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向学原理 反方向来考查(上)
——兼谈领悟高考设问特点,培养学生“反向”思维

2018-07-19 08:39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河口水电站鱼类

河北

孟志三

纵观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考生虚拟一个情境,这个情境似乎在考查已有知识,但是涉及的问题却是逆着所学的原理,反方向来要求考生作答,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倒过来考查”,由果索因,这种“倒过来考查”的问题探究,要求学生不能按照平时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而是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思考,也就是说,要打破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解决,探究答案。从命题人的角度看,设置这样的命题角度,能有效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及分析、知识的再生迁移、思维的灵活变通和语言的组织应用等综合能力”。

针对这种出题模式和方向,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有些试题的解答,如果用常规思维方法或按照思维定势来考虑,往往难以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而如果能换个角度进行逆向思维,就能快速寻求出最佳的解题思路,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现结合近些年来高考和模拟试题,进行阐释。

上篇:自然地理方面

一、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但这条河流却不开发,而是恢复原生态环境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节选)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正方向学习原理】水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开发、利用水和水能资源来发展工农业生产,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一条河流不被人类所开发、利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

【反方向考查问题】法国不开发罗讷河,要“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这对恢复河流生态有什么作用呢?

进入大工业时代,人们想通过自身的实力来征服自然,使得人地矛盾空前激烈,人类牺牲环境而换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很快就被环境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淹没了,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开发资源而换来的利益,对生存环境的威胁巨大,治理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个大背景下,环保意识强烈的国家纷纷开始改变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积极协调自身行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人类的行为服务、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大框架,例如法国罗讷河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河流的弯曲度增加可以延长河流的长度、增加河道分汊可以增加河流的河网密度,进而增加水面面积和湿地的面积,恢复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等;同时通过弯曲度的增加和分汊的增多,能够降低水流速度,加强水流的净化能力,进而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使得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答案】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二、高纬度地区的河流有结冰期,但这条河流却不结冰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节选)圣劳伦斯河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回答问题。

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正方向学习原理】有无结冰期和结冰期的长短是河流水文特征之一,结冰期的判断要看河流所在地的气温,例如中高纬度地区的河流或河段,若气温低至0°C以下,河流就可能出现结冰现象,气温越低、持续时间越长,河流的结冰期就越长。

【反方向考查问题】分析该河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题干信息交代了圣劳伦斯河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学生从这一信息中马上就可以推知,该河流到冬季是结冰的,这一印象被学生第一时间捕捉到了,但命题人偏偏考查“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这样的考查让学生措手不及。为什么结冰的河流,却考查不结冰的河段。这就需要学生停止“冰冻之河”这条思路,另辟蹊径探究原因。命题人知道学生在此会遇到障碍,于是,把解开这个谜团的突破口留在了图例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图例中的水电站(如下图,图例中已画圈)。

那么这个水电站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知道,水电站要建在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而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河水流动的速度、河水含盐量等。当河流流经落差较大的地带时,由于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有了这一认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水电站位于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说明河流在该河段的落差大,水流急,故河水不易结冰。

【答案】B

三、开发河流的水能资源,需要建设水电站,而这个国家却拆除了已经建设的水电站

【例3】(2015年上海卷)(节选)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讷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径流调节能力,如上世纪80年代,罗讷河上游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峰流经里昂以上河段后,干流径流量在短期内从3 250m3/秒减少到2 450m3/秒。

材料二500多千米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

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

【正方向学习原理】某地建设水电站的有利区位条件包括,①自然条件:流域内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大,径流量丰富;水电站所在区域落差大,支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②社会经济条件:地处发达区或距离经济发达区较近,电力需求量大;水电站所在地地处峡谷,建坝工程小,投资少;库区人口密度小,移民搬迁量少;库区耕地少,淹没损失小。同时,在教授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理时,分析某地建设水电站,应从开发水能资源,提供廉价且清洁的电力资源,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

【反方向考查问题】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

罗讷河上不但不建设水电站,反而拆除已经建设的水电站,这样的情境安排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联想,探索可能的原因。这种设问充分展示了以能力立意的高考改革方向。

通过材料二的信息发现,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其目的是“恢复河漫滩湿地”,说明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开始恢复河漫滩湿地;其二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核电逐步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核电更稳定,地区适应性更广,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小,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至此,设问迎刃而解。

【答案】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罗讷河正式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四、河流入海口附近,渔业资源丰富,但这条河流的河口处却很少有鱼

【例4】(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节选)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正方向学习原理】“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河口处由于河流从陆地带来的营养成分多,鱼类的饵料丰富,是鱼类集聚的场所;同时河口处水较浅,阳光充足,浮游生物繁殖速度快,为鱼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此河口处鱼类资源比较丰富。

【反方向考查问题】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却相对较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即影响鱼类生存、集聚的条件有哪些。水温、饵料、水中的溶解氧、鱼类的天敌、人为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都能影响鱼类的生存。具体到本题,主要要求考生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图中鄂毕河河口位于70°N以北地区,人烟稀少,人为过度捕捞的可能性不大;鄂毕河流域工农业不发达,水体污染的状况不突出;该地气温低,不利于鱼类的存活和生长;鄂毕河流经大片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少;鄂毕河流域水土流失较少,河流中营养物质少,导致河口营养物质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较为贫乏。以上原因导致了该河口鱼类资源较少。

【答案】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五、河流入海口处有泥沙沉积,能形成河口三角洲,但这条河流的入海口处却没能形成三角洲

【例5】(2008年全国大纲卷)(节选)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正方向学习原理】一般来讲,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往往能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但本题又是一反常态,考查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我们对于河口能形成三角洲地貌的答案组织往往是河流含沙量较大,且河口处流速较慢,泥沙沉积较多,但本题既然明确说明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只要从反方向组织语言就可以了。

【反方向考查问题】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首先观察图中信息,发现等高线数值变化大,说明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其次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确认本区为热带雨林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其次,根据等高线数值变化,推测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河流流经盆地的过程中,由于盆地内部相对平坦,流速较小,故使得泥沙大量沉积在盆地内部,搬运到河口的泥沙量非常有限;另外考生还可以考虑河口处的海浪运动把泥沙带离河口位置,使得河口泥沙非常少,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该河口处没有形成三角洲。

【答案】流域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少,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入海口附近大陆架窄小,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河流上有桥梁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这里的河流,却很少有桥

【例6】(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节选)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正方向学习原理】为了出行方便或交通运输的需要,一般会在河流上建设桥梁。桥梁的作用表现为沟通、联系、连接作用,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方向考查问题】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为什么很少有桥呢?考生抓住“两岸植被繁茂”“岸边的沼泽”和图中的经纬度、等高线等信息,推断出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因而水运便利,对桥梁的需求较低;该地的河流水量大,河面宽,建桥难度大,成本高;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人口少,工农业欠发达,经济规模小,运输需求量小,资金、技术条件差;该地森林密布,工程建设会对雨林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当地的河流上很少有桥。

【答案】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七、山区建设公路采用“之”字形弯曲,但这里的公路却不呈“之”字形

【例7】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回答问题。

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科技水平的提高

③汽车性能的改善

④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方向学习原理】山区修建道路,呈现“之”字形弯曲,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①地形角度,山区由于地形坡度大,公路呈“之”字形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②安全角度,降低了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从而减少事故发生。

【反方向考查问题】分析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

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主要是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安全性要求和经济效益要求日益增高,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可借助先进的技术将线路修建的较为平直且不呈“之”字形弯曲,有利于缩短通行里程,以节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答案】A

猜你喜欢
河口水电站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里底水电站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鱼类运动会
《水电站设计》2020年总目录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
俄最大水电站发生事故