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风情

2018-07-12 08:12霍映霞西安工业大学西安710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湘西沈从文小说

⊙霍映霞[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 710000]

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凤凰古城,丰富多彩的湘西生活经历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沛的原料,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受到世界范围内广大读者的赞誉。多少年来,沈从文及其创作一直是文坛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他的湘西系列小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在文学的长河中,无论是老舍笔下的北京小市民世界,还是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小巷,抑或是莫言笔端的高密东北乡,都体现了浓浓的地域风情。纵观古今,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相互创造和被创造的事实表明,一定自然文化圈内形成的某种地域文化形态,以“集体无意识”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使生存于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结构,地域文化积淀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文化差异大,这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而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成就了湘西,而湘西也成就了沈从文,湘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湘西自然环境对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的故乡是湖南凤凰城,这一座美丽的小城位于湖南的西北部,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位置偏僻。根据沈从文的说明,“湘西包括的范围很宽,接近鄂西的桑植、龙井、大庸、慈利、临澧各县都应当在内,接近湘南的武冈、安化、绥宁、通道、邵阳、溆浦各县也应当在内。不过一般记载说起湘西时,常常不免以沅水流域各县作主体”。湘西位于云贵高原的余脉当中,因为这种闭塞的环境,湘西文化及传统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较好地传承下来。有一位作家曾经把湖南凤凰和福建长汀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两座小城。湘西的确是个山美水美的地方,对湘西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湘西的山是有神的,水是有灵的,是大自然对湘西的馈赠。在《鸭围的夜》中,他写道:“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他在《渔》中写道:“船在粼粼波光中轻轻摇摆,如极懂事,若无系绳,似乎自动也会在水中游戏。”沈从文曾说:“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在《边城》中,他写道:“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对沈从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独特的湘西地域色彩。

(二)湘西人文环境对沈从文的影响

湘西是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的地区,因此湘西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和苗族以及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楚地方巫鬼文化的深厚传统,浪漫色彩和宗教情绪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种传统浑然天成地融入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中,成为他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神巫之爱》中,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在奇异风俗与巫风笼罩下的独特爱情。文中对神巫做法事的情节作了详细描绘,弥漫着一种梦幻奇特的气氛,让我们体会到了湘楚文化的巫术传统。在《长河》里,作者大量描写了当地农民日常生活中四时八节的仪式与内容,指出当地人们“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除了延续湘楚文化中神秘的巫鬼色彩外,沈从文对湘西人民日常的生活习俗也做了大量的描写。比如在《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中,我们能看到边地独特的迎春节,北溪村中的男子都痛快地畅饮家酿烧酒,正值美好时光的年青男女们都聚集在一起唱歌作乐,老年人则酣畅淋漓地向小辈们讲述各种各样的光荣历史和农事知识。在《边城》中作者详细描绘了当地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妇女和小孩子在这一天都要穿着新衣服,并且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又有鱼又有肉的丰盛午餐。吃过饭以后,就是端午节的重头戏——划船了。全茶峒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河边看划船比赛,热闹的气氛直到晚上才渐渐散去。沈从文毫不吝啬地在他的小说中展示着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情民俗与人物的生活命运,并将其紧密结合,使得他的小说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二、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建构

沈从文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多产作家,单单小说这一项,大概就有短篇200篇,中长篇十余部,字数达到300万之多。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流传最广成就最高的莫过于乡村题材的湘西小说了。他怀着一颗热爱故乡的赤子之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地域色彩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没有留学欧美的经历,甚至没有念过大学,他是以高小毕业的学历登上文坛,这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不可能像鲁迅、周作人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那样,在创作初期就有明确的社会与文化立场,他是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整理他人生独特的经验,从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在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也是不同的。

(一)沈从文笔下“原型的湘西”

1923年的夏天,沈从文怀着满腔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热忱,经过长途跋涉而来到了憧憬已久的北京。他除了这个来到北京追求知识实证个人理想的信仰,在北京可谓是寸步难行。首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生计问题,沈从文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在初来北京的前几年,他把随身带的钱花完之后,陷入困窘之境,都是靠着亲朋好友的帮助勉勉强强生活了下来。沈从文曾在自传中写过这一段岁月,如“在北京零下二十八度严寒下,一件破夹衫居然对付了两个冬天,手足都冻得发了肿,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又或者只能忍耐着,什么也不吃”。从这些自述足以看出沈从文生活的艰辛。雪上加霜的是,沈从文求学失败了。沈从文当初来北京,就是想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是现实却很残酷。读清华无望后,他去报考了燕京大学的国文班,结果却差到连报名费都被直接退还了。在生活和求学的双重困境下,沈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为自己寻求一方天地。沈从文曾表示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主要是受到了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文学潮流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沈从文迫切响应“五四”乡土文学创作的号召,撷取自己对湘西的回忆,将湘西的自然风情和个人情感展示出来。在《猎野猪的故事》中,他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人民一起合作上山追猎野猪的情景;在《夜渔》中,湘西人在晚上设网捕鱼的景象令人心生向往;《市集》则呈现了湘西人民赶集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另外,除了展示湘西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的作品,沈从文早期创作还有很多关于童年生活的作品。比如在《在私塾》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小时候淘气的模样,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在逃学后去学泅水,学爬树,看公鸡打架,流连于那美味的小吃街,逃学的趣味足以抵挡被惩罚时的害怕了;在《炉边》中,我们又看到了晚上一家人守着火炉吃夜宵聊天的温暖场景;在《往事》中,作者和大哥去乡下四叔家的记忆大概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弦。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创作,由于阅历和文笔的限制,还没有能力对湘西做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审视,他笔下的湘西是零碎的、片段的,更多带有自传色彩,写出的大都是真事。可见,尽管沈从文这时已经展露出捕捉湘西生活的才能,但湘西对沈从文的创作来说,只是一种原料,故这一时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可称为“原型的湘西”。

(二)沈从文笔下“文化的湘西”

沈从文于1927年年底离开北京来到上海,由此而进入他写作生涯的第二个阶段。上海是一个资本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城市,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之间的往来都透露着虚伪的客气。沈从文认为上海不仅没有湘西淳朴的生活气息,反而处处散发出金钱的味道。他自从来到上海以后,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这个处处要钱的城市,微薄的稿费只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生计。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沈从文十分排斥上海,从而加剧了他对都市文化的抵触心理。沈从文的这种抵触心态让他更加怀念湘西,充满了对湘西温暖人情的赞颂之情。于是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小说中,如诗如画的湘西风光有了更饱满的展示。在《凤子》中,大篇幅的地理位置介绍和环境描写开始出现。他向我们介绍了镇这个小地方的地理位置:“一个好事的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的小点”,“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小说中对秋景的描写也十分生动:“山中枫树叶子同其他叶子尚未变色。遍山桐油树果实大小如拳头,美丽如梨子。路上山果多黄如金子红如鲜血,山花皆五色夺目,远看成一片锦绣。”在《雨后》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乡村清新风景画,山村中清新幽静的美丽景象让我们忘记了城市的喧哗而沉浸在其中。“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以看前山成块成片的云,象追赶野猪,只飞奔。”雨后一派生机盎然的山野景色就这样浮现在我们脑海中。在《月下小景》中,那黄昏景色是如此令人心醉,“当这松杉挺茂嘉树四合的山寨,以及寨前大地平原,整个为黄昏占领了以后,从山头那个青石碉堡向下望去,月光淡淡的洒满了各处,如一首富于光色和谐雅丽的诗歌”。自然环境是地方最重要最明显的特征,这一阶段沈从文对湘西自然风光的描述使得湘西的形象更立体,更生动,湘西小说中的地域风情更明显。这一时期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完整的湘西社会生活画卷,以及他所建构的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在金钱肆虐的时代,生活的诗意早已荡然无存,在《八骏图》《来客》等小说中,沈从文揭露出城市中所谓上等人丑陋的面貌,他们的道德早已堕落,人性极度扭曲,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也萎缩与退化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沈从文开始追寻自然的人性,用文字努力构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在《柏子》中,水手柏子倾尽自己一个月在船上用生命储蓄的金钱,只一个晚上就全部花在了河边吊脚楼的妓女身上。谁说这不是荒唐的行为呢?但是他们不曾觉得自己可怜,也不需要他人的怜悯,只是真实地活着。在社会的底层求生存的人们,寻求的只是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最基本的人生要求。这种真实自然的生存状态,没有一丝让人感到荒唐龌龊,反而令人感受到一股生命澎湃的活力。在《边城》中,翠翠就是湘西美好的少女们的代表:“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不仅纯朴天真,乖巧美丽,还十分勤快孝顺,当有人要过渡的时候,翠翠不让祖父起身,自己敏捷地就撑船渡河了,从来不误事。与“原型的湘西”相比,在作者的笔下,“湘西世界”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主观性叙事,作者想要构建一个与现实社会有别的代表作者理想的“湘西世界”,其中蕴含着文化批评的内涵,体现了作者的价值选择,由此而称为“文化的湘西”。

(三)沈从文笔下“历史的湘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沈从文离开了北平,由此开始了艰苦的战时生活,他也步入了第三阶段的文学创作。这一阶段的创作变化十分明显,首先就是作品的发表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下,沈从文在反思中尝试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湘西社会,直面湘西的历史和现状,试图描绘出在社会转型期中湘西令人可悲的变化景象,在过去和现在的对照中,寻找重塑民族品德的方法。在物质文明的侵蚀下,湘西农村社会中所呈现的淳朴正直的人情美,也逐渐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却是在社会变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利益至上的庸俗价值观。一方面沈从文一直把男女间美丽的爱情作为和谐人性的代表。在《阿黑小史》中,油坊工人的儿子五明和油坊主人的女儿阿黑相恋,但是他们却不受门第和财产的束缚,热情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那么真挚淳朴,但是作者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美丽的湘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开始变异,金钱的魔力早已悄然间渗透到纯洁的爱情中去。在《贵生》中,杂货铺杜老板和他的女儿金凤本想招贵生为上门女婿,但是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金凤却成了大财主张五爷的小妾。爱情已经与牛羊、金银、虚名挂上了等钩,丧失了纯洁,沦为金钱的附属品。另一方面沈从文一直赞颂的淳朴民风和人情美也发生了变化。在《边城》中,美丽的风光、古朴的风俗、淳朴的村民,都在处处彰显着湘西的美丽。无论是正直热情充满活力的大佬二佬,还是勤劳淳朴的老船夫,或是美丽纯洁的翠翠,都让我们感叹于边城的和谐与美好,但是物质文明已经渐渐淹没了这一切。在《夫妇》中,面对那一对被捉的新婚夫妇时,这些村民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反而在一旁起哄生事,唯恐不乱。善良淳朴的民风已经逐渐消解在物质文明的巨大旋涡中,乡下也变得和城里一样无味。在《长河》中,作者通过描写滕长顺一家和边地百姓在社会变动中的遭遇,体现出了在物质文明的侵蚀下,湘西善良淳朴的人性在逐渐消解的趋势。沈从文一直聚焦湘西边地,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他以一个文人的自觉不再吟唱优美清新的边城牧歌了,而是从历史风云中审视湘西世界,所以可称为“历史的湘西”。

三、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凭借着他所创作的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在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湘西小说更是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沈从文不仅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姿多彩的湘西世界,展示了优美神秘的湘西自然风光和淳朴本真的湘西民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而且他的小说洋溢着浓厚的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其小说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也被当代作家所继承。

(一)建构了一个“世外桃源”

人类及由其所创造的艺术,无以逃避这一种历史生活的矛盾,所谓“文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当沈从文从乡村来到城市后,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中,他也被轰隆隆地咆哮着的大机器裹挟着前进,在这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味道的大都市,他厌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算计,慨叹人的生命力的衰退。正因为对各类“城市病”“文明病”的发现,他才想要构建一个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那梦中的净土——湘西。他倾尽自己的才力来赞美山美水美的湘西,赞美神奇古朴的风情,赞美淳朴善良的边民。湘西在他的笔下是健康的、完善的人性的代表,蕴含他对民族的热切希冀。在一片荒芜中,沈从文建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现在的堕落之处,重新唤醒人们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涅重生注入新的活力。

(二)促进了诗化抒情小说的发展

在沈从文创作的湘西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还能看到充满诗意美的语言和象征性的意象。可以说,沈从文延续了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传统,促进了诗化抒情体小说的发展。在他的小说中处处可见对湘西自然风景的描绘。湘西的山、水、竹子、吊脚楼都在作者的笔下汇成了一幅山水写意画,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沈从文文白杂糅的语言风格更是将这种诗情画意推向了极致。不仅如此,沈从文一向被称作“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在结构上追求自由,形式打破常规,以散文化的笔法将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由此自然就形成了诗化抒情体的样式。最后,沈从文的小说大都体现了含蓄朦胧的艺术特色。这和沈从文广泛运用意象密切相关。可以说,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基石就是那些气象万千的意象了。比如“梦”这个意象,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就多次呈现,其中蕴含着希望与幻灭、人性与欲望等丰富的内涵。在《边城》中,翠翠就做了一个关于虎耳草的梦,她梦到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而浮了起来,飘过白塔、菜园、小船,又去了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但是她却不知道交给谁。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就象征着翠翠的爱情,而翠翠不知道把虎耳草送给了谁,也就暗示了这场爱情的结果注定是渺茫的。总之,沈从文创作的诗化抒情小说拓宽了乡土小说的领域,对后世作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丰富的文化意蕴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通过对从小生活过的湘西做出美的描绘,赞颂家乡淳朴的人性美和蓬勃的生命力,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让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和现在的萎靡之处,唤醒人们的热情和活力,来达到重塑民族品德的目的。同时,沈从文构建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也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中华文化的重建应该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而不是一味地向西方学习。沈从文的这种写作传统对当代文坛上的一些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韩少功在他的散文集《山南水北》中,通过描写八溪峒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来赞美善良温暖的人性,并且韩少功曾强调文学创作不能只是学习海外的东西,这会使得我们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很难有新的生机,因此要更加注重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这与沈从文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无论是莫言的《红高粱》中所体现的野性强悍的民族生命力,还是阿城的《棋王》中对庄禅文化精神的体验与继承,都是这些作家想要通过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心理的追寻来重塑民族品德,建构具有民族气派的文化。沈从文文学创作中丰富的文化意蕴被当代作家所继承,并且将一直影响着后世作家。

四、结语

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自成一格,尤其是他所创作的湘西系列小说,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古朴神圣、和谐自然的世外桃源。可以说,沈从文是美丽的湘西世界的灵魂所在,他充满着对乡土的热爱之情,热情赞颂着湘西美好健康、自然淳朴的人性,在浑浊不堪的世界里建起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独特力量,他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会在文学的长河中永久散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湘西沈从文小说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湘西 国画
与诸子湘西游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