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探源寻真谛 一脉相承源教材

2018-07-19 08:39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湘教版生育率考查

浙江

马海波 赵丽英

研究试题,明确考向,是备考的最有效途径。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试题的命制稳中有变,不变的是基于教材考查地理的核心考点和主干知识,其考查体现出源于生活、融于考核、建于素养、用于实践的特点;变化的是试题的材料和考查设问的角度,而这些变化是基于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一、立足运用教材——强化地理基础知识养成

教材是教授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的载体,学习地理知识就要先学好教材上的知识,要“吃透”教材,理解地理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新的试题情境怎么变换,考查本质的内涵不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1.理解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的基本概念是做题的出发点,概念理解错了就会导致答题方向的错误,甚至是前功尽弃,所以要特别注意去理解和区分相似的地理概念。例如风蚀与风化、热量与光照、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堤与坝等。

【例1】(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读中国某区域略图(下左图)及重庆市示意图(下右图),完成下题。

(1)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1)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参见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28页】城镇空间布局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反思与提升】从阅卷信息反馈看,不少考生是从城镇分布特点回答,典型的错误答案如沿河分布、沿铁路线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城镇空间布局,强调城镇的“区位特点”,即城镇分布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城镇与人口、交通(河流、铁路、公路等)、商品集散(商业贸易)等的关系。而城镇分布特点更强调“位置、组团状况、形状、疏密”等。要从本质上理解和区别相似的概念。

2.运用地理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对整体地球表面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总结,渗透于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的各个章节中。考生对规律性和原理性地理知识的理解是能力性要求,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地理学核心理论之一。

【例2】(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图示区域 (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参考答案】(2)C (3)A

【参见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70页】该图来源于教材图3—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为活动材料内容,①至⑤所代表的要素均有标注,还有文字的解释: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反思与提升】第(2)题考查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在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75页有依据可查“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第(3)题四个选项在课本中需要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加以提炼方可得出结论。如A选项可对应在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73页“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联”;B选项可对应在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75页“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选项可对应在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72页“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D选项可对应在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74页“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

本组题不仅题干的图文来源于教材,其考查的主要知识原理和规律也来源于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中的原理、规律时要仔细、认真地阅读和理解,并且要能够运用其去解释地理现象。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学会跳出教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完成教与学,学习的是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跳出教材,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地理的思维和观念看待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

【例3】(浙江省2017年11月选考)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解决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努力,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浙江省水资源、水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海地区治污水压力较小

B.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

C.丘陵山区的防洪压力较小

D.沿海岛屿供水压力较小

(5)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 )

①发展“种—养—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4)B (5)A

【参见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103页】该题取材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转变发展模式。浙江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仅与降雨量相关,还与区域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地表径流(河流长度和陆地面积)等有关。浙江沿海多位于河流下游,经济发达,水污染较为严重;浙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且季节变化大,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排涝压力大;丘陵山区多暴雨,易引发山洪,防洪压力大;海岛陆地面积小,河川等地表径流少,供水压力巨大。循环经济属于“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生产方式,可以降低污水排放;产业集聚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居民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将大大提升。

【反思与提升】该内容的考查立足教材,取材于生活实际的热点——五水共治,凸显浙江地域特色。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前提是要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此题立意深远,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要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有这样学习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够为生活服务,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的独特价值。

【例4】(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二孩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第二个孩子,下图为2015年我国某城市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曲线图。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一孩生育率对生育率曲线的影响最大

②平均初婚年龄对二孩生育率影响不大

③二孩生育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

④二孩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6)D

【参见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5页】活动材料: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可以了解到95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

初婚年龄(岁)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933妇女人数(个)5110914191176523111

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图示显示,该城市二孩出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均处于较低水平,较高生育率年龄段集中在33岁以前,且以一孩生育率占主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越完善,生育意愿会随之降低;且经济越发达,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越高(教育等投入巨大),生育意愿也会由此降低。

【反思与提升】这是一个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考查育龄妇女年龄与生育情况的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还要关注社会。试题的考核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老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阅读”“活动”是对教材正文的补充,要当作正文来看待,并且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要读懂教材,要善于思考,才能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回归教材——内化地理核心素养观念

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其内涵也落实在试题中,并体现地理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例5】(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

(7)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7)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参见湘教版地理选修Ⅴ第45页】白灾是由于降雪过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无法放牧就食而导致的灾害。白灾的形成与冬春季的降雪量多少、不同类型草场的积雪深度和持续时间、积雪密度和草层高度以及各种家禽破雪采食能力有关,而积雪深度是衡量白灾的重要标志。我国牧区白灾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此间若降雪过多,且无储备草料,牲畜就会因受冻挨饿而大批死亡。

【反思与提升】首先,要正确理解“白灾”是雪灾,题目材料已经给出;这也是选修教材明确给出的地理概念,注意平时要熟悉地理教材;然后要注意“灾”的含义,即造成的危害大。其次,要抓住“抗灾能力”这个关键词。“抗灾能力”包括牧业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棚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对灾害的考查就体现在区域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例6】(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第(8)题。

(8)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8)B

【参见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42页】图①来源于教材第42页插图图2-20。观察四幅照片可知,图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图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图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图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

【反思与提升】此题说明,通读地理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很好地表达地理事项,本题通过典型的地貌来考查外力作用。要引导学生复习时多回归地理教材。以《考试说明》作为引领,将课本中的知识点通览一遍,梳理考点,把所有知识点串起来,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拆分和重组,围绕着主干知识对“热点”“区域”等专题进行知识的组合和再加工,形成能帮助解题的知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湘教版生育率考查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基于平板电脑的初中地理精准课堂的构建——以湘教版“中国的主要产业:农业”教学为例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六课《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