而能进行单位换算。唤醒需要与学生有关的情境,需要的是一个有刺激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敲开学生的心扉,激活学生的相关因子。因此,我步步诱“敌“深入,先让学生满怀期待地参与摸奖游戏,摸到红包时继续让他们美美地猜想:老师会怎么给钱呢?是1张一元2张一角还是1张一元2张一角?在学生伸着手准备拿钱时,才发现被老师摆了一道:“糟了,没有一元的,我没办法付一元给他了。”这么一赖,犹如一根针狠狠狠地扎到学身上,什么血都扎出来了,学生的情绪被激发出来了,生活经验彻底地激活了,带着这种情感带着这些经验,元与角的换算自然而然地会了。因此,在设计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情感态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把这门艺术比作一顶皇冠,那么情境就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作为数学教师,应用心编织独到的情境,以最佳方式拉开上课的序幕,将学生引入数学的圣地,尽情探究,尽情享受。

[1] 汤英才.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J] .湖北教育2004年11期

[2] 王克林.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J] .教育革新2005年04期

猜你喜欢
周长蚂蚁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周长与面积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巧算周长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