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应用

2018-07-13 01:16张点
高教学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英语教学

张点

摘 要: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学英语不但传输语言知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在文化中除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在教材的编撰上,还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传统文化甚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述传统知识,进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西方的交流日渐多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必须打破“失语症”的阻碍。对此,文章将对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措施进行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110-03

Abstract: There i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not only transmits language knowledge, but also penet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tudents. Besides the learning of advanced western ideas, the learning of culture also includes the learning of mother-tongue culture. However, in most English teaching at present, whether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or in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most of the contents involved are mainly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very missing. As a result, many students are unable to express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English, which leads to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edia era,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The premise of the world must break the barrier of aphasia.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are 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nglish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measures are expounded and studied.

Keywords: new media 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glish teaching

引言

在英語专业教学中,长期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现象,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英语表达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这不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母语文化修养与英语能力的提升,对此,打破“中国文化失语症”成为大势所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借助新型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民族实现全面发展。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所谓的失语症原本是医学方面的术语,主要是指由于受到某种损伤或者疾病导致大脑受到损伤丧失语言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文学思想开始逐渐入侵我国,导致中华主流思想开始不断流失,“中国文化失语症”由此产生。在中国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无法使用英语表达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事物,但是却能够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娓娓道来,但是却无法用英语说出我国“四大名著”的名称;他们更加侧重于过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却很少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放在心上。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想观念影响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与教学思想观念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目前的英语教材中大部分以西方文化为主流,以英美文化语言为主导,而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语言却是十分罕见,几乎处于“近真空”状态,由此导致了本土文化缺位问题。

(二)教师中外贯通能力影响

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接受的都是中国式教育,没有或者很少有出国深造的经历,从本质上对外国文化缺乏理解,难以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缺乏中外贯通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而大学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活动的主导者,将对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部分高校中,一些教师拥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对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国内外存在教学观念上差异,使其陷入“有一肚子墨水倒不出来”的尴尬局面中,无法很好的向学生讲述外国文化与背景,长此以往,文化失语症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

(三)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著名学者曾洪伟曾经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人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早在20世纪初的文化运动中,导致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全面的否定,极大的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西方思想、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中国文化都在无形中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侵蚀,开始不知不觉的受到国人的漠视与摒弃[1]。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得到持续发展,我国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逐渐被世界人民所瞩目,包括传统的京剧、中医、书法、武术、太极拳、餐饮文化等等。现阶段,西方国家中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逐渐增加,在学术上也掀起了一场研究汉学文化的热潮,使老庄哲学、儒学、易学等在西方风靡。因此,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应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由于部分外国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甚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要想有效消除他们的误解,不但需要专门机构对中华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还应充分调动国人的力量,使其在与外国人的交流過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其渗透传统文化。在渗透主体中大部分为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要想实现这一点,则必须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崇洋媚外”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注重过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轻视中国春节、端午节;在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制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这些都将成为传统文化输出的阻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加强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打破这一不利局面[2]。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改革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善多元资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并逐渐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其中的一些事物、剧情等,例如,为学生播放一些能够充分展现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富春山居图》《刮痧》《孔子》等,学生在观看完毕后,将针对某一方面内容与本族语之间进行文化上的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点,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妙之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对学生提及《周易》,将计算机语言中的“二进制”相结合,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与“八进制”均是由德国人通过《周易》中的“阴阳”发明而成。在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对比教学中,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感受到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提供自身的英语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从而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对语言文化进行渗透,邀请一些拥有较大影响力、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到校来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到我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采用循序渐进、英汉相辅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使其能够获得更多课本以外的收获。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引导学生观看或者收听关于中华文化的一些英语听力材料,例如,收看央视的英语频道、阅读China Daily,21th century等英文读物,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版《论语》《孟子》等方式,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能力,使其能够使用更加精准的语言进行跨语言交流[3]。

(二)开展基于中华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将中华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不但能够使课堂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还能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例如,在The Standard for Olympic Excellence一课中,主要通过西方事例展现了西方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因素引入其中进行文本解读,并且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奥林匹克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与奥林匹克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民族自豪感,以浓厚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欲望,使其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进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

教师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英语知识讲解时,还应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此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例如,在以Why is Christmas so popular with Chinese youngsters为题开展写作活动时,首先可以对圣诞节的起源、宗教意义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当前中国人热衷于西方圣诞节的原因,以及该现象对我国产生的利弊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使学生加强对节日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程度[4]。

(三)开展以文化对比为目的的文化活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以开展以文化对比为目的的活动,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活动的开展必须保证生动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在一次预演习得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句英文谚语,即“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意思为“每个人都意味自己的东西了不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谚语所反映出的意思以及背景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西方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时由于受到人道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放大自我情感的思想,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人际关系中的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通过英语对中国成语的意思进行表示,如“家和万事兴”“唇亡齿寒”等,探索中华文化下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发现国内外文化间的差异与相同之处,了解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中华文化置于重要地位,由于中华文化是学生在思想和知识中懒以生存的根,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将进一步拉近与中华文化间的距离,在日后学习和写作中的语言表述上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学不能只关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更应该关注语言本身承载的文化和思想,关注语言学习中学生思想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是否将大学英语教学立足中国文化,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和利用互联网,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凸显人文性、信息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努力构建起更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堂。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而清楚的了解中华文化,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需要学校和教师正式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本质上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奇.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14(2):37-38.

[2]高敏.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传承价值[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2(10):107-108.

[3]任海燕,曹波.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2(3):115-118.

[4]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1):149-152.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