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药“一带一路”添砖加瓦

2018-07-13 10:57刘华聪曲姗姗钟正张继苹黄泳唐纯志
高教学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医学一带一路

刘华聪 曲姗姗 钟正 张继苹 黄泳 唐纯志

摘 要: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任重道远,将中医学推向世界,为人类健康贡献祖国传统中医独特的力量,《中医学》全英版教材则是当今中医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座桥梁,文章在全英版《中医学》的编写理念、编写方案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的在编写工作中贡献绵薄力量,为“一带一路”中依法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医学;全英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004-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going global and making contribution to human health, the all-English version textbook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ndispensable bridge in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introduced in details in two aspects--the editing idea and the editing plan, aim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为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了[1]。当今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卫生管理模式大部分建立在现代医学体系上,中医药面临着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壁垒。传统医药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急需发展。国内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走出去”有了一定的基础。

如何使中医药更好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一带一路”早已将中医药传统文化播散至世界各国,然而如何让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医学更易于理解与应用,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我们需要一本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中医学》全英教材。

郑州大学出版社筹划组织编写《中医学》英文教材,来自16所高校、医院的31名编委,在主编黄泳教授、主审唐纯志教授的领导下,正致力于以英语这一世界主流語言将中医学更好展现给世界。

一、《中医学》全英教材编写理念

(一) 传承中医精华与特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一门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整体观念是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中提取的精华,中医学无论在分析人体的解剖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是在疾病的诊治方面都贯穿着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求其本源,中医学还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古代称为“天人地”,近现代则确定了中医学“形-神-自然-社会”的基本医学模式。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色的集中表现。中医学中症、证、病的概念与现代医学都有很大的不同,其辩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临床的核心。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中医的韵味如何“飘”得更远、更广,在现代教材的编写工作如何去更好地体现中医学的精华与特色,实为任重道远。

(二)着眼海外中医实践

放眼海外,中医药在海外发展迅速,越来越多海外学者在尝试着学习、理解以及应用中医。

首先,海外中医从业人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原本专修现代西医学,而后接触中医的临床医生;另一是其他人员,包括技师、护理人员、按摩师、其他传统疗法医师、技师。这两类学者对医学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区别,其认识中医学的方式亦存在差异。而且,海外的主流医学还是以西医学为主,大的医疗环境,还是西医模式为主;

其次,海外中医实践受到不同国家医疗体系的不同影响。研究显示,近年来海外中医药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针灸热,中药冷”现象。针灸,简便廉验,受到广泛欢迎和重视,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中药的生产、药用成分、药理药效的认识,有别于国内,导致中药走向国际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着眼海外中医实践,相关的教材编写,也要落到实处。基于教材,产生对话,可进一步拓宽与国外中医药交流渠道。

(三)借鉴海外医学教材的编写方式

以《西赛尔内科学》第22版的编写为例,每一个疾病的阐述模式基本是如下展开: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合并症-预后-补充读物。从形式上感觉与国内教材的编写方式差异不大,但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国外教材更注重临床应用的掌握,强调对临床诊断、临床鉴别的具体应用等,如对功能性疾病单独成章并进行分析,体现的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2]。

在编排方式上,国内教材多以疾病的解剖位置为排序原则,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原则,而国外教材同时对疾病进行了二次整合,将消化系统疾病具体划分成不同组别,如单独列出神经功能性疾病;除此之外,国外教材绝非把医学知识一一罗列,为了增强教材知识的直观性,在编排上更是利用大量的图片、示意图、表格将系统疾病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直观地对比阐述,力争达到重点内容不需浏览文字,直接可以从插图看出不同疾病的鉴别点,这将使教材的可读性更加明显。这些编排方式都比较符合国外的发散性阅读习惯,而不仅仅是将医学知识编排成一条线。

对比国内外教材在多媒体的应用,“十二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已经开始应用多媒体如配套光盘等,并且已初步形成框架体系。在具体的应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尝试,例如在四诊的介绍章节中结合一些脉诊舌诊系统,国内外中医学者可以通过系统更加生动形象的互动对相关症状有更加深刻地临床诊断思维。

海外教材强调对临床的应用、增强教材知识直观性、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这些都是《中医学》英文教材编写格式值得借鉴的。

(四)致力于让外国人读懂中医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以现代西医学的认识方式去学习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疾病的诊治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大至阴阳五行,小至对感冒的认识。在疾病的认识上,现代西医学更倾向于从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生理、病理去解释,而指导其治疗的原则主要是利用药物、手术等方式使其恢复原有的生理状态。任何的治疗方法,都需要细胞的生理病理有所联系。归结起来,中医、西医在认识论与方法论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让外国人读懂中医,着实要在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做一番努力。

从中医针灸着手,如何在教材编写中更好地去解释腧穴的功效,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下都需要做一些尝试。对于部分重要的腧穴,在分子、细胞等理论上能有一些指导性的按语,将更有利于外国人理解。举例“面口合谷收”,研究[3]表明针刺合谷除了能激活中央后回初级感觉皮层的手部投射区和面口部投射区外,还能同时激活面口部的皮层运动,直接反映了合谷与面口部的密切联系。虽说传统中医并非如此解释穴位的功效,但从外国人学习中医学角度而言,确实需要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医学理论帮助其读懂中医,才能谈及中医的应用。

认识论、方法论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若要求同存异地读懂中医,教材在此番功夫上应当准备充足。

二、《中医学》全英教材编写方案

(一)传承经典,勾勒全貌

1. 以传承为主,讲授经典

中医需要传承,然而对于国外中医传承具有知识背景等原因,不能面面俱到,但作为一本全英中医学教材,其重心在于讲授中医经典。中医经典并不单纯指《金匮》《伤寒》等,而是指整个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概括了以整体观念为主的指导思想,元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唯物、辩证法思想,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以及富有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的应用。掌握经典,培养中医思维,在丰富而且复杂多变的现代临床中才能灵活应用。

2. 点线面结合,有机整合

纵观国内的中医药系列教学,十几门课程,从基础理论到诊断,从中药到方剂,进而包括临床各科、养生调适。加之考虑读者中医知识水平,如何能用一本教材承载?以中基、中诊、中药、方剂、针灸、推拿、中医临床、养生模块为“面”从基础到临床,中医思辨、临床思维贯穿其中,以此为“线”;具体知识点则为“点”。以经脉系统编写为例, “面”指的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总体介绍,总括之后,是每条经脉的相关说明,从基础知识到临床应用,用中医临床思维这一主“线”串联起来;而每条经上重点穴位的阐述,则是“点”的凸显,选出临床常用的穴位重点展开介绍,其他的穴位则列表简单归纳。推之中药、方剂等,皆仿此谋篇布局,方能做到将点线面结合,中医知识和技能的有机整合。

3. 中医药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结晶,同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在形成发展中不断结合传统文化中成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天人合一理念、气一元论[4]、阴阳五行学说、“人本人伦”思想等核心哲学思想,而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更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阴阳在哲学范畴概括了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而在中医学中,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于理论及临床并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且指导著养生适调以及疾病的诊治。中医药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脱离中医传统文化,承载中医药知识恐将事倍功半。

(二)入门引路,循序渐进

1. 把握难易,引学入门

全英版《中医学》承载着庞大的中医药体系,但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知识沉淀千年,兼顾考虑读者的中医文化于中医药基础,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应当进行适当的把控,在做广泛的学者调查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努力用更易于读者接受理解的内容展现中医药全貌,采用一套规范“让外国人看的懂”书写和介绍标准,起到入门引路,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中医药殿堂的作用。

2. 丰富内涵,指导发展

教材重点在于引入学习,但同时必须内容丰富,涵盖众多,能够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教材在构建中医学轮廓的同时,应当进行适当的“开枝散叶”。作为一本囊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科学等十几门中医主干课程的中医学教材,只有通过丰富内涵,在各个方面都能作为切入点,才能指导读者在掌握中医概要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其他具体临床学科如针灸、推拿、内外妇儿等。

(三)中西医结合,兼顾学习背景

全英版《中医学》教材的读者对象多为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海外的主流医学是西医,适当地中西医结合不仅有利于学者读懂中医,而且还能进一步与国际上医师管理制度接轨,便于更好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医内科疾病的介绍中,除中医定义外,补充概括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的西医疾病范围,使读者能够将陌生的中医知识与其医学背景联系起来,对于中医引学入门将会事半功倍。

(四)面向临床,突出实用

学习中医,目的便是应用于临床。教材内容注重面向临床,增强其实用性,读者阅读学习时不断丰富临床经验。第一,在中医学体系的点线面框架中,重点突出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突出的理、法、方、药(穴);第二,在疾病的选择方面,在考虑具有中医经典思辨与治疗特色外,还应结合现代流行病学,涉及世界范围内多发病,使读者学习中医能够应用于地区,甚至为地区的医疗建设奉献一份力量。在望、闻、问、切四诊当中,中医望诊中望色如何实践于不同肤色人种,如何介绍相关望诊知识,都应当面向当地临床,力求准确描述使读者能够即学即用,感受中医精妙之处;同时,相比方药而言,针灸推拿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能够较为迅速地用于临床。

(五)专业人员编写,争取最佳表达

首先,编委专业能力肯定,来自16所高校、医院的31名编委都是各个高校、医院全英授课的一线教师,经验丰富;其次,尊重行业规范,无论病名还是治疗方式的表达,均采用最新的相关国际标准,避免争议;最后,在语言润色上,统一教材内容的语言风格,使教材能生动直观地展现中医学文化,力求兼顾文化背景与知识水平,争取对中医学知识做出最佳表达。

总之,《中医学》全英版教材编写理念应以传承中医精华与特色为目的,着眼海外中医实践状况并借鉴海外教材编写格式,力求使外国人读懂中医。编写方案更是举足轻重,全英版教材必应承载中医,勾勒中医全貌,但更应把握难易,引学入门,丰富教材内涵,做到语言精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医杂志,2017(04):296.

[2]刘志国,樊代明.从中美医学教材差异探讨临床医学教材的改革方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75-176.

[3]李落意,赵斌,杨骏,等.“面口合谷收”神经生理机制的fMRI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1):13-15.

[4]韩诚,张俊龙,郭蕾,等.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7,58(20):1711-1715.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一带一路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太极拳预防脑卒中风的效果观察与体会
语言,当代社会理解和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