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这!就是街舞》的传播策略分析

2018-07-16 01:22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街舞亚文化舞者

费 然

一、青年亚文化综述

亚文化顾名思义,次的,与主流文化相区隔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指青年人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1]伯明翰学派认为“大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是寻求刺激、自治、认同和自由,为他们的存在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符号化地表达这些自由,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主导意义”。[2]在伯明翰学派学者的眼中,亚文化是青年人主导的,圈层文化盛行的青年文化。其中,著名学者赫伯迪格在研究青年亚文化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青年亚文化具有最大的三个特点,首先是:抵抗性,但这种抵抗性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其次便是风格化特征,体现在外在服饰、音乐、行为方式等外在表征;第三,亚文化具有边缘性特征,与“更广泛的文化”相比,亚文化的主体多处于边缘、弱势、以及“地下”等特殊地位。

嘻哈文化最开始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布鲁克林街区,很多黑人居住在这个著名的贫民区,找不到工作,也没有钱进入学校,终日无所事事的黑人走向街头打篮球,唱带感的RAP,跳地板舞,锁舞,以此消磨时光,引起青少年的加入,也引来政府的管制和白人群体的鄙视。

黑人边唱边跳,其服装可能是宽松、不规整,破洞,头发可能是脏辫,颈脖和身上还会佩戴重金属。街舞部分随着有带感的节奏,易于青年群体陶醉其中,宣扬自己的与众不同,获得圈层文化的身份认同,并在抱团取暖中发展壮大。

其中,嘻哈文化隶属于青年亚文化,嘻哈文化大约是由四部分组成的,碟片连接切割和混合(DJ)、说唱(MC)、街舞、涂鸦四大元素。

嘻哈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继而传入韩国,并在这两个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之后,传到香港,继而在内地发展。

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理论为框架,具体分析《这!就是街舞》是如何在主流舞台传播亚文化的?亚文化是如何被文化工业解构、收编?以及《这!就是街舞》在新媒体平台创收视热潮的传播策略。

二、《这!就是街舞》网络综艺综述

而且,该节目还将屏幕和故事让位给节目中的街舞选手,以街舞文化为中心,在传播策略和方法上是值得其他小众综艺节目借鉴的。

《这!就是街舞》是由优酷、天猫、巨匠出品,联合灿星制作打造的2018年春季街舞类网综,由易烊千玺、黄子韬、韩庚、罗志祥担任明星队长。节目通过“明星导师+专业舞者真人秀”的模式,采取个人选拔、团队作战的表演方式,在四位队长的带领下组成四支战队,进行团队间的群舞Battle,最终产生总冠军。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零点,《这!就是街舞》共7期节目的总播放量为7.49亿。微博话题讨论8877.7万,话题阅读120.6亿,位居微博实时榜网综榜首位。自开播以来,《这!就是街舞》不断刷新各项纪录,其中包括节目赞助金额卖出6亿元天价。4月9日,阿里文娱集团轮值总裁兼大优酷总裁杨伟东透露,优酷自制综艺《这!就是街舞》海外播出权已售出,首轮将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播出。

这档街舞网综开播之后,收获业内人士良好口碑。打造《这!就是街舞》的灿星徐向东团队曾操刀《舞林大会》《舞林争霸》等节目,在操作大型舞蹈类节目上有丰富的资源、人脉和经验。

《这!就是街舞》堪称是国内掀起街舞热潮的范本,该节目靠流量明星占位,稳妥的节目收视却再一次发掘了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

三、《这!就是街舞》的亚文化特征分析

1、狂欢仪式

《这!就是街舞》的狂欢仪式色彩浓厚,可以通过节目的取景、音乐等表现出来,比赛环节的精巧设计更加凸显了青年亚文化的实质精髓。

该节目的比赛环节突出了游戏、发泄特性。“玩耍”成为其一个主要特征并通过“仪式”产生了亚文化风格。青年群体在地下battle表现出来的风格,展现在镜头前,在比赛中找到了 释放情感压力的空间,也使单身的青年群体通过街舞的仪式建构了群体认同。

约翰·费斯克把“仪式”界定为“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3]

首先,节目场景设置充分致敬街舞文化,复古的街头、篮球场、收音机等道具充分还原了当时传统街舞的元素。在江苏昆山录制的《这!就是街舞》,一比一复刻出四条风格各异的街道:充满晾衣竹竿和衣服的上海石库门街、灯笼红墙配大院门的老北京街道、仓库铁门林立的广州骑楼街、破旧砖墙配篮板架和滑板滑道的极限未来街,这些街头场景设置都能充分将舞者和观众带到特定的场景氛围中,进行舞者之间的Battle,diss,他们在这些媒介制造的镜像中真实讲述了街舞故事,建构了舞者在街头的身份认同。

约翰·克拉克在《风格》一文中说“拼贴”即“在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里,把物体重新进行排序和语境更新,以此来产生新的意义。赛事环节battle/diss个人斗舞中,随着音乐卡节奏时,将地下可能表现出来的对对手的不服、谩骂、侮辱,换成了斗舞中的友好握手,给对手毛巾擦汗,以示对对手的尊敬。而且,在节目中的DJ打碟人员也是这个圈子的元老级人物,擅长DJ,并在播放音乐时会顾及斗舞中所有舞者的优势和薄弱舞蹈,不偏不倚,播放的音乐都顾及到选手的擅长物种。

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风格的产生,不是在“ 一无所有”中创造物体和意义,而是在现有的语境中把已有的物体进行转换和再次安置转向新语境,并且改编它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意义。[4]所以,在镜头前的街舞圈层的仪式行为不再是恶性斗舞,只是玩耍、游戏,不断在镜头前展现的这些环节内容赋予街舞的爱和尊重还有和平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仪式不只具有符号象征意义,亚文化往往会通过仪式以及仪式中体现出的风格表达出群体的集体认同。无论是晋级或者被淘汰,这些舞者在节目中都会表示通过这个节目,自己能成为传播街舞文化的传播者,以及感谢这个节目表现出来的街舞核心精神——爱、和平、尊敬,这些语言都表达了街舞爱好者的群体认同,以及通过这个节目将地下精神带到大众视野中。

2、抵抗风格与收编

赫伯迪格认为,亚文化具有抵抗性,他的发展是与主流文化相区隔的,不断抵抗主流和宣扬自身的一种文化;而且,他的风格化特征不是极端和激烈的,而是温和和协商,体现在审美领域,消费和休闲等领域,是独树一帜和不拘一格的。[5]

在节目中的舞者们有着嘻哈的外在服装,如女生身着潮牌宽松服饰,男士则穿着帅气的破洞牛仔裤,随着音乐卡节拍,不断变换着各种舞种,他们在节目的斗舞和集体舞PK中展现着青年们想玩耍、不服、谁更酷的青年精神,而这种好胜的心态恰恰是青年亚文化中最典型的精神。这种抵抗风格只是通过“外在的服饰、一直比下去的赛事环节”等表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在节目开播之后,无论是节目中的流量舞者或者是明星导师在接受杂志、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或者新媒体的采访时,都被塑造成了为自己的“街舞”而不顾一切的狂热分子,他们的精神、言语被呈现在镜像下,是有爱并自律的,是执着并坚强的。他们不再是被观众或者教育者批评成教坏小孩的不务正业者,或者是无所事事者。这是被大众文化逐渐收编的过程,在这其中,青年亚文化中激烈的抵抗、反叛的原有风格都被收编,媒体为了盈利,看到街舞文化的商业价值,它也是文化工业的一环,即是流行性强、流水线生产、且娱乐性强。《这!就是街舞》的6个亿广告费也可以证明它是被大众文化所收编而有利可图的。

四、《这!就是街舞》的传播策略分析

1、舞者主场,表演和互动环节加强节目的叙述新意

在《这!就是街舞》中,突出舞者个性,讲述舞者故事,是该网综的叙述主线。《这!就是街舞》总导演陆伟介绍:“在这四条街道里布置了100多个机位,几乎每平方米都有1个机位。”他也坦言,已经预估到后期的量,所以光剪辑师就不下100个,“这个节目素材量很大,但我们很有信心最终把它剪辑成一个特别好看的节目。”而且,该节目还对100强个性选手进行了人物专访,这就加强了舞者和粉丝的粘性。

无论是海选,还是之后的明星导师选拔组队进行团体比赛,突出舞者的精神是该节目的核心主线,该节目真实还原了舞者录制节目的辛苦,即使体力透支,大汗淋漓,还要坚持到最后完成录制过程,也侧面烘托了舞者“从内心深处出来的真诚、干劲、不服输、挑战自我”。

在100进49强的赛事中,王子奇战队返程。他们因为失误没有发挥好,在面临被动的赛事选择的过程中,用真诚和感恩的心态来完成了最不占优势的DJ《说散就散》的齐舞,之后,导师团队以全票通过,让他们这组全员晋级,和导师交心对话,讲述节目之外的生活故事,增添了故事和感动,也能突出明星导师黄子韬的真性情一面,让很多看了该节目的观众再次路转粉。

该节目在剪辑的过程中,不仅播放了每位导师专业化、针对性的评论,还通过选手与导师的互动,团队的零距离,舞者和各导师的团结互助、惺惺相惜等表达了街舞的和平,爱和尊重的精神。

2、瞄准青年群体市场,广告投放和粉丝互动相结合

在该节目的比赛现场,媒介镜像展现了舞者的风采,也给了现场有街舞基础的观众充分的投票权,他们能通过扔毛巾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舞者。节目将大量镜头给了尖叫热场的粉丝,突出了他们的参与感。

这些粉丝会给现场的流量明星呐喊助威,也给自己的舞者偶像投票,现场的粉丝是文化工业的支持者、消费者。粉丝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一部分,将文化工业变得更有商业性、娱乐性和社群性。

该网综的最大赞助商是一叶子面膜,针对的是女性群体和女性观众。在一叶子天猫旗舰店中,首页即《这!就是街舞》的大面积宣传及投票区,投票规则为“1罐泥膜=10票”、“2罐=30票”,同时,4位导师分别链接了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中,以罗队长的“绿豆小彩泥”为例,截至4月9日晚间,月销量显示为3527件,以 129元的定价计算,营业额已达45.5万元。

《这!就是街舞》是天猫和优酷一次更加完整的贯穿社交、娱乐的起点到电商终点全链路的尝试。除了基础的资金投资,双方从节目孵化之初就开始合作,节目的播出、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双方共同发力,天猫的电商基因给节目的招商、用户互动以及节目环节设置都提供了更多的新玩法。

五、结语

街舞文化在中国越来越广泛的被大家了解和接受,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街舞,热爱街舞。中国街舞在十余年时间内由完全不会到能有世界顶级舞者,这已经是中国街舞进步最好的证明。[6]

2018正是街舞元年,《这!就是街舞》以专业、娱乐的视角复兴了街舞文化,用真实、更积极的方式将街舞文化展现在媒介镜像前面。相继而出的《热血街舞团》以不同的风格和角度还原街舞元素。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这!就是街舞》虽然有着反叛、抵抗风格的缩影,但他在大众文化的收编下变得温和、积极、和谐且美好。《这!就是街舞》的巨大成功是值得其他节目借鉴的。

注释:

[1] [英] 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陆道夫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19 页.

[2]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 出 版社

[3] 胡疆锋 :《 亚文化的 风格 : 抵抗与收编一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 “从世代模式”到“ 结构模式” 论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 《 中国青年研究》第2期 。

[4] [英] 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 页.

[5] 马中红:《无法忽视的另外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60-61 页.

[6] 魏巍:《韩流街舞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艺术百家》,2011 年 第 8 期 总第 123 期。

猜你喜欢
街舞亚文化舞者
舞者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风中的舞者——蜡梅
聚焦《这!就是街舞》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少女席嘉琪的街舞梦
我的街舞梦想
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