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

2018-07-13 05:45徐蓉贾子懿史路
高教学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徐蓉 贾子懿 史路

摘 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高校国际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文章通过分析国际化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特点,并结合J校在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中的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发展的新思路,以促进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进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136-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First-rat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long-term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lso provides a great strategic opportun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practice i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explore new though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is promotes the scal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n accelerat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Belt and Road

建設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中国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化已然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THE(泰晤士高等教育)、QS 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世界大学排名在内的很多国际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均含有院校国际化的因素。显然,“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和一所大学在全球地位的重要标尺,而“国际化”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衡量国际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留学中国计划》的要求,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将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1]。再如上海,作为留学生青睐的沿海城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中,要求202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占比达到15%,其中50%以上为学历生[2]。为此,需要各高校积极探索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和层次,以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分析

(一)来华留学规模持续增长,生源层次显著提升

就我国而言,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资料显示(图1所示),从2006年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比例都在逐年增长,从2006年的16.27万人到2017年的48.92万人,增幅已超2倍。根据教育部对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情况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然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来华留学生大数据,2017年学历生24.15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9.38%(图2所示),同比增幅15.04%。其中硕博士研究生人数达7.58万,比2016年增加18.62%,占总人数的15.35%,学历结构正在不断优化[3]。

以J大学为例,自2000年以来其国际化教育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每年的来华留学生均已超6000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的人数差距正逐步缩小,学历生占比逐年增长(图3所示),2017年学历留学生人数已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9.73%,与全国来华学历留学生占比总体基本一致。

同时,随着J大学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校就读的国际研究生人数和层次也不断提高,连续保持增长态势(图4所示)。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自2009年以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其来华留学生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就中国的留学现象整体来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远超来华留学人数,留学教育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然而,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却可以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明显的“留学顺差”。

特别是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合作发展战略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占比又持续上涨。以2013年为例, 根据《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显示,2013年接受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前10个国家中只有俄罗斯和新加坡两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的人数占该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比例不足一成;与此相对,2013年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共有16余万名,占该年来华留学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5.11%,输入和输出比例反差明显。2017年来华留学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则高达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同比增幅高于各国平均增速[3]。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生源地,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生源、优化生源结构,将对扩大整个留学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对于一带一路生源国的留学生,又存在着以下特点:

1. 以学历生为主

随着中国高校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在国际排名上的进步,一些学科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来华留学生以获得学历为主的求学需求也日益高涨。近几年来,来华学习学历课程的留学生逐年攀升。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历留学生比例要远高于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平均比例(如表2所示)。因为在“一带一路”国家中,以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多,地缘文化的认同和留学成本的考量使得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更愿意到中国来攻读学位。

对于专业的选择,来华留学生也打破了以往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根据2016年的留学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在教育、理科、工科和农学等专业的选择上增幅明显,均超过100%;在经济、西医、文学、法学、管理等专业的选择上增幅超过50%。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急需的专业和技术成了这些国家学生来华的专业选择偏好,如语言、能源、建筑与工程、国际贸易、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5]。

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应以扩大学历生的招生规模为主,以提高整体的培养层次。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应符合生源国的实际人才需求,在为生源国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人士。

2. 奖学金引领作用明显

从留学成本来讲,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留学成本要便宜许多,加之近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的持续扩大,对来华留学的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非发达国家或地区,因此中国的奖学金政策对这些周边国家生源的拉动作用明显。根据资料显示,2016年奖学金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奖学金生占比61%,比2012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

此外,还有教育部提出的“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北京市教委专设的“紫禁城奖学金”等,分别用于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生来华、来京学习或研修。这些一带一路奖学金的设立将有利于为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教育。

除了中国政府的国家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各院校也会增加一些奖学金类型以吸引生源,以及一些非政府奖学金作为补充,这些奖学金可通过自主下达、商请分配、地方专项、新入专业等方式予以申请。能否获得奖学金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考虑留学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比例非常之高。

因此,了解来华留学生的生源构成和趋势,将为我们开展来华留学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来华留学教育與管理的实践

来华留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留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也涉及到留学生的思想生活与管理服务工作。J大学以提升教育国际化为契机,在项目设计、教育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一)项目设计积极对接国家政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国际留学生的规模,提高国际留学生的质量,是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声誉的有效手段。

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办学和合作计划。充分利用此类政策,可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来华学习我国的优势项目和特色产业,回国后成为国家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如我国教育部实施的“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不仅鼓励丝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同时也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模式。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势必会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生源的引进。

高校更应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设计适合的学位项目,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国家来华通道与模式。如J大学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人才“度身定制”精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开设卫星导航与遥感B&R留学生项目,重点围绕项目需求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处理和导航技术(3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双导师制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了产业链实践“上中下游”全覆盖,深得一带一路国家来华学生的青睐。

(二)发挥文化交流平台的传播优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而孔子学院作为传播国学教育和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机构,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平台。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孔子学院(课堂)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也成为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窗口。通过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对外国留学生来华教育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宣传效应。

以J大学为例,自2007年起与国外的四所著名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渡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并先后成立了12所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因地制宜,通过凝练特色,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并以“合作、发展、交融、共享”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学术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为推动双向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扩大招收留学生、推动海外校友会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孔子学院还专设孔子学院奖学金,用于资助我国在国外创办的孔子学院的学生,来中国进行学习,这也大大增加了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通过高校的文化交流平台和传播功能,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球的在线教育发展迅猛,始于2012年的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技术则给高等院校的在线教育建设运营思路指明了一个新方向。互联网教育使得教学内容的复用性成为了可能,即通过在线的视频、课件、练习、讨论、附件等手段来承载教学行为。使得大规模的学习者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或者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可大大缓解国际化师资不足的问题,将优秀师资的教学重构为混合式教学,将以往需要教师重复讲的内容在线化,而将以往缺少时间的交互、讨论等环节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实施线下教学,就可充分利用互聯网教育复用性这个特点,把教学的覆盖面提升最大,并将教师团队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最终达到扩大来华留学课程承载、增加来华留学人员数量的目的。

J大学在其短期非学历项目中首先尝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以慕课英文课程为基础,实施线下翻转与线上慕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线上部分的学习后,考试合格者中择优录取部分留学生到J大学参加短期的线下教学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通过资源共享成为国际跨校学分课,增加了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进而吸引留学生前来攻读学位项目。

来华留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建设一批优质的、面向国际交流的“互联网+”课程,为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构建坚实的基础,从而整体提高课程承载和人员数量。

(四)国际专业认证助推教育国际化

国际专业教育认证作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已成为各个国家争夺优质生源的重要手段,从而成为全球各大院校积极参与和申请的主要原因。通过权威的国际专业认证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意味着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因此获得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了生源的优质化,无形中成为吸引国内外学生就读的有效手段。积极参与权威的国际专业教育认证,是提高生源质量的有效途径。

J大学积极鼓励各专业参与国际专业认证,通过“聚焦国际、对标一流”,以国际认证为抓手发展国际化道路。国际认证不仅让学院得到国际管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更在于使得自身的标准和品质不断获得提升和发展。如J大学某商科专业通过了国际公认的管理教育界三大国际认证:AACSB(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及AMBA(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认证,也是国内首家获得全部三大国际认证最高认证的商学院,大大提高了相关学科的世界排名。J大学某工科专业则获得了美国的AB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ABET 是应用科学、计算机、工程及工程技术等领域全球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体现了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对办学质量和办学规范的认可。

这些国际认证项目的实施打通了教育的国际化通道,使得通过认证的项目之间更容易实现学分互认,对于促进学生交流交换以及吸引优质留学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五)趋同化管理提升学生融入感

随着留学生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学校的相关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考验。趋同化管理则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留学生管理中所推行的管理体制。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质量,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接受和认同中国的各项制度。

J大学自2013年开始设立了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留学生发展中心,统筹协调推进全校留学生招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处理具体的教学、研究、生活等事宜。从而将原先国际教育学院中专项的国际留学生服务职能分散至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国际合作交流处、人文学院、出入境管理中心等部门,打通各部门的合作关系。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和发展,已初步构建了招生、培养、生活、课程等方面的融合管理体制,特别是推进了数字校园和智慧大学建设,逐步完善了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为留学生融入交大学习和生活,融入中国环境和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这些实践和创新活动都为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思路,为进一步发展教育国际化拓宽了新思维。但归根结底,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声誉,我们应以双一流建设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式,逐步推进内涵式发展,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真正做到不出国门,亦能享受国际一流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O/OL](201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

tent_1667143.htm.2018-4-27.

[2]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O/OL].(2010-3-300)http://www.scio.gov.cn/ztk/xwfb/jjfyr/28/wqfbh/Document/649640/649640.htm.2018-4-27.

[3]教育部.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EO/OL].(2018-03-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

29_331772.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8-4-27.

[4]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年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7-82.

[5]王辉耀,苗绿.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活动预告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