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楷模施世纶

2018-07-04 01:31施恒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清官

施恒忠

(南京市博物总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01)

南京市瞻园路128号的明清建筑群比邻夫子庙,它原为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也是南京较盛名的私家园林之一,现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为江南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衙署所在地,时为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的第二大官衙,也是目前国内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布政使衙署(图1)。博物馆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现陈列“江宁布政使衙署”专题展,有120余件文物史料,全面展示其作为布政使衙署200余年间的发展变迁和历史文脉。其中有位廉明昭彰,政绩显著的清官施世纶曾经两度工作于此。结合历史定位,打开尘封的记忆……

1 青年志成,为国立功

施世纶(1659—1722),今福建省晋江衙口人。“生而清赢多疾。及长,刻志励行,覃精书史”(《八旗通志初集》鄂尔泰等修),施世纶小时候多病,长大后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外貌很丑,但是他很努力,并不自卑。24岁时与父施琅(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四弟施世骥(时22岁)、六弟施世骠(时16岁,后屡立战功,继任福建水师提督)参加了1683年攻克澎湖诸岛、收复台湾的大业,完成了中华民族疆土完整的大一统。

图1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琅(施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国轩(刘国轩)踞澎湖,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馀里为壁垒。琅遣游击蓝理以鸟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将士奋勇衷击,自辰至申,焚敌舰百馀,溺死无算,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郑经次子)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时至今日,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流行一种说法“无澎即无台”,意思是澎湖诸岛一失守,台湾本岛即为洞开,无防可守。可见当时攻克澎湖诸岛时,困难是巨大的,战争处于焦灼状态时,统帅的战略决心对战争的走向,甚至是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施琅将军受到失掉一只眼睛的重伤时,那份将帅的镇定,应该是感召了包括施世纶在内的全体官兵,这种战地不下火线,战有我、战必胜的英雄气概,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战斗精神。因此,初战三个月,即在战略上迅速形成对台湾本岛的高压态势,真可谓一战定乾坤,对和平收复台湾起到关键作用。

有诗为证,据施世纶所著的《南堂诗抄》记载:

夜宿家大人舟中

森森肃气映楼船,夜裹鱼龙静不喧,

十万金戈摇岛屿,三千王帐罢风烟。

伏波建节朱崖日,公瑾陈兵赤壁年,

天子正开麟阁待,将军伫奏凯歌旋。

诗中记叙自己作为福建水师将士其中一员,参与父亲施琅对台作战时的盛况。“映”字实指水面上风平浪静,战船准备就绪,是诗人夜间在战船中待命出征的静景,淡定中透露出一种必胜的心态。一个“摇”字写得更形象,把既威武、雄壮又从容不迫的样子显现出来。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刻画收台将士们信心满满的的动态形势。动静集合,诗中有“十万金戈”与“三千王帐”的追古怀今,把施琅比于汉代马援、周瑜等历史人物,既有眼前战场景物,又展示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思考。全诗高度肯定父亲施琅的军事才能,仿佛使人看到锐不可当的战斗阵势中,一位挥戈前进的指挥官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不屈不挠为国立功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由于清初立国的连年战争和台湾郑氏的分裂现状,时代呼唤着一批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全诗激荡着一批战士为了祖国统一大业战斗的爱国主义激情。

2 勤于政事,有德典范

清官,最基本的要义应该是“清”。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个人要求严格,生活清廉俭朴,为民办事清正廉明,还要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包括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张正义。同样的,施世纶因参加收复台湾有功,自1685年起,始任泰州知州。他虽没有做官的派头,因在封建社会五官不正者是很少能够参加科举的,但所谓奇貌者,必有奇像。他一入仕途,就极有为官的个性,与当地百姓连成一片,主张正义。

“二十七年(1688),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民,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清史稿》)这讲的是施世纶出任泰州知州后的第三年,江苏淮安一带发生大水灾,朝廷派特使到泰州监督治水救灾,但这个工作小组的特使却带了数十名随从,非但不帮助灾民办事,反而一路耀武扬威,违法扰民,侵占百姓利益。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施世纶不畏权贵,不怕罢官,与老百姓站在一起。他据实上奏,使不法者得到了严惩;以及在保障国防建设时,对兵有扰民时,直接下令“立捕治”。

施世纶在官场坦诚朴实被讥为“天真”,就是俗话说的不通人情世故,真是绝对的另类;而他一味的坚持自我,能将所辖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确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深得民心,给当地人民带来惠政。1696年在他调任江宁知府三年时,父亲施琅去世,按照礼制,须回家丁忧,有领导挽留的,也有持反对意见的。“琅卒,总督范成勋,疏以世纶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疏论,世纶乃得去官,复居母丧。”

施世纶在去留问题上,坚持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离开南京回福建老家守孝。据传,当时的南京百姓,多次挽留不成,号泣载途,与同样在南京任职的明代“清天”海瑞有一比。海瑞逝世后载灵柩的船离开南京时,两岸满是自发穿孝服送灵的人,号哭的人延续百里之外,我们的施大人,同样在南京,同样的南京民众也是用了真感情。见挽留不成,民众遂倡议众筹,自觉自愿每人出钱一文,在府衙前建两个亭子,表示对他在南京为官一方的肯定,并称之为“一文亭”,原址在今为南京市第一高级中学内。只是古亭不在,今有有一座“思源亭”,是否也包含有对先贤施世纶的思源之情呢?妙的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两位清官的英明,确是殊途同归的。

在1704年到1705年的两年间,施世纶两次在南京出任安徽布政使(衙署在南京,直到乾隆25年才迁驻安徽安庆,另江苏布政使衙署在苏州)。他带领民众疏浚江河,整治环境,使百姓得到实惠;打击地主豪强,救扶贫民和受欺压者不遗余力,富豪占有的土地被他夺回发还。正因为他多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自然就会深得民心。我们历来都把包青天、海青天、施世纶这样践行执政为民的官员统称为清官之楷模。中国历史多为治与乱两种形态。清代满族立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上很大程度需要树立时代的道德典范,清初开国的社会现实呼唤着施世纶这样的时代榜样,所以康熙皇帝顺应民意,表彰施世纶为“天下第一清官”(图2)。

有趣的是,康熙四十年(1701),湖南按察使缺编,它是管理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政法、纪检部门,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有人举荐施世纶时,康熙对此在用人方面有段名言:“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搢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穀之事,则相宜耳。”结果大家可以猜到,康熙出于关心爱护,不让他这个“偏执者”管人了,而是专门管物,于是乎就“世纶至,尽革徭费,减京费四之一,民立石颂之”。1715年,施世纶调漕运总督(衙署在江苏淮安市,现为漕运总督博物馆)。“世纶察运漕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蠹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

图2

“时西陲用兵,转输餽运,自河南达陕西。陕西旱饥,五十九年(1720),上命世纶诣陕西佐总督鄂海督军饷,并令道中勘河南府至西安黄河輓运路径,并察陕西现存穀石数目陈奏。”历史又一次选择这位英雄,没有人质疑他的能力,因为他有个如雷贯耳的清官名号,只不过这次是以联勤“保障队长”的身份出现的。事由是1718年起,伊犁准噶尔部首领策旺阿拉布坦擅自出兵西藏,藏汗请求政府发兵救援,康熙任命皇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领军由青海、川滇两路进军西藏进行平叛。部队在当时后勤保障相当困难的时候,世纶乃溯河西上,合理调度,多方协调。“地方官吏大半在军前,令选部、院、司官诣陕西,命世纶总其事。世纶令分十二路察贫民,按口分给,远近皆遍。”他又发扬身体力行、踏实干练的工作作风,带领属员亲自坐船溯黄河西上,把运粮沿途的路线、水流、滩石等困难勘测得一清二楚,并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为战时的边防稳定工作,鞠躬尽瘁。不久后西藏叛乱被平定,包括在世纶这名“救火队长”的艰苦努力下,清朝恢复了对西藏的统治。

3 依法行政,廉洁自律

施世纶1705年离开南京后,调到京城担任了十年多京官(太仆寺、顺天府尹寺、都察院汉侍郎、仓场等),两年云南巡抚。于1715年3月,回到江苏,担任统管全国的漕运总督。清廉是当官为民的—种行为,不是为官目的,如果自己不贪不占仅是为官者个人行为,但如果最终只是如此,那还不是合格的。施世纶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依法行事,廉洁自律变成其生命中的全部。

图3

在他任顺天府尹时,也发生一起他与官斗的戏码。一名官员违规使用当时朝廷规定的“驺从”(古代贵族、官员出行时的骑马侍从),“(施世纶)官府尹,步军统领讬合齐,方贵幸,出必拥驺从。世纶与相值,拱立道旁俟。讬合齐下舆惊问,世纶抗声曰:‘国制,诸王始具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拱立以俟,不意为汝也!’将疏劾……”一句话,就是在国家标准面前,施世纶逮到一名违规使用交通工具的高级官僚讬合齐(康熙的宠臣)。

同样,“居江湖之远”的施世纶,在陕西保障军需期间,发现全省官府的仓廪,虚耗殆尽,窃盗成风,他也是遇到难题迎头上,苍蝇老虎一起打。当时腐败尤以西安、凤翔两府情况最为严重。时任川陕总督的鄂海害怕他将这些实际情况上报,自己难辞其咎。恰好施世纶的儿子施廷祥任会宁(甘肃)知县,鄂海便以此要挟,劝施公不要过问这件事,免得给家人自找麻烦。施世纶回答:“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这就是施清官的态度!意思是说我施世纶为国任职以来,出生入死,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还担心儿子干什么?在他的眼里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他对民众发自心底地敬重,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没有他的严格法度,当时的平定边疆的工作,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后来鄂海被朝廷治失察之罪,罢了官。

至于民间流传有关施世纶的故事,我们现在不能一概褒奖或一味贬低。历史选择了这位时代英雄,或多或少是人民百姓根据施世纶本人在多地为官的所作所为,加以的良好愿望表达成的。有人对他这种连儿子都不顾的做法,很有看法。我们当然要把道德的榜样和严刑峻法割裂开来,互有偏废,都是不可取的!总督乃封疆大吏,权势不可谓不大,但在施世纶的眼里,只要你伤害了百姓,我就不放过你。这可不是一般的“偏执”,而是为了信仰,押上了身家性命在“为民做主”。在没有民主政治的封建专制时代,这可谓是当官的最高境界了。《清史稿》有关于清初对于成龙、陈瑸等几位能吏的综论,“论曰:于成龙秉刚正之性,苦节自厉,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德……陈鹏年、施世纶明爱人,不畏强御。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於时。成龙、世纶名尤盛,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其效大矣。”这在列传中的记载是相当少见的。行走官场短短三十七年,他却出淤泥而不染: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踩着不变的步伐,一直行走在人间正道上,让人民看到不一样的官员;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具有顶天立地的正气,使百姓能够感受到了官员对权力的谦抑,更感受到了一个“堪当大任”者的榜样作用。按现在的说法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敢于叫真、敢打大老虎、执政为民的官员,人民是拥护的。尊崇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绳,而对那些倚仗权势、挑战法律底线的官员就是一个警醒:正义之剑高悬头顶,法律的正义就是人民的正义。诚如是,真是其效大矣!

4 文学思考,历史定位

笔者馆内“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题展览中,现藏有清初至今有关施世纶的文学小说《施公案》。它描写了清康熙年间,清官施世纶巧断奇案的故事,里面还有黄天霸等一批侠士辅佐施公折狱缉盗、惩恶扬善的故事,是一部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至今仍有满满的正能量。现在学界一般认定《施公案》在文学题材上是侠义与公案文学合流的开山之作,将它与明代公案小说、后期的流行的武侠小说进行比较,对于分析侠义公案文学的独特性,思考其在小说文学史的地位,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引领作用。

其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学艺术很接地气。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道:“现在《七侠五义》已出到二十四篇,《施公案》出到十集,《彭公案》十七集,而大抵千篇一律,语多不通,我们对此,无多批评,只是觉得作者和看者,都能够如此之不惮烦,也算是一件奇迹罢了。”这里鲁迅以戏语批评了《施公案》等书艺术水平的低下,却也道出了《施公案》等书的受欢迎程度很高,这种喜闻乐见应该算是一个奇迹吧。此书的人物形象研究影响面广,据道光的刻本,原署“嘉庆庚寅年孟冬月新锩”序言:“此诚我朝第一人也。故特采其实事数十条,表而出之,使天下后世知施公之为人,且使为官者知以施公为法也。是为序。”该序阐述了《施公案》小说的创作意图,将施公比之宋朝包公的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使天下知清官施公为法也。

常熟知县陈康祺,在《燕下乡脞录》卷四中介绍:“少时,即闻乡里父老,言施世纶为清官。入都后,则闻院曲盲词,有演唱其政绩者。该小说中刻有《施公案》一书,比公为宋之包孝肃,明之海忠介,故俗口流传,至今不泯也。”这对我们探讨《施公案》与说唱文学的关系有益助,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施世纶这一历史人物与人物文学形象的同生共存、相互佐证的关系起传承作用,是弥足珍贵的。这也是我们当今时代,弘扬执政为民的主旋律,古为今用的呼唤。

5 诗文奇才,著述亦丰

《台湾诗乘·卷一》录有:施靖海(琅)平台之时,仲子世纶从军,有《克澎湖》诗云:

独承恩遇出征东,仰藉天威远建功。

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艨艟。

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万里风。

生夺湖山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

施世纶以诗言志,其诗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该诗描写施琅从受命东征,横波海上,列舰渡海。在一个“旧”字上点出了其父一以贯之的军事才能和统一祖国的政治胸襟和智慧,恰是神来之笔,点睛之笔。在清代这种纪实战争题材的诗,扩大了诗词本身所涉的内容,也拓宽诗的题材。诗人在父亲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同样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战争。思考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诗人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因而诗总是以炽热的场面、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舍我其谁的旗帜,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施世纶现存的作品,不但写政治写哲理,写友情写亲情,也写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读书感受。随着内容题材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诗人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却也能十分得心应手,如《广陵舟中夜侍家大人奉别》诗中写了与父亲在扬州欢聚的情景:“王事终有程,徒然劝加膳”,诗文把一家人为了国家聚少离多,儿想尽孝的思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刻画的惟妙惟肖。

还有诗人在《雨后吴门奉别家大人》中诗云:

拜别空瞻雨后峰,心依无计可追从。

吴人只是喧歌鼓,不管今宵梦几重。

一个“追”和一个“几”,写出了诗人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官一方,清白自持,却有人生忠孝古难全的缠绵。施世纶诗的艺术风格不断变化,在诗人回家探亲,登游家乡清源山(道教名山)的弥陀岩时,留题七律一首,刻石诗云:

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

江山无改旧游寺,十四年来鬓有丝。

诗人的一生是为国奋斗的一生,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国朝诗人徵略》中录有诗人散落民间及各类文献的诗句,如“圣朝有道报新息,浊世何人识凤雏”“唯有多情双燕子,朝来犹是异香泥”等。施世纶所著有《南堂集》《浔江诗草》等数十部,其中《南堂诗钞》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南堂集》的覆盖面相对较广(图3)。

1722年4月,施世纶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病患,向朝廷辞官,被挽留,次月卒于漕运总督任上,终年仅64岁。帝奖其“清慎勤劳”,后祭葬于惠安黄塘,与父施琅将军墓近。■

注:文中引用部分未注明出处者,均引用于《清史稿》。

猜你喜欢
清官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清官」和「贪官」 任仁发《二马图》的寓意
“清官甚乐”乐在哪里
赞清官郑板桥
清官
清官情结
商周两朝重臣的归宿 河南鹿邑太清官长子口墓
清官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