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的艺术魅力
——论动画电影的美育作用

2018-07-12 08:12朱鹏杰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大闹天宫动画电影美学

⊙朱鹏杰[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22]

众所周知,大学的专业设置十分明确,各专业之间界限清晰,理工类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接受的人文教育少,受到的文化熏陶少。虽然有通识教育和人文类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提升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理工类本科生人文素养薄弱已经成为当下通病。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当下大学生更多关注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习惯接受以图像为媒介的人文读本,而对于纸质类的人文读本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有效利用影视艺术来提高其人文素养成为良策。动画电影利用图像和绘画、CG的结合,直观展现叙事内容,实时打动受众心灵,可以有效提升理工类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动画电影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有以下三个路径。

一、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带给学生不同的美学感受和体悟

在动画画面的美学风格上,中日美三国动画各不相同,中国动画的画面偏向于写意,其人物造型、动作跟中国的京剧、剪纸的传统艺术联系紧密,如《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动画电影,充分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此外,作为中国动画代表的水墨动画,更是在写意方面达到一个巅峰,如水墨动画的代表作《山水情》,大量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特点,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世界。在具体的动画美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中国动画的分量,把一些动画精品,如《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牧笛》《山水情》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现在大学生大多是九零后,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类似于《山水情》之类的中国动画精品看得很少。所以,当他们看到《小蝌蚪找妈妈》只是利用黑白二色,就把一个精彩的故事表现得诗情画意,他们的视觉受到了冲击,他们的内心受到感染,对中国动画和中国传统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接触视角。在观看《牧笛》时,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美,还感受到了生命之间的和谐共生。另一部水墨动画《山水情》,更是直接触动了他们的世界观,动画电影中师徒偶然相遇,一夕相会,然后放手离开,各奔东西,临行前的一曲古琴,将这种师徒情深和一期一会的神韵传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和谐自然、空明无碍的人生观会带给学生很大触动,刷新了他们的世界观,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美好。

美国和日本动画的美学风格与中国动画不尽相同,相比来说,日本动画和中国动画在某些方面比较接近,比如注重对于背景细节的处理和展现,这些在《大闹天宫》《风之谷》之中都表现得很明显,背景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艳丽,呈现了丰满的景物和色彩。但是,日本动画和中国动画也有所差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主要角色的肢体细节表现方面,在动画主角的面部表情上,日本动画显得更自然、更丰富、更连贯,比如宫崎骏的大部分动画作品,日本动画的动作细节连贯自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受,而中国动画在这些方面就有所欠缺,不管是《天书奇谭》还是《哪吒闹海》,甚至是比较新的《宝莲灯》,在肢体动作连贯性方面都做得不够充分,给人一种僵硬的感觉,影响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在写实美学方面达到一个高度的是美国动画,其动画画面呈现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主要人物细节生动活泼。美国动画的主要动画人物,比如《海的女儿》《怪物史莱克》等,人物面部表情丰富,细节突出,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这种逼真在CG技术出现后达到一个顶点,比如《冰河世纪》系列动画,里面对于小松鼠、猛犸象的表现细腻逼真,身上的一根根毛发都看得特别清晰。这种美学风格的形成,跟美国影视美学里重视细节和真实的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动画作品的不同美学风格,而学生通过观看不同的动画电影,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美学欣赏和美学感悟,也为他们了解不同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

二、民间题材的动画故事带给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来看,画面的精美与否是判断作品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判断动画电影是否成熟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则是是否有充实的内容和情节,这些情节和内容能否架构起一个故事,能否传达某种知识或者文化传统。在题材内容方面,无论中外动画,都有大量的标志性文本。比如,在中国动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就是《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虽然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其精神内涵源远流长,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的精髓。孙悟空调皮捣蛋,不服规矩不服管,正是道家追求自由、游心于天地的外在表现。庄子讲人生于天地,消散于空气,一生极为短暂,自由是至人之追求。孙悟空由大石头孕育而生,学道于菩提,得大智慧,一生追求自由。虽然期间也曾谋求加官晋爵,汲汲于名利,但最终幡然醒悟,大闹天宫,将人生的自由意志发挥到极致。而整部动画电影的基础运作动力,还是孙悟空内心流出来的对于自由的向往,这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源头之一。通过《大闹天宫》这部动画杰作,观众能够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从而对于现在一切看起来都习以为常的东西,能够从自身出发,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从而具有了自己的立场。在具体讨论《大闹天宫》的文化内涵时,很多人把这部动画的精神内核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结合起来,思路不仅接续道家精神,而且延展到西方的“自由”观念的对比中,弘扬了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日本动画对于妖怪文化的反映非常突出,比如《龙猫》《幽灵公主》《阴阳师》等动画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妖怪”形象,这些妖怪各具特色,是日本人文化底蕴的具象表现。比如对于“龙猫”所代表的山精形象,对于儿童能看到妖怪而大人看不到妖怪的设定的讨论,进而对于“龙猫”在日本儿童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进行拓展讨论;此外,《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代表着大自然,既能够救活生命,也能够收割生命。影片里面对于雪狼、野猪等山神的反映,都触及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相关部分。尤其是对麒麟神的描述,不但接触到了日本传统文化,而且涉及环境保护等生态主义的内容,给观众以生态主义的教育。这些动画片以妖怪文化为背景或主角,为我们了解他国民间文化和传统价值打开了一扇大门。

三、动画带来跨学科的知识素养和跨文化的世界视野

动画电影涉及文学、影视、绘画、设计、构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观看和了解动画电影,需要受众有宽泛的知识面,也正因此,通过精读动画电影,也能给受众带来多学科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观看《山水情》《牧笛》等水墨动画代表作时,可以着重就中国画中的“留白”一词进行讲述,同时,作为知识外延,把中国画的“意境”“意象”也进行拓展研究,观众大多不是中文和绘画出身,对于这些术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了较大兴趣。在观看日本动画电影《阿童木》《幽灵公主》的时候,笔者把当下学界与生态批评的相关知识给同学们予以介绍,并联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带来的破坏,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了科技发展和自然破坏之间的辩证关系。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动画电影在拍摄和放映中存在着文化交融的特征,比如美国动画《花木兰》《最终幻想》就是分别以中国题材和日本原型为基础拍摄。对这些跨文化的动画电影进行精读,有助于人们拓展文化视野,获得一种世界视角。如在《花木兰》里,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被塑造成为追求自由独立的女英雄形象,这与中国题材中的以“孝”“忠”为主题的花木兰故事已经有较大区别,对这两个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进而探讨中美文化的差异。在近几年上映的一些中国动画里,就明显体现出来与之前动画不一样的文化趋向。比如在《大圣归来》这部动画片中,价值取向已经不再是追求自由,而是变成了注重友情、亲情、责任等价值观,这种主题的转变和西方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联系。此外,在《大鱼海棠》中,尽管题材和人设都是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但是在画风和剧情上,都若隐若现地带有日本宫崎骏动画的气息,精美的画面,成长中的少女,这些设定与千里之外的日本文化息息相通。通过对这部动画电影的讨论,同学们对于中日文化的异同和交流也有了一定了解。通过对不同国家动画的梳理和阐释,能够透过图画关注内在,从文化层面上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

“动画片有哲学、美学、艺术和宗教的内容。哲学和美学的意义在于引领时代和守护精神,宗教和艺术的作用则在于关乎人心和安顿性灵。”利用动画电影来提升理工类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未来世界的发展朝着图像化和新媒介的方式行进,大学通识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更多去关注和探讨新媒介方式的图像叙事教育,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大闹天宫动画电影美学
大闹天宫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农行“大闹天宫”信用卡上市经典重燃 “忆”起翻天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外婆的美学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纯白美学
《大闹天宫》读后感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